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居住环境恶劣,施政报告有漏洞,十年后 [复制链接]

1#

文|周显

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施政报告》中,最令人振奋的是:“未来30年(至年)整体土地供应将达7,多公顷,较需求的6,多公顷,超出1,多公顷。压缩造地程序,“生地”变可建屋“熟地”缩短约三分之一至一半时间。”

说到压缩造地程序,把生地变成熟地的时间压缩三分之一至一半时间,即是由6年减至4年,是社会一直说的,也是政府可以做到的。可是,《施政报告》的另一些说法,就不那么令人愉快了:

“未来十年私营房屋需求为,个单位。我们会以此为基本目标,在未来5年准备好可兴建不少于72,个私营房屋单位的土地,通过卖地及铁路物业发展推出市场,再加上市区重建局及其他私人发展项目,整体供应将多于估算需求。”

简而言之,政府倾尽全力所能做到的,只是“整体供应多于估算需求”,至于多出多少,却不敢提。要知道,香港是人均居住面积最低的先进城市,只有方呎,相比之下,新加坡却有方呎,刚好高出我们一倍。

《施政报告》完全不敢提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而只说供应单位数目,要知道,只要把单位的平均面积减少,供应单位数目要增加多少,就可以增加多少。

事实上,这些年来,纳米楼的流行,很可能已把上述的“掩眼法”付诸实行了。毕竟,这些年来,政府只公布过一次人均居住面积,如果没有公布第二次,则无法比较其随着时间的增减,自然也无从比较。

如果政府不敢公开数字,不敢作出比较,我们自然难免往坏的方向想。再说,对比文首的数字:需求是12.9万个单位,供应只有7.2万个,相差实在太大,足有5.7万个,这空隙只有留待市区重建局及其他私人发展项目去作出弥补,这数字能否补得上,谁也说不出来。

须知这不是短期供应,而是十年供应量,换言之,私楼居民想在十年之后,改善居住环境,那就想也不用想了。《施政报告》的说法,好比一个考第尾的学生,只讲下次考试增加一分或以上,却不敢提名次提高,嘿嘿,你说情况究竟有多坏?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