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秋大业说黄帝散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8/6314286.html

文/刘训山

先说神农氏炎帝末帝榆罔,他做为一代帝王,手中握有操纵山河社稷的大权。在一个体制腐败的国家,相信在他的身边也一定也伴随着不少教他哄他只顾享乐不管政事的小人佞臣。也许他有心无力、无力自拔,也许他无意进取,得过且过,也许他不分忠奸善恶、不善管理。总之,他的国家在迅速地堕落下去,首先肯定是他自己的放纵,手下的大臣便不听话啦,便任意妄为。贪污腐败的有之,强抢民女的有之,强占民田者有之,欺行霸市者有之,垄断商品者有之,买官卖官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偷盗抢劫者有之,巧立名目收取赋费者有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之、、、种种乱象,不能制止。那些水深火热中的贫民百姓,在被百般蹂躏之余,一定会仰首问天:“苍天呐,谁来救救我们?”而榆罔手下的大臣诸侯们,见到榆罔如此。也许曾经劝谏过他,但他置若罔闻,继续我行我素。他没有杀掉那些进谏的大臣,或者他还会夸奖他们几句,“你们的建议很有道理,你们真是忠义可嘉。”但事过之后他照样赛马呀、养狗呀、选妃呀、大摆酒宴呀,一点也不收敛。
  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正直的大臣一定会被疏远,而那些善于献媚的大臣则会紧紧团结在他的身边。他花费越来越多的钱怎么办?还不是搜刮老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而诸侯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的贡品一定会增加许多。就这样,一些强大的诸侯索性和朝廷对抗,不再进贡和朝拜榆罔了。榆罔去攻打他们吧,文官爱钱,武将怕死,军费都被那班贪官污吏挥霍了,士兵的军饷已经拖欠很久。武器是最落后的,军心是最涣散的。上下不能一心,那仗还没有打,就知道已经败了。其他弱小的诸侯一见榆罔不中用了,就去投靠那些强大的诸侯。而榆罔的日子便日渐窘迫起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帝王世纪》载:“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设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釐,釐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公孙轩辕登场了。
  黄帝的最初身份目前有多种说法。一说他姓公孙,名轩辕。一云姓姬。始服轩冕,造车,故号轩辕氏。一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号亦云帝轩氏。一云帝鸿氏,一云归藏氏,亦云缙云氏,亦号有熊氏。黄帝其名,是因为他属于土德,土色黄,所以叫做黄帝。他号有熊,是因为自己为有熊国君。号轩辕氏,是因为“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皇甫谧《帝王本纪》)。

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舆地志》载:“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黄帝是少典氏的次子,母亲叫附宝,在旷野中见到巨大的电光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有熊,今河南新郑。皇甫谧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其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河图握枢》载:“黄帝名轩,北斗黄帝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胸文曰:‘黄帝子’。”
  《史记》说的很含糊,只是说他是榆罔时的一方诸侯。宋人苏辙著《古史》载:“黄帝亦神农之后,以其德异,故异号异姓。”
  《世纪》则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隋书》载:“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帝不忍加诛。劭上书曰:“‘臣闻黄帝灭炎,盖云母弟,周公诛管,信亦天伦。’”如此说来,黄帝不仅仅是榆罔时的一方诸侯,进一步他和榆罔还同是神农之后;如果更进一步的话,便和榆罔成为亲兄弟了。
  以前在女娲氏和神农氏的时候,曾经有共工、补遂,夙沙氏造反,挑战当权者,但他们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毕竟当权者尚得民心,而造反者一边要和当权者的势力进行对抗,另方面又要挑战道德。女娲氏和神农氏都是为了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而共工、补遂,夙沙氏在为百姓做贡献上显然做得不够。两相比较,得民心者得天下,共工、补遂、夙沙氏的失败就大致可以确定了。
  而黄帝呢,身为一方诸侯,或许还是榆罔的兄弟。对于榆罔治理国家的缺点可谓了如指掌。《鬻子》说:“黄帝年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

那么,黄帝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当天下的共主呢?应该说他最初是没有这种想法的。论强,蚩尤比他更兵强马壮;论资格,榆罔更比他根深蒂固。所以在黄帝初为诸侯这段时期,他所做的工作只是自扫门前雪而已。他这个自扫门前雪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呢?

