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始皇是怎么排兵布阵一统天下的兵马俑映射 [复制链接]

1#

前言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坑——兵马俑陪葬坑内,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秦陵遗址范围大约有56.25平方公里,现在发现的各类陪葬坑有座、发现的墓葬有座,并出土了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

而兵马俑坑虽然仅仅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但这冰冷的长埋地下两千余年的陶俑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它们身上不仅折射出了当年秦朝强盛的综合实力,更能映射当时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水平。

秦始皇与群臣

今天我们主要是讲讲兵马俑中蕴含的军事思想,说说对探究古代军事发展的意义。其他方面我们留在下回细说。

兵马俑中的军阵布列是秦真实军队的缩影

上篇文章我们说过了,兵马俑军队属于秦三种中央军其中的宿卫军。平时守卫京师,战时可征调出征。这是秦始皇秉着“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希望自己死后,也能有百万雄师护卫自己死后的皇宫——皇陵。

因此,兵马俑中的战车、骑兵、步兵数量以及军阵的编列与布局,都是有规划的,虽然主持设计的右丞相是谁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知道,是否是李斯,还是冯去疾等,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兵马俑的建造是根据秦现实军队严密周全的规划的。是秦“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余万”真实军队的缩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兵马俑对研究秦朝军事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秦代的兵种

秦兵马俑军队编制由战车、骑兵俑、步兵俑三大兵种混合编制,协同作战。

(一)出土的战车、骑兵和步兵俑

①战车/p>

三个俑坑内共有战车余乘。车的类别一般有战车、指挥车、佐车和驷乘车四种。一号坑和二号坑第三单元的战车后有隶属步兵俑;二号坑第二单元的64乘车后没有跟随隶属步兵俑为纯车阵。上述情况为以往人们所不知,是崭新的知识,值得人们进一步思索和探讨。

②骑兵俑/p>

二号坑有骑兵骑,其中骑组成一个长方形军阵;另有8骑作为第三单元战车、步兵结合军阵后的殿军。这在秦和先秦考古史上是空前的巨大发现。对于研究秦骑兵的装备、骑兵的编列及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提供了实物例证。

骑兵俑有自己特有的铠甲和服装(胡服),说明装备是精良的。但马背上雕的鞍为低桥鞍,鞍上没有系镫(挂在马鞍两旁的铁制脚踏),也没有攀胸的大带(鞍子的附件,防止其移位),说明骑兵的装备仍处于不完备的阶段。

③步兵俑/p>

里面步兵俑的数量众多,有数千件。从其编制看有独立步兵俑和隶属于战车的隶属步兵俑两大类。从其装备看,有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和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两种。

立射俑——轻装步兵的一种

轻装步兵俑为军阵的前锋部队,重装步兵俑为军阵的主体部队。这亦是以往人们所不知的新发现。

(二)从军阵看战车、步兵、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p>

有人认为“战国以来,由于步、骑兵兴起,战车退居于次要地位,再无单独列阵对战的记载。”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因为从兵马俑坑出土的情况来看,二号坑第二单元是由64乘战车组成的车阵;第四单元的骑兵阵的阵首有6乘战车,一号俑坑也有战车50乘。这说明战车仍是当时作战的主要军力,并未退居次要地位。

战车退居次要地位以致变为重车,是到汉代以骑兵为主力兵种后的时候了。

①骑兵

二号俑坑的骑兵小阵位于大型军阵的左侧,另有8骑作为大型军阵中车徒结合小阵末尾的殿军。这说明当时骑兵虽已成为独立的兵种,但仍是作为机动兵力使用,在战争中多作为“奇兵”。

②步兵

这是一个古老的兵种。殷周和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是车战,步兵隶属于战车,协助战车作战。到战国时出现独立的步兵编制。从兵马俑坑出土的情况看,隶属步兵和独立步兵二者并存。

到汉代随着战车的没落,隶属步兵消失,独立步兵进一步发展壮大。

跪射俑(步兵的一种,弓弩手)

③战车

战车为军队的重兵,在平原广野作战利用其强大的冲击力,可以陷坚阵、邀强敌、追败寇。

小结

骑兵机动、灵活,被称之为离合之兵、飘忽之兵,在战争中多作为机动兵使用。步兵亦为军之重兵,适宜于在山陵、沼泽及原野等不同地形的区域作战。战车即可作为后盾,又可攻陷落地。

