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药丨生地黄 [复制链接]

1#
北京权威皮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506104.html

芦根君于读书之时,偶见地黄一药,起了兴致,遂做了一番研究,得了些许浅薄体会,想与读者们探讨探讨。望读者能察其偏,纠其颇,补其遗,好令芦根君得以领悟地黄之真谛。

按照惯例,首先看《本经》是怎么说的:

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乍一看,这似乎和中药书上说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有不只一点点区别。这经文该怎么理解呢?

《名医别录》记载地黄多有祛瘀、止血之效;《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其有行血、补血之功(注:原文录于文末)。

再观仲景之用地黄,亦见于脉结代、内有干血、出血等证。条文如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

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15、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4、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芎归胶艾汤主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者,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三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

《金匮要略》

既然仲景也是这么用地黄的,那么地黄之用于补血、行血、止血应该能确定了。

而地黄甘寒之药,其能行血是什么原理呢?芦根君认为,地黄质润,能滋养血气,血气得养则滑利流通,滑利流通则血得以行。

下面看几则医案:

洞庭吴伦宗夫人,席翁士俊女也,向患血证,每发,余以清和之药调之,相安者数年。郡中名医有与席翁相好者,因他姓延请至山,适遇病发,邀之诊视,见余前方,谓翁曰:此阳虚失血,此公自命通博,乃阴阳不辨耶!立温补方加鹿茸二钱,连服六剂,血上冒,连吐十余碗,一身之血尽脱,脉微目闭,面青唇白,奄奄待毙,急延余治。余曰:今脏腑经络俱空,非可以轻剂治。觅以鲜生地十斤,绞汁煎浓,略加人参末,徐徐进之,历一昼夜尽生地汁,稍知人事,手足得展动,唇与面红白稍分,更进阿胶、三七诸养阴之品,调摄月余,血气渐复。

《洄溪医案》

全本然伤寒旬日。邪入于阳明。俚医以津液外出。脉虚自汗。进真武汤实之。遂致神昏如熟睡。其家邀元膺问死期。切其脉。皆伏不见。而肌热灼指。告其家曰。此必荣热致斑而脉伏。非阳病见阴脉比也。见斑则应候。否则蓄血耳。乃视其隐处及小腹。果见赤斑。脐下石坚。且痛拒按。为进化斑汤。半剂即斑消脉出。复用韩氏生地黄汤逐其血。是夕下黑血。

《古今医案按》

江汝洁治程石峰乃尊吐血,六脉俱浮大而无力。江曰:浮而无力则为虚。又经曰:浮而无力为芤。又曰:大则病进,又曰:血虚脉大如葱管。据此,则知心不主令,相火妄行,以致痰涎上涌,火载血而上行。且岁值厥阴风木司天,土气上应,眚在于肾,肾水既虚,相火无制,灾生无妄,治当滋血,则心君得以主令,泻火,则痰涎可以自除。以甘草四分,黄芪三钱,白芪、生地黄各一钱,川归五分,水煎热服,一二剂而愈。

《名医类案》

至于中药书所载之效,盖以地黄性寒又入血分,故能清热凉血;以其质润又能清热,故能生津;津液生、血气和,故能使阴气得养。兹录医案如下:

河口黄姓妇女产后失调,兼患乳痈,自溃一次,昏厥竟日,嗣虽渐苏,每日午后二时及夜半二时,必潮热昏厥数小时,势急矣,延汉上名医某甲诊治,小效。胸乳环周起红块若舟,渐及肢背,甲以病杂且重,举予以代诊治。。。唇焦舌枯,完全无津,。。。体质素弱,又产后久病,。。。邪实正虚,但脉沉无外出之机,必不能逆其势而从外解。。。拟方:鲜生地一两,白茅根、蒲公英各三钱,青嵩露、银花露各一两,犀犀角尖一钱(磨汁),没药一钱五分,丹皮三钱,方意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风。。。服一剂略安,三剂得微汗,热减神清。减去生地十之四,热复炽,复加重,热又减。三日未大便,方中加火麻仁、郁李仁,兼用导大便坐药,下燥屎五、六枚,嗣下浊物甚多,热大退,神大清,食欲大佳。前方去生地、丹皮,加当归、芍药补血之品,热终不退尽,又略有眩冒状,乃去当归之苦温,仍加生地之凉润,热乃净,痹全消,痈口平复。。。观治疗经过,前半减生地而热复炽,后半去生地而热不净,即即其真义。

《冉雪峰医案》

总的来说,地黄之用常是围绕“血”与“热”二字的。所以,芦根君认为使用地黄常有以下指徵:

1、血热

痈疽痘疹之类

祁门汪丞相有妾,平日好食动风物,尤嗜蟹,或作蟹羹,恣啖之。一日得风热之疾,齿间壅一肉出,渐大胀塞,口不能闭,水浆不入,痛楚待毙而已。有一道人云:能治之。其法用生地黄取汁一碗,猪牙皂角数挺,火上炙令热,蘸汁令尽,末之,傅痈肉上,随即消缩,不日而愈。后多金赂其方。