《太公阴谋》即《太公金匮》中有一篇《金人铭》据说就是黄帝所作,其文道:“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无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纲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另黄帝还有《巾几铭》载:“毋翕弱,毋俷德,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德,毋犯非义。”

而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黄帝四经》。《黄帝四经》有四部经典,皆是托名黄帝所作。其中《经法》曾道:“(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耻),有佴(耻)则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则守固单(战)胜之道也。法度者,正(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闔(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黄帝四经》中的另一部《十大经》载:“天道已既,地物乃备。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圣人不巧,时反是守。优为爱民,与天同道。圣人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不违天刑,不襦不传。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诸库臧(藏)兵之国,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为忿者。所胃(谓)为利者,见□□□饥,国家不暇,上下不当,举兵而□之,唯(虽)无大利,亦无大害焉。所胃(谓)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宵。所胃(谓)义也,□者,眾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国(攻)天下,万乘(之)主□□希自此时始,鲜能冬(终)之,非心之恒也,穷而反矣。所胃(谓)行忿者,心唯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始逆矣。”
  《世本》载:“神农氏衰,蚩尤氏叛,不用帝命,黄帝于是修德抚民。始垂衣裳,以班上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以引重致远。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用,以利万民。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诸侯咸叛神农而归之。”

《轩辕本纪》载: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其母西乔氏女,名附宝,瞑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附宝感之而有娠,以枢星降,又名曰天枢。怀之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龙颜日角。河目隆颡,苍色大肩,始学于大项,长于姬水。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以制作轩冕,乃号轩辕,以土德王,曰黄帝。得奢龙,辨乎东方。得祝融,辨乎南方,。得火封辨乎西方,酉之半也。得后土,辨乎北方。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养正娱命,自取安而顺之,为鸿黄之代,以一民也。时人未使而自化,未赏而民劝,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谓之太清之始也。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闭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列子》载:黄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聪明,尽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叹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已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於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侍,撤悬,减厨膳,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国。华胥氏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其民无嗜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伤;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憎爱;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阂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汨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路史》载:“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轩之字曰玄律。小典氏之子,黄精之君也。母吴枢,曰符葆。秘电绕斗轩而震,二十有四月而生帝子寿丘,故名曰轩。
  生而紫炁充房,身逾九尺,函挺,修髯花瘤,河目隆顙,曰角龙颜。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慧、齐长、敦敏,知幽明、死生之故。
  少典氏没后,轩嗣立成,為姬姓。并谋兼智明,法天明,以使民心一,四国顺之,於是开国於熊。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燀,以逐帝,帝弗能征。乃帅诸侯责於后,爰暨风后、刀牧神皇之徒,较其徒旅以曷小顥,而弭火灾,得一奉宸。乃临盛水,录龟符,纳三宫、五意之机,受八门、九江之要,衍握奇以為式,故五旗、五麾、六毒、而制其阵。年三十七戮蚩尤於中冀,於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
  帝王世纪载:“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庄子》载:“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隰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於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由此看来,黄帝是个谨言慎行深藏不露的人。这些资料都验证了黄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他身在乱世之中,不从流俗。而是一边通过各种利民措施笼络人心,提高自己美好的名声;一边训练士兵来保护自己的封地,提拔贤才,科教兴国,巩固和扩展自己的势力,等待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在他的兢兢业业的治理之下,其国竟然达到了儒家所向往的大同的境界。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上,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目标,而且要有充分的准备。有了充分的准备,机会一旦来了,你乘势而上,就会水到渠成地成功。如果准备不充分,即使机会来了,你也不能胜任,那么只有望洋兴叹徒唤奈何的份了。
  黄帝曾经说过:“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意思就是,太阳到了正午,一定要晒晒该晾晒的东西,手里拿着快刀,一定要砍割些什么东西。黄帝正是这样的善于做准备并把握时机的人。黄帝运用他的的政治智慧,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之后。当他拎着“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的诸侯剑踌躇满志的时候,他的目光是不是已经投向了混乱的华夏大地,想着平定天下,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呢?
  黄帝得到帝位的途径传说有两种,一种是南宋罗泌《路史》所言,“少典氏没后,轩嗣立成,為姬姓。并谋兼智明,法天明,以使民心一,四国顺之,於是开国於熊。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燀,以逐帝,帝弗能征。乃帅诸侯责於后,爰暨风后、刀牧神皇之徒,较其徒旅以曷小顥,而弭火灾,得一奉宸。乃临盛水,录龟符,纳三宫、五意之机,受八门、九江之要,衍握奇以為式,故五旗、五麾、六毒、而制其阵。年三十七戮蚩尤於中冀,於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这是黄帝得炎帝榆罔禅位的说法。
  而更多的书籍,如《史记》、《轩辕本纪》、《帝王世纪》等,则是说黄帝先打败了蚩尤,后打败了炎帝榆罔,或者先打败了炎帝榆罔,后打败了蚩尤,然后才夺得帝位的。并且除了榆罔和蚩尤,黄帝还和其他一些诸侯如四帝等也发生过战争。
  黄帝和炎帝、蚩尤、四帝之间的战争说法也不一。《逸周书》道:“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其意就是蚩尤先造反并赶走了炎帝榆罔,然后榆罔请黄帝帮忙杀掉了蚩尤。后来没讲黄帝如何得到帝位的。
  《史记》则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么一来,黄帝就成为了第一个反叛者了。他先打败炎帝,蚩尤不服气,他又打败了蚩尤。夺得了帝位。《帝王世纪》记载也与《史记》类似。