《孙膑兵法·八阵》说:“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意思大概是,地势平坦则多用战车,地势险要则多用骑兵,地势狭窄的地方多用弓弩兵(步兵),但无论是险地还是平坦的地方,都要知道哪里是生地、哪里是死地,要把自己居于生地,把敌人置之死地消灭他们。

这是孙膑兵法中对车、步、骑三大兵种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总结,是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装备的配备/p>

(一)服装装备:

不同的兵种有不同的装备。骑兵俑身穿褶服(胡服)、足蹬短靴、头戴皮弁,外披长及腰际的筒子甲,没有披膊。战车上的御手俑的铠甲则与众不同,披膊长及手腕,颈部有盆领,腿部缚絮衣。

御手俑

一般战士铠甲的披膊较短,仅护住双肩。而轻装步兵俑不穿铠甲,身著长糯,腿扎裹腿,这也可以提高冲锋的速度。

而军队地位的高低,也可以通过铠甲与冠形制的不同来区分。(注,军队服装的颜色并不是区别军阵地位的标志。)

披膊——护住双肩的

高级军吏俑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hé)冠。中级军吏俑身穿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或彩色齐边筒子甲,头戴双板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不带彩色花纹的黑色甲,头戴单板长冠。一般士兵俑身穿黑色甲,但较下级军吏俑铠甲的甲片大、甲札少,头不戴冠。

鹖(hé)冠

这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对研究秦军队地位有很大的意义。

另外,关于头盔的问题,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但在石铠甲坑出土了大批头盔,说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网上也有人认为兵马俑是做敢死队,所以为了节省以及轻装上阵就不配备头盔。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兵马俑里兵种不同,但所有的都不带头盔,总不能说兵马俑所有兵马都用在敢死队。

还有学者认为是秦军作战时非常勇猛,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不戴头盔是英勇的表征,另一个猜测是雕刻的客观原因,那就是戴上头盔,手工匠人们无法展现其全部面貌,遮挡脸部,也就没有“千人千面”的伟大奇观了。

现在说法众多,也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是什么原因,大家觉得为什么不给兵马俑雕个头盔呢?

这种根据不同兵种实战需要来配备装备,并用铠甲与冠形制来区别地位高低,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在军事装备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兵器装备组合

以往虽然出土过各个时代的兵器,但都脱离军阵,以个体出现,对历史上各种兵器如何配备组合缺乏实物例证。但兵马俑坑地下军阵的发现,使人们对这一问题获得清晰的认识。

例如一号兵马俑坑军阵前锋的步兵俑手持弓弩;后续部队(军阵主体)的步兵俑手持戈、矛、戟、钗、弓弩等兵器,两翼部队多数俑手持弓弩,少数俑手持戈、矛。

弓弩

这体现了兵器配备组合的原则是: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材士强弩翼吾左右;长短相杂,长以救短,短以护长。

这种配备组合是科学的符合实战需要的,一直在古代军事理论中延续。

三、军阵的编列

军阵以动态分有战阵、形阵和居阵(又名坐阵)等;以队形分有方、圆、曲、直、锐五种阵型。

①一号俑坑

一号俑坑军阵为方阵,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但这个方阵不是行军队形,也不是战时队形,而是整装待发的队列。

一号俑坑

军阵布局的特征为,在军阵主体的前边有前锋,后边有后卫,左右两翼有翼卫。组织之严密,坚若磐石

②二号俑坑

二号俑坑是由弩兵阵、战车阵、车步骑结合的长方阵及骑兵阵等四个小型军阵联合组成的曲形阵。

这种组合方式叫做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所谓阵中有阵、营中有营,可分可合。分开可独立作战,合起来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

二号俑坑

③三号俑坑

三号俑坑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军阵的指挥部,古名叫军幕。不作军阵编列,而是在坑内作面对面夹道式排列,是担任警卫任务的卫兵,秦曰“短兵”。

古代作战时是临时任命将军出征,战争结束即交回兵权。因为一、二号军阵不是战阵,都是整装待发状态,因此不处于战时,故三号坑内不见将军俑出现。

三号俑坑

总结

秦兵马俑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古代军事研究上的空白,从兵马俑清晰的军阵组织结构,科学的排兵布阵,映射出秦朝强盛的综合实力,更是我国古代军事制度衍生的真实产物,刻下我国军事发展的烙印。

秦俑是部厚重的秦文化史书,内涵丰富,今后随着秦陵勘探的继续开展,还会有不同的研究发现,让我们期待吧。我们下回继续来了解兵马俑这一冰冷“人物”蕴含的其他热血内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