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本文乃作者玉玉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佛教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传播
宗教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个阶段。自发宗教是宗教发展的原始形态,多半是在阶级出现以前的一种宗教形式。借助于人为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宗教叫人为宗教,至今仍有较大影响。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印度次大陆古代叫印度。为了区别于现在的印度国家,把它称作印度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姓乔达摩,中国古译为瞿县。
佛教铜像
净饭王太子,约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一年之间,略早于我国的孔子(公元前一年)。出生地为迦毗罗卫,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他一生传教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其族号,牟尼直译是圣人,意译为能人。
佛教的兴起时期
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大批城市国家兴起的时期,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突出。是王权的主要支柱,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力,反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种姓第一”的规定。处于吠舍种姓的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婆罗门教的特权地位表示不满,因而也支持刹帝利削弱婆罗门特权的斗争。
印度佛教圣地
由中亚东迁的雅利安人对土著居民进行残酷的统治,绝大部分土著居民沦为种族奴隶,雅利安人信奉婆罗门教。释迦牟尼属刹帝利种姓,他的国家受雅利安人统治。他在青年时代看到世上的痛苦和不幸,认为都不是他的知识和未来的王位所能解除的,便决心出家,去寻求解决人间痛苦的道路。经过种种考验,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为佛。
他所创立的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宣传一切人都有觉悟的可能性,一切众生(有生命的动物)皆得成佛。反映了刹帝利和吠舍中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等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得到新兴国家和王国的支持,也得到了下层人的支持。
释迦牟尼铜像
恩格斯在《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一文中指出:“创立宗教的人,必须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
释迦牟尼站在刹帝利种姓立场,深感有反对婆罗门的需要。奴隶们在被奴役的境遇下,有些人也产生了逃避现实的幻想,企图通过宗教来寻求自我安慰。早期佛教是为当时印度的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后期的大乘佛教则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
恩格斯画像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内地,东汉之后在社会上逐渐流行。有人把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求僧修寺的事件,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但它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只能证明佛教在东汉的传播情况。其传播路线由印度次大陆向北经克什米尔、中亚细亚,越过葱岭(帕米尔)传入西域(我国西北地区)最后传入中国内地。当时我国西北地区叫西域,一般指玉门关(现甘肃敦煌县西)、阳关(现甘肃敦煌县西南)以西,葱岭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带有三十六国,后分裂为五十多个国家,绝大部分都是城邦式的国家。
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遭到各种形式的抵制,同中国传统的宗教一道教,以及传统思想一儒学发生了强烈对抗。佛教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吸收和融合了儒、道哲学思想。汉代佛教与神仙方术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方与玄学清谈相结合,重视义理的研究,在北方则与传统的治经方法相结合,重视戒行和禅定。隋唐时期,又与儒学正统伦理观念(三纲五常)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普贤菩萨壁画
唐代以后,佛教在我国西藏的地方形式一喇嘛教,有了很大发展。喇嘛教是公元八世纪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派别密教、汉族地区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始宗教一苯教相结合的产物。喇嘛教以西藏地区为主,也传到甘肃、内蒙、四川、云南一带。喇嘛为藏语译音,意为“上师”,这是藏族对有地位、有学问的高僧的尊称,汉族用来称呼蒙藏地区的僧人。
主要宗派
随唐时期,由于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僧侣采取了世俗地主宗法制度的传法方式,师傅在传授佛法的同时,也把寺产传给嗣法弟子,因而形成了在佛教理论、寺院经济方面都相对独立的佛教宗派。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
天台宗
天台宗是由隋代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和尚智顎(公元一年)所开创,故名。天台宗的教义主要依罗什译的《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天台宗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南岳戇思和北齐慧文,并以印度僧人龙树为学说发源的高祖。天台宗行于初唐和盛唐,中唐以后,逐渐衰落。“无情有性”之说被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所吸收,发展为草木瓦石也有人的“良知”的理论。
法相宗由唐代名僧玄奘(公元一年)和他的弟子窥基(公元—年)所创立,也称唯识宗或法相唯识宗。玄奘历尽艰险,在印度留学十几年,从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学习“法相学”。回国后,宣传大乘有宗教义,认为一切外境(外界事物)、道理(法)和自身(我)都是识(精神)的幻化,只有识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即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了阐明他们的“唯识”理论,便采用更加烦琐的心理概念分析来加以论证。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化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