这点和《云笈七鉴》记载类似,“帝有天下之二十有二年,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诸侯中强暴者也。兄弟八十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不食五谷,啖沙蚕石不用帝命,作五虐之刑,以害黎庶。于葛卢山发金作冶,制为铠甲及剑,造立兵仗刀戟大弩等,威震天下,不顺帝命。帝欲伐之,征诸侯,一十五旬未克敌、、、、、、天降一妇人,人首鸟身,帝见稽首,再拜而伏。妇人曰:“吾玄女也,有疑问之。”帝曰:“蚩尤暴人残物,小子欲万战万胜也。”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符》,帝服佩之,灭蚩尤、、、、、、黄帝都于涿鹿城。
  黄帝又与榆冈争天下,榆冈恃神农帝之后,故争之。黄帝始以雕鹖鹰鹯,一云隼之羽,为旗帜。以熊罴貙虎为前驱,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帝又北逐獯鬻之戎。诸侯有不从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战,天下大定。”

罗泌的《路史》记载却与前面史书不同,“少典氏没后,轩嗣立成,為姬姓。并谋兼智明,法天明,以使民心一,四国顺之,於是开国於熊。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燀,以逐帝,帝弗能征。乃帅诸侯责于后,爰暨风后、刀牧神皇之徒,较其徒旅以曷小顥,而弭火灾,得一奉宸。乃临盛水,录龟符,纳三宫、五意之机,受八门、九江之要,衍握奇以為式,故五旗、五麾、六毒、而制其阵。年三十七戮蚩尤於中冀,於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

另蒋子《万机论》道:“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於国,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於是遂师营垒,以灭四帝。”

《越绝书》载:“计倪对曰:“……臣闻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东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以为纲纪……。”则少昊为白帝,玄冥为黑帝,太皞为青帝,祝融为赤帝。”看来黄帝在扩张的过程中,也并不仅仅和榆罔、蚩尤交战。他还曾用四帝治理天下,和四帝交战。四帝的结果是“灭之”,不管是先用后灭,还是先灭后用,黄帝总是最后的赢家了。

后世道德论者比较倾向于黄帝是帮助榆罔消灭了蚩尤的叛乱。然后榆罔又禅让帝位于黄帝的。所以黄帝是值得歌颂的。而阴谋论者则认为黄帝是或者先打败榆罔篡位,然后再打败蚩尤;或者先联合榆罔打败蚩尤,然后又打败榆罔得到帝位的。所以黄帝是应该斥骂的。

