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很熟悉的六味地黄丸,主要为滋阴补肾之方。该方自宋代被发明之后,医治患者无数,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而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便是熟地黄,为滋补肾阴的最佳之品。
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地黄所以称为蜜蜜罐,主要是地黄花形似罐,花蕊蜜甜,人们便给了它这样一个形象可爱的名字。它也被称为酒壶花,每年四五月间,地黄花开,甜香四溢,吸引蜂蝶纷至沓来,而乡村的孩子们也会采其花蕊吸吮,自有一份甘甜。《救荒本草》记载,采地黄叶,作汤羹吃,或者将根捣成汁和面作面片汤喝。
地黄最主要的还是它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认为地黄可“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依照炮制方法的不同,有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之分。新挖者为鲜地黄性寒,味甘苦,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能;烘焙后,为生地黄或称干地黄,有滋阴补血之功能;再经黄酒浸泡蒸煮后,为熟地黄,性微寒,味甘,有补肾阴益精血之功效。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
熟地黄的制法,《本草正义》记载,自唐宋以来的炮制方法是“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则借太阳之真阳,以变化其阴柔性质”。李时珍的解释:就是拣取沉水肥大的地黄,用好酒和砂仁末拌匀,放入柳木甑中在瓦锅内蒸透,晾干。再用砂仁、酒拌匀蒸晾。如此反复九次。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后窜,从而调理五脏冲和之气,并归宿到丹田。由此,我们了解到地黄必须经过反复蒸曝,才能使其药性有所改变增强其滋阴补肾的功效。
在诸多典籍中,还有很多关于地黄治病的病案记载,有些颇具传奇色彩。熟地有去虫积的功效。崔元亮《海上方》记载:“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饪(饼),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
古代还用地黄治疗四肢跌打损伤,主要用生地黄熬膏裹之,再以竹筒编夹绑紧,一昼夜反复更换,效果十分明显。李时珍的记载更富有传奇色彩:“按《抱朴子》云: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也。”马服用了地黄苗都活到了岁,的确令人感到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