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洛阳优秀乡贤嵩县郭绍波一根皂刺闯天下 [复制链接]

1#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黄红立许金安

通讯员吕小伟翟亚堃

9月26日,嵩县九皋镇长庄村,嵩县皂角产业园,工人们正在晾晒小枣和柏树籽,院坝上红、绿、褐各色野生药材相间,一幅多彩的画卷映入眼帘。

丰收、繁忙是这里的主基调。而真正的忙碌和收获是在一个多月后,皂角刺将是主角,或被就地加工,或被转运到全国各地。

“小小皂角刺,致富大产业,皂角刺是俺们增收致富的‘开路先锋’,打心眼里感谢领头人郭绍波!”当地群众如是说。

皂角刺怎奈如此受宠?郭绍波何许人也?

过去/最早的“皂角刺客”

年出生的郭绍波是嵩县九皋镇长庄村人,早在18岁就接触到了皂角刺。

皂角刺,别名天丁、皂丁,有消肿排脓、杀虫等功效,药用价值较高。

嵩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独特的地域、气候和土壤,孕育出柴胡、生地、丹参、银杏等千余种中药材,也适宜皂角树生长。

郭绍波介绍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九皋“皂角刺客”就小有名气。那时豫西大部分村庄有零星的野生皂角树,树龄短则几十年,长则数百年,皂角主要用于洗衣服,皂角刺用处不大,有些地方还专门请人“白铲”,铲者拿皂角刺、主人得皂角。

九皋人能吃苦,不怕扎,不惧树高、不怕路远,“一根铲杆、一条麻袋闯天下”,被称为“皂角刺客”。那时郭绍波也是其中一员,随同乡到山西、陕西等地“白铲”谋生。到后来,象征性地给树主人一些瓢、盆、碗之类的生活用品,就能“换得一棵树”。手扎伤、脸划破是常有的事,一根扁担,两条麻袋,风餐露宿,“扒火车”回来时一个个都成了“煤黑子”,经过剪切后的皂角刺卖到洛阳关林药材市场,赚的都是辛苦钱。

20世纪90年代初,运输条件得到改善,当地多人成为“皂角刺客”主力军,开着三轮车、“双排座”到处跑,采收半径逐步扩大,九皋皂角刺采收、加工市场有了名气。

“皂角刺客”生涯让郭绍波有了朴素的想法:家乡能不能种,树能不能变小些?

郭绍波的想法也是当地政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