清时于敏中《日下旧闻考》一书曾道:“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所以我以为这种解读比较符合事实:最初榆罔、黄帝、蚩尤三足鼎立。榆罔和蚩尤之间先发生了战争,这次战争的发起人不管是蚩尤,还是炎帝,黄帝注定都可以坐享其成。黄帝按兵不动,静观天下之变。果然,炎帝被蚩尤打败,炎帝向黄帝求救,黄帝这个时候肯定会向炎帝谈一些条件,得了便宜之后,两军联合将蚩尤打败。这个时候,黄帝通过战争发现炎帝的军队不堪一击,于是索性锋头一转,转而把炎帝也给灭了,自己做了一统天下的帝王。不管怎样解读吧,做为高高在上权力的象征帝位,都是那些渴望权力的人们的觊觎。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渴望着权力均分的孙悟空也曾经说过:“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黄帝通过自己的一系列不懈的努力,从当一方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封国。到一步步开疆扩土,任用贤能,招降纳叛,势力扩充到足以和蚩尤、榆罔三足鼎立。到后来的运用智谋打败蚩尤和榆罔。让我们足可以从此人的身上,看到东方人的忍耐和智慧的完美体现运用。

而后来谈论谋反和忠诚这个话题的时候,《史记》载:“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

汉家天子都说话啦,学者就是不说商汤王、周武王怎样得到王位的事,也不算愚蠢。因为他的祖父刘邦就是因为灭掉秦国才得到王位的。要是赞同谋反吧,怕自己的王位坐不稳,要是赞同忠诚呢,那刘邦就戴上了谋反的帽子了。自己的先人蒙羞,让他汉景帝情何以堪!所以他左右为难,只得让大家转移话题。其实这个难题早在战国时,孟子就已经化解了。孟子曾经说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那意思就是说,危害仁义的人才可耻,干掉危害仁义的人只能算除暴安良,不能算弑君。也就是说,除暴安良这样的事,就是行侠仗义,应该不是反叛,而是革命。是值得赞美的。

黄帝之世,为我们做了许多的贡献,后人记载甚多。据说他和他的妃子、臣子制造发明出如指南针,舟,船,剑,城池,营垒,阵法,养蚕制衣,造字,立百官,制典章,造宫室,定律历,算数、音乐等诸多有益于人们的技艺。所以后人将他奉为炎黄子孙之祖。

而黄帝还是黄老之说无为而治追求长生的道家的创始人。《黄帝四经》中的《道源》经道:“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胃(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亚(恶)。上用□□而民不麋(迷)惑。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解(懈)。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前知大古,后□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大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其思想与老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道生一”“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有一致相像的地方。
  《庄子大宗师》篇载:“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庄子在宥》篇载黄帝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知北游》载黄帝之语:“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大宗师》篇载:“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这些,可以作为黄帝乃是黄老无为之说创始人的证明。