《名医类案》

吴超士家憧,已弱冠,随超士往戏馆观戏,因寒热作而先归,夜半呻吟不绝。至明旦往视,则匿于床下,口称群鬼欲杀之,拽出视之,细点如麸。余曰:此恶痘也。色暗紫,急以升麻、羌活、生地等药,煎汤灌之。三日而痘形出,遍体无毫孔,头面结聚重叠,始终用滋养气血之品,不用时下恶药一味。二十余日始结痂,焦黑成片,大如手掌,形如缸爿,剥去之后,非复本来面目,见者俱不相识,可知痘证之必死者绝少,皆医以寒凉克伐之药误之也。

《洄溪医案》

咳嗽

城内红旗口王善余之子。十九岁。由常州病归。头疼身重。肢节酸疼。发热谵语。咳嗽痰中夹血。面色晦黯。脉息滑数。盖湿温而兼肺病也。用小陷胸汤加青蒿、黄芩、贝母、苡仁、连翘、滑石、生地、茅根、枇杷叶等。一剂头面得汗。咳少减。二剂热退神清。夜间能睡矣。复以原方减轻其剂。接服两日。得大便一次。每餐能进粥碗许。遂改用北沙参、扁豆、苡仁、白术、麦冬、白芍、黑豆、甘草、茯苓等养胃之品而瘥。

《丛桂草堂医案》

汪石山治一人。形实而黑。病咳。痰少声嘶。间或咯血。诊之。右脉大无伦。时复促而中止。左比右略小而软。亦时中止。。。法当从清暑益气汤例而增减之。以人参二钱或三钱。白术、白芍、麦门冬、茯苓各一钱。生地、当归身各八分。黄柏、知母、陈皮、神曲各七分。甘草五分。煎服。月余而安。

《古今医案按》

2、阴虚血虚

不寐

安昌相心惕如悬,夜寐不安,脉虚细,左关细劲。舌红,偶然语蹙,姑宜补心丹加减治之。(辛亥十二月念九日。)丹参(三钱)生地(四钱)柏子仁(钱半)甘菊(二钱)麦冬(二钱,去心)炒枣仁(三钱灯心(七支)

《邵兰荪医案》

心悸健忘

遗风徐血后阴耗,脉濡数,舌黄滑,湿火未清,心悸健忘,仍遵前法再进。生地(四钱)焦山栀(三钱)黄草石斛(三钱)夜交藤(三钱)麦冬(三钱)茯神(四钱)远志肉(八分)白薇(钱半)丹参(三钱)元参(钱半)炒条芩(钱半)淡竹叶(钱半)

《邵兰荪医案》

遗精

高脉细固属阴虚,若下垂尺泽,是相火下淫,故精血下流,小溲便数,溺窍疼痛,大便干结也。补养肾阴,兼清相火为法。大生地龟板黄柏大黄(酒炒)木通小蓟炭阿胶(蒲黄炒)焦山栀甘草梢知母茯苓元明粉车前子牛膝

《王旭高临证医案》

3、折跌绝筋

一人腕折伤筋损,疼痛不可忍,或教宜用生龟。寻捕一龟,将杀。患人梦龟告言勿相害,吾有奇方可疗。用生地一斤切,藏瓜姜糟一斤,生姜四两切,右都炒令均热,以布裹罨伤折处,冷则易之,奇效。(《本事方》)

《名医类案》

然地黄总归寒药,故炙甘草汤用地黄以治疗里热虚结;又其质润,能利肠道,若里虚寒无热者服用易致滑泻。

《医学实在易》有言:“久服地黄,满腔中俱是浊阴弥漫,大犯周易及履霜坚冰之戒。或偶因嗔怒,或偶近房室,或偶尔宴饮,偶然劳动动,未避风月,遂猝然无知,痰涏壅盛,吐泻,大喘大汗等症,与中风无异,盖平日补水滋水,以致水邪滔天,一作不可救止。”

则地黄之忌可知。

总结指徵

1、出血(多为消化道出血、鼻衄、经血等)。

2、血热(常见兼有出血,舌红苔少、作渴等津液耗损证状)。

3、阴虚血虚。

4、瘀血。

5、折跌绝筋。

地黄甘寒血热药,

血虚津少最为妙。

虚结里热或出血,

血瘀折跌有奇效。

限于篇幅,或有意而未能尽言,欢迎读者们留言探讨。

附:

《名医别录》

干地黄味苦,无毒。主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生地黄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宛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一名地脉。生咸阳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行血之功。填骨髓,血足能化精,而色黑归肾也。长肌肉。脾统血,血充则肌肉亦满矣。作汤,除寒热积聚,血充足则邪气散,血流动则凝滞消。除痹。血和利则经脉畅。生者尤良。血贵流行,不贵滋腻,故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久服,轻身不老。补血之功。

往期内容

桔梗

麦门冬

柴胡桂枝干姜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