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古往今来,王侯将相,豪杰俊才不胜其数,浪花淘尽英雄,若是提及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物,我们的诗仙“李白”必须要拥有姓名。仗剑天涯,铲恶除邪,劫贫济富,像极了金庸武侠片中的仁义大侠;醉倒兴庆宫,高力士捧靴,杨国忠磨墨,又是何等威风,自然迷弟迷妹不少!然而,你真的了解李白吗?
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在他的《寻李白》中赞其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大家细想一下,盛唐是何等繁盛辉煌,随便拎出来一个名字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何以李青莲可以凭借区区一人占据大半个盛唐的“热搜”呢?想必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位厉害人物的出处吧?好奇归好奇,李白倒是有些故事颇耐人寻味。
有口难开:尴尬无解的身世之谜
李白的身世是个谜,历来被人揣测。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初的记载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后世根据此,衍生出无限的版本,但是两处记载是否可信,尚待考证。
李白出生于长安元年(年),其出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此前有个新闻,是关于江油和安陆哪个才是李白故里的争论。其实,现在也有“第二故乡”的说法,李白都曾在江油和安陆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说它们都是李白的故里未尝不可。但故里可以有很多个,出生地却只能有一个。
经过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李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大有道理。陈寅恪和郭沫若都研究过李白故里的问题。但郭沫若的学说是在批判、反驳陈寅恪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郭、陈二位参考的是相同的资料,都是看到《新唐书地理志》中在“安西大都护府”之下有“碎叶城”,而在“焉耆都督府”之下也有“碎叶城”,两人做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郭沫若得出结论说:“考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是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在两个“碎叶”的前提下,他说认为既然“焉耆碎叶,其城为王方翼所筑,筑于高宗调露元年(年)”,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又说李白先人“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可见,李白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时属安西都护府治下,算是大唐的疆土。不过也有人说,当年中苏之争时,郭沫若写文章强调李白出生于碎叶,是出于政治与外交需要。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通过一些文献,对李白其人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据一些文献记载,李白的体貌特征不像是汉人,更符合突厥人的特点,汉人眼珠子黝黑,但李白的眼珠子的颜色并不是黑的,所谓色目人是也。我们习惯把现在的维吾尔、哈萨克、土库曼、吉尔吉斯人等中亚民族以及现今的土耳其人称为色目人,而他们都是突厥人的后裔。李白生性浪漫,一生闯荡江湖,艳遇也不少,而且是来者不拒,有记载的是他结婚四次,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当时他算是个倒插门女婿。却不安于家庭生活,每次出镜都是在“辞亲远游”,别人是无可奈何,他是追求自由!这些性情禀赋,并不符合华夏民族“安土重迁”的族群特性。反而有点游牧民族的味道。
姜戎在《狼图腾》中也有一些李白身世的描述,他引用有关资料认为,李白的长子名叫“颇黎”,这用汉语是解释不通的,其实它是突厥语中“狼”的译音,狼是突厥人的图腾,是他们民族的象征,就像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很多人给后代取名都会带个“龙”字。还有,李白的女儿名叫“明月奴”,不符合汉人取名的习惯,但其实它是如今维吾尔人中一个常见女性名字“阿依努尔”的汉译。在突厥语中,“阿依”乃月亮之意,“努尔”为光之意。“阿依努尔”若意译,就是“明月光”;若意译加音译,就是“明月奴”。据此,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李白喜欢“辞亲远游”,却总是在诗中写到“月亮”,显然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是为了看月思亲,八成是所思乡,而所思之地就是碎叶城。