那么,什么是无为呢?西汉学者陆贾在其著作《新语》中做了更详细的解释:“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史记·乐毅列传》曾记载黄老之说的传承:“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曹相国就是西汉时的曹参,汉惠帝及吕后执政时,曾继萧何为丞相。《史记》载:“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闲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後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窋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司马迁如此评价曹参道:“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后来汉文帝、汉景帝也用黄老之术治理国家,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当然,这个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轻赋费徭役,抑制豪强,重农轻商,提倡节俭,鼓励发展和双边贸易,不轻易战争,保持和外国的友好关系等等。总而言之一句话,不瞎折腾,多做为人民服务的事。
  黄帝平定天下之后,也是这么做的。《史记》说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这就是《易下?系》所说的:“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俗称垂拱而治。
  另外,黄帝还创制了刑罚。《黄帝四经》中的《道法》经中曾道:“上溢者死,下溢者刑。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抹利,襦传,达刑,为乱首,为怨媒:此五者,祸皆反自及也。”
  《黄帝四经》中的《十大经》也记载:“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帝箸之盟,盟曰:反义逆时,其刑视蚩尤。
  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其发而建之天,名约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若醢,使天下□之。
  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乏禁,留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俞,悫为地楹。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黄帝还是一个均贫富的探索者。开展上山下乡运动的第一人。《黄帝四经》中的《十大经》载:“黄帝问四辅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果童对曰:不险则不可平,不谌则不可正。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合此干常,是晦有明,有阴有阳。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恶。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有任一则重,任百而轻。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有等。前世法之,后世既陨,由果童始。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瓶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示贫贱之极。”
  黄帝还是最先使用间谍的人,《黄帝四经》中的《十大经》记载:“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流四国,以观无恒,善之法则,力黑视象,见黑则黑,见白则白。地之所德则善,天之所刑则恶。人视则镜:人静则静,人作则作。力黑已布制建极,而正之。力黑曰:天地已成而民生,逆顺无纪,德虐之刑,静作之时,先后之名,以为天下正。因而勒之,为之若何?”
  另外,在养生方面,黄帝也是专家。据说《黄帝内经》就是他所著。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轩辕本纪》则说他“寿三百岁。”《大戴礼》中载:“宰我问孔子曰:‘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活到三百岁的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神仙。活到一百多岁的人倒是有的。不过能够活到一百多岁,对于人类来说那也是高寿了。
  而在传说之中,黄帝也是仙人中的一员。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黄帝和他的臣子们的神奇的事迹的记载。如“大荒东经第十四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大荒北经第十七
  有[亻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海内经第十八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耳谨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肠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木属],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淮南子》以这样的记载,说明黄帝在秦汉时,就已经是人们心目中敬畏的天神了:“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史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乃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故后世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蔡邕《独断》载:“五方正神之别名:
  东方之神,其帝太昊,其神勾芒。
  南方之神,其帝神农,其神祝融。
  西方之神,其帝少昊,其神蓐收。
  北方之神,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中央之神,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先农神:先农者,盖神农之神。神农作耒耜,教民耕(农)[种],至少昊之世,置九农之官。
  五帝腊祖之别名:
  青帝以未腊卯祖,青帝太昊木行。
  赤帝以戌腊午祖,赤帝炎帝火行。
  白帝以丑腊酉祖,白帝少昊金行。
  黑帝以辰腊子祖,黑帝颛顼水行。
  黄帝以辰腊未祖,黄帝轩辕后土土行。”

《抱朴子》载:“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犹复不敢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老子,论道养则质玄素二女,精推步则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四泽之乱,相地理则书青鸟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记秘要,穷尽道真。
  又曰: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南到负陇荫,逮木观百灵之所登;采若戟之华,饮丹峦之水。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北到洪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授神芝图,还陟王君居得神丹。”

《云笈七鉴》载:“故黄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于鼎湖山白日升天,上登太极宫,号曰中黄真人。”

《轩辕本纪》载:“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备,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冀获长生久视,所谓先理代而后登仙者也、、、、、、黄帝乃乘龙与友人无为子及臣僚等从上,七十二人同去。小臣不得上者,将龙髯拔坠髯及帝之弓,小臣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泣,弓因曰乌号,铸鼎之地后曰鼎湖。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象,率诸侯朝奉之。臣僚追慕,靡所措思,或取几杖立庙而祭,或取衣冠置墓而守,是以有乔山之冢。黄帝曾游处皆有祠,五百年后,乔山墓崩,惟剑与赤舄在焉,一旦亦失。黄帝居代总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自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其神为轩辕之宿,在南宫。黄龙之体象。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以配天。黄帝土德,居中央之位,以主四方(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神农,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以镇星配为子,名枢纽之神,为佐配享于黄帝。”此说显然黄帝不仅做了神仙,而且还是身份显赫的天帝。

《韩子》也载:“师旷谓晋平公曰:黄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之上,驾象车,六交龙,毕方并馆,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乃作为清角之乐。”这么大的排场,显然是做了天帝以后的事了。

