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585.html在宋代方书《信效方》中,记载有一则关于生地黄的生动故事。
该书作者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一次外出验尸,当地保正赵温却没到验尸现场。他就问当地人:“为何赵保正不来?”回答说:“赵保正衄血数斗,昏沉沉的,眼看有生命危险了。”后来他见到赵保正,只见赵的鼻血就像屋檐水似的不断滴着。他马上按平日所记的几个止衄血的方子,配药给赵治疗,但血势很猛,吹入鼻中的药末都被血冲出来了。他想:治血病没有药能超过生地黄的了,于是当机立断,即刻派人四处去寻找生地黄,得到十余斤。来不及取汁,就让赵生吃,渐渐吃到三四斤,又用生地黄渣塞鼻,过了一会儿,血便止住了。这就是有关于地黄的传说。
但是地黄究竟长得什么样,平常能不能见得到,大家一看下图,估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这就是地黄啊!
这是苗叶,下图是地黄的花:
再见到的时候是不是都认识了?小的时候我们会把花摘下,吮吸里面的蜜汁,清清凉,甜蜜蜜。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作为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将地黄晒干入药称为生地,它性凉、味甘,入心、肝、肾经,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滋阴清热、止渴生津。可治血热所致的衄血、吐血、崩漏、产后血晕,以及小儿热病、烦渴头痛、壮热不止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等作用,可应用于多种病症。
下面讲课了
生地黄
地髓;原生地;干生地;生地
寒
甘;苦
入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生津
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内服:煎汤,0.4-1两;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
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1.生地黄有降血糖作用。
2.生地黄有强心利尿作用。生地黄增加心脏搏出量,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地黄水煎浸膏剂或醇浸剂对麻醉犬均有降压作用。
3.生地黄有止血作用。
4.生地黄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5.生地黄有抗菌作用。
6.生地黄有“滋阴”作用。
7.生地黄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8.生地黄提取液对人扁桃体细胞的干扰素有诱生作用。
9.生地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离解作用。
10.生地黄对免疫功能有影响,一般为表现为促进作用。
11.生地黄还有保肝、抗肿瘤、抗放射性损伤作用。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宛折,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皆捣饮之。
《日华子本草》:干地黄,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运,助筋骨,长志。日干者,平,火干者,温。
《药性赋》: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
附:熟地
熟地黄
熟地;大熟地;熟干地黄;大怀熟地;伏地;熟地炭
温
甘
归肝经;肾经。
滋阴,补血
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1.熟地黄能通过对全身性的调节作用,改善阴虚症状。
2.熟地黄能改善体内AD水平,有助于滋阴补肾。
3.熟地黄能增加小鼠血中SOD和DGSH-PX的活性。
4.熟地黄能激活溶液系统的活性。
5.熟地黄提取物对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本草衍义》:《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
《药性赋》:味甘、苦,性温,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活血气,封填骨髓;滋肾气,补益真阴;伤寒后胫股最痛,新产后脐腹难禁。
《本草纲目》:《简易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能生精血,天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能补精血,麦冬引入所补之处。
再强调一下生地与熟地的区别:生地黄苦寒清热,甘寒质润养阴,为清凉滋润之品,擅长于滋阴清热凉血。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主要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证;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诸出血症;还治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的阴虚证;对于阴虚肠燥便秘可起到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药寒滑腻滞,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熟地黄味甘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既善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主治一切血虚阴亏精少之证。主要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漏及肾阴不足的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证,还可治精血亏虚的腰酸、脚软、头昏眼花、耳聋耳鸣、须发早白等。因本药性质滋腻,易碍消化,在使用时易与砂仁、陈皮等同用。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二者因加工方法不同,功效亦不同,需辨别使用。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文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