因此,如果非要为李白出生地争个一清二楚的话,说不定最后却是便宜了其他国家,还不如江油和安陆共同开发这个取之不尽的“文人”资源。毕竟如此有争议的人,却依旧在诗坛,甚至在历史上大放异彩。
磨杵成针:叛逆少年的问道之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想必大家在小时候都背过这首诗吧!除了小学,在我们中学时期李白的诗赋也屡屡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可能大家会以为小时候的李白一定是“别人家的孩子”吧?听话,乖巧,优秀,实则不然。
神龙元年(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识字课本。聪慧如他,年幼时却是淘气十足。李白小时候在眉州上学,跟现在很多小学生一样,他也不爱上学堂。有时美景入窗,挑逗得小李白心猿意马,甚至顶不住窗外的佳景,还会偷偷溜到外面游荡。
这不,这一天李白本该去学堂的,但他又偷偷溜到了郊外。清风徐徐,杨柳依依,荡涤心扉,如白釉般光滑的空旷寂寥的苍穹稳稳当当地飞着一只漂漂亮亮的彩鸢,这派草长鸢飞的景象更是让小李白流连忘返,把学业抛到了九霄云外,根本无心回学堂念书,甚至还想如此良辰美景待在学堂太辜负时光了。
他蹦蹦哒哒地往前走,路过一条小溪,溪水汩汩地流着,却传来阵阵不规律的磨铁的声音,李白循声而去,看到有一位老奶奶佝偻着身子在溪边磨一根铁棒,李白很好奇,凑过去问道:“老人家,请问你贵姓,在此干什么呀?”老人家一边磨一边回答他说,“老奴姓武,我的绣花针昨晚用着用着就断了,现在想要把这根铁棒磨成新的绣花针。”小李白听完,顿时就目瞪口呆,“这根铁棒粗如小手臂,那要磨到猴年马月呀?”老人家不紧不慢地说,“只要功夫深,何愁铁杵不成针呢!”小李白听了,深以为然,看到老奶奶如此年迈,动了恻隐之心。“老人家,你年纪已大,要不还是让我来效劳吧?”老人家摇了摇头,“谢谢你的好心,不过有些事还是亲力亲为才能收获成就感呢!年轻人读书更是如此,不历一番滋味,怎么可能会有出息呢!”李白听了这话,似有所悟,想到自己一时贪玩,荒废学业,不觉羞愧万分。
于是他快步赶回学堂,从此刻苦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业突飞猛进。开元三年(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就跟大多数中学生一样,难免会有叛逆期。李白对自己的青春显然很纪念,甚至把自己斗殴,甚或伤人、杀人都写在自己的诗词当中。他在许多诗中说:“托身白刃里,杀人江尘中”;“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动辄就打打杀杀,李白大概觉得暴力很美,或者内心一定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不过李白也不是滥杀无辜,而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是急人之急,是彰显正义,毕竟要成为大侠,搞出点名堂吗?
不过,真要是手刃数人,估计李白还不等自己的诗歌传世就已经问斩了,。所谓“杀人”,估计不是杀掉好几个人,而是伤了好几人。毕竟这是他少年任侠的一段美好时光,所以免不了夸大其辞,谁年轻的时候不吹几次牛皮呢?
壮志难酬:进退两难的求仕之旅
俊逸如他,自然是有不少追崇者。我们的“诗圣”杜甫就是他的“迷弟”之一。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意思是说,李白喜欢喝酒,美酒下肚,便有许多灵感随之而来,下笔如有神,好诗好句信手拈来,就算是在京城脚下,照样醉倒在酒家,这个时候就算是皇帝亲自呼唤他上船,他也不为所动,还口口声声自称自己是酒仙,要时刻有美酒相伴。杜甫笔下的他如此狂娟不羁,现实中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任命李林甫为相。当时李林甫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狼狈为奸,祸国殃民,许多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有一次李白游玩来到长安,宰相李林甫约见李白,借此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爱才惜才的名声。李白来到门前,向门童递上一块自报身份的木板,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海上钓鳌客李白”。李林甫接过木板,看了看上面的字,见李白口气这么大,心中不喜,想要给他个下马威。于是他让门童把李白带进来,问道:“先生放舟沧海,垂钓巨鳌,自是不凡,只是不知到底是用什么东西当钓钩和钓线呢?”李白阔然答道:“海风浪波浸润我的情怀,朗朗浩大的天地使我的志向壮大飞驰。我用天上的彩虹作钓线,我用夜空的明月作钓钩。”李林甫听完,觉得他答话十分豪情诗意,脸色也缓了一些,就又问道:“那用什么东西当钓饵呢?”这时李白想要趁机调侃一下李林甫,于是脱口说道:“用天底下不讲信用的家伙为钓饵!”李林甫听了,大惊失色,不知道怎样回答。李白见了心中窃喜。
李林甫如此奸臣,换做常人只会瑟瑟发抖,阿谀奉承,李白一介布衣却敢出言不逊,胆色与胸襟可见一斑。痛骂奸臣,还说什么“安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动不动对皇帝爱理不理,可能你们都以为李白是个淡泊名利,狂傲不羁之人,但是仔细品读他的诗歌,你就会发现其实李白也是一个俗人!
