生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仲景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是很有效果的 [复制链接]

1#

发生于肠道的痈肿称为肠痈,肠痈按疼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大肠痈和小肠痈,痛处接近右下腹天枢穴者称大肠痈,在关元穴附近者称小肠痈,临床上以大肠痈较常见,相当与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及其合并症。多为突发性腹痛,初期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后转移到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可有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腹泻等症。一般情况下,在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本病是由于寒温不适,或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或暴急奔走,跌扑损伤,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败瘀留积,蕴于肠道而成。本病始于气机不畅,胃肠结滞,气血凝滞,肠络不通,瘀久化热,热蕴肠道,热入腐肉成脓,表现为胃肠湿热或实热。甚则热毒炽盛,痈脓溃破,表现为胃肠热毒。张仲景说:“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本病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瘀通腑为原则。

一,瘀滞型

初为脘腹胀闷,脐周围疼痛阵作,随即转移到右下腹,按之痛剧,腹皮微急,恶心呕吐,嗳气纳呆。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小便清或黄,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或弦,或稍微带数。治疗以化瘀行滞,清热解毒。《金匮要略》说:“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或瓜蒌仁)。本方以大黄,芒硝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热,冬瓜仁主溃脓血。

二,湿热型

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感觉有压痛之肿块。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或伴有身热不畅,头昏重,呕恶胸闷,腹胀痛,便溏不爽,尿黄浊,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化湿,通里攻下。《金匮要略》说:“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此方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薏苡仁寒能除热,兼下气渗湿,利肠胃,破毒肿,为君药。败酱草排脓破血利,结热毒气,为臣药。附子导热行结,是为反佐药。

三,热毒型

腹痛剧烈,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1,伴有高热,持续不退,时时汗出,烦渴欲饮,面红目赤,唇干口臭,呕吐不食,两眼凹陷,大便秘结,或好似走痢而不爽,小便短赤,或频数似淋,舌质红降而干,舌苔黄厚干燥,或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此为热毒伤阴。2,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精神萎靡,肢冷自汗,气促,舌质淡而干,舌苔多薄白,脉沉细而数,此为热毒伤阴损阳。3,全腹膨胀,呕吐频频,无排气排便。此为肠结腑实证。本证相当于急性阑尾炎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治疗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凉血。此证较复杂,可用《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来通里攻下合并《金匮》中的大黄牡丹汤来清热解毒,行气凉血。热毒伤阴者,可加生地,元参,天花粉。热毒伤阴损阳,下利无度者,取芒硝,加附子,炮姜,白术,生大黄改为制大黄。呕吐不食者,加黄连,半夏。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

总之,根据本病的诱发原因,因饮食有节,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贪嗜厚味和辛辣刺激,醇酒生冷之品,以免肠道功能受损,要起居有常,不要饱食后暴急奔走,寒温失摄,情志郁怒,以免引起气血失调而,从而诱发本病。初期肠痈,一般要卧床休息,并发腹膜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应取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

欢迎大家点评,有兴趣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