而孕育于道家而后诞生的道教,也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天,做为道历的开始。黄帝时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道历又称黄历,就是这个原因。道教《道藏》中就收藏有托名黄帝所著或所传的多种书籍,如《黄帝内经》、《阴符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黄帝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军事家,据说他和他的臣子曾经著作多种兵书,如《阴符经》、《握奇经》、《风后》、《力牧》、《鬼臾区》等。对于后世的军事家具有深远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据说,黄帝也是最早的性学大师,性教育者。我国最早的一本性学著作《素女经》,据说就是他著作的。另外他的臣子兼老师容成子也是性学方面的专家,也著有性学著作。中国有些道学家谈起性来总是揪然变色,仿佛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孔子早就说过:“食色性也。”又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他老人家也不过把好色这件事看做寻常事而已。不是吗,性爱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只要不放纵,因为放纵伤身;不淫荡,因为淫荡伤德。不放纵淫荡的性爱,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呢?《素女经》就是古代的一本托名黄帝和素女玄女探讨性爱科学的书籍。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泊。没有必要将其打入另册。
  黄帝还喜爱音乐,并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晋书》说“昔黄帝作《云门》,尧作《咸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殷作《大濩》,周作《大武》,所谓因前王之礼,设俯仰之容,和顺积中,英华发外。”《魏书》则说“轩辕桴阮瑜之管,定小一之律,以成《咸池》之美,次以《六茎》、《五英》、《大章》、《韶》、《夏》、《濩》、《武》之属,圣人所以移风易俗也。”
  黄帝还健全了当时的政治等级制度,“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个官位管理国家。”
  黄帝这么多的丰功伟绩,无怪后人会把他也奉为三皇之一。三国时的蜀国人谯周在《古史考》中云:“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
  五代丘光庭《兼明书》载:“郑康成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宋均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孔安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明曰:女娲、燧人、祝融事,经典未尝以帝皇言之,又不承五行之运,盖霸而不王者也。且祝融乃颛顼之代火官之长,可列于三皇哉?则知诸家之论唯安国为长。”
  所以后来,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流传以后,在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世人便多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了。
  黄帝的发源地,其说不一。一说是在陕西武功。《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则说:“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他是将黄帝的生地移到了寿丘。罗泌《路史》载注:“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而黄帝的活动地,则依然在陕西武功。另皇甫谧《帝王世纪》则载:“黄帝都涿鹿,或曰都有熊。原注:涿鹿,今幽州界;有熊,今郑州界新郑县。”那么黄帝为有熊国君的时候,活动范围应该在河南、陕西之间。另外还有昆仑说,轩辕之丘说。这是因为当时黄帝的国家可能居住不太固定,还是游牧部落的缘故。所以黄帝才会训练虎豹熊罴(也可能是以此为图腾的部落)帮其打仗。
  黄帝和蚩尤、炎帝榆罔发生战争的次序虽然不一。发生战争的地点大致一致:黄帝和炎帝榆罔发生阪泉之战的地方,一说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郦道元《水经注》载:“《寰宇记》妫州怀戎县下云:羹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又云阪山。”《括地志》载﹕“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另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解州盐泽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而黄帝和蚩尤发生战争的地方,多种史书说是在涿鹿。即今河北省涿鹿县。黄帝打败炎帝榆罔和蚩尤后,就定都于涿鹿,开始了他漫长而圣明的统治。

《路史》有如是记载:“自即位百年,履地戴天,循机提象,不就物、不违害、不善求、不缘道,法中宿而要繆乎。太祖之下,职道义、经天墬、别雌雄、等贵贱,不使不仁者加乎天下,故用武胜残,而百姓以济。纪人伦、叙万物,以信与仁為天下先,是故法令明,而上下无尤(原文为“尤”,依据上下文,疑为“忧”字。)。不章功、不扬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墬之固然,故物无忿敓之心,而仁亡争倾之患。耕父推畔,道不拾遗,狗彘吐菽粟,而城郭不閟人,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亡凶,天墬休,通五行期化,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蓂荚屈軼,紫房頳茎,史不废书,海不扬波,山不爱宝,翠黄伏樎,兹白恋皂,焦明嚾阿,而龙麟扰於阶,除日虹螾,禺蛄牛蚁,黄神黄爵,白泽解廌,府无虚日。是以九瀛仰化,诸北贡职,杨裘、秬鬯、贯胸、长股,莫不来庭而依朔。”

而皇甫谧《帝王世纪》则载:“黄帝都涿鹿,或曰都有熊。原注:涿鹿,今幽州界;有熊,今郑州界新郑县。”司马迁《史记》载:“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如此说来,黄帝既然不能定居,那么有两处都城或多处都城也是可能的。
  黄帝时期,应该是百废待兴,政通人和的兴盛时期。物产逐渐丰富起来,政治制度逐渐健全起来。而私有制的发展也使得贫富分化也开始有了较大的距离。等级制度开始产生。唐杜佑《通典》载:“昔黄帝旁行天下,分建万国。神农氏末,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黄帝既为天子,天下有不服者,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至于唐虞,别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则《虞书》所谓辑五瑞,修五玉,是其制也。”
  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思想这时候也开始产生了。而刑罚也开始产生,因为还带有原始社会的野蛮性,刑罚是比较残酷的。