在科举制度不完善时期,不乏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知识分子用诗词文章作敲门砖,遍访达官贵人以求赏识引荐的行为,称为“干谒”。说好听点是毛遂自荐,难听一点的话,这种行为跟当今的跑官要官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现代人是以钱财交易,以前却是炫耀才华。绕是如此,在一些清高的士人眼中,“干谒”是一种掉价、为人所嘲讽的不光彩行为,就算是他日荣登富贵,也不是“正途”出道,因此,很多文人士子并不屑于“干谒”,如果有报考科举考试资格,他们宁愿寒窗苦读十年,也不会走这个捷径的!李白也言之凿凿地说过“不屈已、不干人”的话,只是话音刚落,长安就传来耳光的声音了!如果要论拍马屁,李白绝对是高手!
开元二十二年(年)正月,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此赋词采华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有学者认为李白《明堂赋》的写作时间为开元二十七年拆毁明堂之前,写作目的一是为了谋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于敏感的出身,李白没办法通过常举和制举入仕途,只能走献赋之路,这也是无奈之举。
开元二十三年(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那一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几个女孩子禁得住这等奉承,还不是马上就被收买了。你看,李白这个人还是很有头脑的,懂得如何一步步接近终极目标。另外,李白去紫极宫时还遇见了贺知章。现在看来,这两个人的名气差个十万八千里,可是那时候李白不知道呀,立马屁颠屁颠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读完,十分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还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但是就没有然后了。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灰溜溜离开长安。
天宝元年(公元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内推,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才华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成了身边的供奉翰林,真是平步青云呀!别人怎么看他他不管,先把官位拿下再说。然而好景不长,天宝年间的玄宗英雄气悉数融于温柔乡,整日只知道跟杨贵妃唱曲跳舞,对李白的“王霸大略”没有一点的兴趣,只把他当作倡优和文学弄臣来看待。
李白本以为自己是“曲线报国”,这会儿丢了名声又施展不了报复,当然是十分郁闷了。恼愤之余借酒使性,“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时候他的老大就不痛快了,供你吃供你喝又不让你干粗活,不过图你闲暇之余做个诗、解个闷,当初马屁拍得这么响,这时候又带头添堵,真是不识抬举!于是想个由头,就将李白赐金放还了。赐金放还那是照顾面子,其实就是给了李白些路费伙食费,象打发叫花子一样让他滚犊子。李白这下知道自己饭碗不保了,没办法,只好放出风声说自己自“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灰溜溜卷着铺盖卷走人了。你看,这就是牢骚太多惹的祸,大家千万不要学他,上司吃得了马屁可吃不了牢骚,要想保住饭碗,还得看脸色行事!
李白的故事向来为人说道,真假与否,暂且不论,只是李白的俊逸风流难描万一,在百姓心中自有其妙。清朝时林则徐有佳句,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或许对于中国的诗人词人而言,李白就是绝顶,是永远也难以超越的高峰。他是一个诗人,又不止是个诗人,他是历史中的一个传奇,是华夏文化的一个象征,一种傲然挺立的气质,一种历久弥新的中国元素。即使是过了千秋万载,青莲之名一出,也照样星光熠熠!历史因为他的出席而变得华彩异然。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糊涂处世,清醒作文的
糊涂青年说,欢迎一起漫游文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