比如《黄帝四经》中的《十大经》曾说:“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其发而建之天,名约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若醢,使天下□之。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乏禁,留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俞,不生不死,悫为地楹。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意思就是,黄帝抓到蚩尤后,不仅杀掉了他,还把他的皮剥下来做成靶子让人们射箭用,射中的多的人有赏。黄帝还把蚩尤的头发剪了挂在高处,叫做蚩尤旗。把蚩尤的胃填上东西做球踢,踢中的多的人有赏。更为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把蚩尤的骨肉做成了肉酱,分给了大家吃。他还下达了禁令道:不能触犯我的禁令,不能不吃我分给你们的肉酱,不能扰乱民心,不能违背我的道理。凡是触犯我禁令的人,不肯吃我分的肉酱的人,扰乱民心的人,违背我的道理的人,诸如此类,不听我话的人,自以为是的人,没有经我同意擅自用兵的人,你们看看那反叛的共工蚩尤的下场吧:他们弯着腰做奴隶,吞食自己的粪便以为美味,说是活着,还不如个死人。说是死了,比死人多那么口气。被我踩来踩去,也不敢说话,就像一块垫脚石。以后,你们要谨慎地遵守我要你们做的对的事情,不要违反了我永恒的刑罚,以此告示后人。

应该说,黄帝最初使自己的有熊国达到了大同的境界,不过在统一了天下之后,他的贪图享乐的思想,又让国家开始渐渐滑向了小康的道路。当科技文明逐渐向前发展的时候,而人们私有制的思想也渐渐严重起来。所以黄帝死时,并没有把王位禅让出去,而是传给了他的孙子颛顼。《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吕氏春秋·序意》: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
  另罗泌《路史》以为黄帝是把帝位传于了帝鸿氏,其书载:“帝鴻氏,釐姓,帝律生帝鴻,是為帝休。母方纍氏,感掖晶而生,生而多祥。黃帝厭,帝休是立。”因其事难考,史家多不载。
  黄帝后裔繁盛,左丘明《国语》载:“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惟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惟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史记》也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元脱脱《辽史》载:“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
  《国语》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
  后世对于黄帝,赞美的声音固然数不胜数。如宰予曾听说黄帝活了三百岁,就问孔子是否属实。孔子道:“人赖其利百年,用其教百年,威其神百年,曰三百年也。”
  晋傅玄曾道:“庖牺神农,顺民之性,育之者也;黄帝除民之害,救之者也。”
  商鞅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批评的声音也并不少。如庄子曾道:“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文子道:“老子曰:上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至神农、黄帝,覈领天下,纪纲四时,和调阴阳,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戴听而视,故治而不和。”
  黄帝去世后,就埋葬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之上。也有后人认为黄帝成仙上天,桥山所埋葬的只是黄帝的衣冠。而事实上,桥山上的黄帝陵则是华夏后人经常祭祀先祖的所在。从古至今,去那儿拜祭的人络绎不绝。汉初还在桥山上建起了轩辕庙。唐代宗时曾对轩辕庙进行过重修扩建。宋朝开宝二年,因水患连年,威胁轩辕庙,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的轩辕庙。元,明,清各朝直至当今,都曾对黄帝陵庙多次修缮和扩建。年4月5日清明节,毛泽东、朱德还曾派林伯渠为代表,致祭黄帝陵。

从此以后,黄帝就被尊奉为华夏始祖,并和炎帝一起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们华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鲁迅在其诗《自题小像》也曾如此慷慨陈词:“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此处轩辕,就是代指中华民族。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黄帝有功也有过。他促进了国家的和平和统一,他加快了科技文明的发展,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过错就是使私有制进一步推进,建立了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贫富分化开始加剧,以及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思想建立。当然,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黄帝的作为应该比榆罔和蚩尤更进步,所以,他获得了成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