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味药middot麦冬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祛白公益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00815/8122918.html

每日一味药

麦冬

麦冬,中药名。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具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01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小块根长1-1.5cm,或更长些,宽5-10mm,淡褐黄色;地下走茎细长,直径1-2mm,节上具膜质的鞘。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长10-50cm,少数更长些,宽1.5-3.5mm,具3-7条脉,边缘具细锯齿。花葶长6-15(-27)cm,通常比叶短得多,总状花序长2-5cm,或有时更长些,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单生或成对着生于苞片腋内;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最下面的长可达7-8mm;花梗长3-4mm,关节位于中部以上或近中部;花被片常稍下垂而不展开,披针形,长约5mm,白色或淡紫色;花药三角状披针形,长2.5-3mm;花柱长约4mm,较粗,宽约1mm,基部宽阔,向上渐狭。种子球形,直径7-8mm。花期5-8月,果期8-9月。因此植物体态变化较大,例如叶丛的密疏,叶的宽狭4长短等有时有明显的不同;但其花的构造变化不大,尤其花被片在花盛开时仅稍张开,花柱基部宽阔,一般稍粗而短,略呈圆锥形等性状很一致,是鉴别本种的主要特征。

02

功能主治

1、胃阴虚证:本品味甘柔润,性偏苦寒,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广泛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症。如治热伤胃阴,口干舌燥,常与生地、玉竹、沙参等品同用。治消渴,可与天花粉、乌梅等品同用。与半夏、人参等同用,治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如麦门冬汤(《金贵要略》)。与生地、玄参同用,治热邪伤津之便秘,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2、肺阴虚证:本品又善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哑等症,常与阿胶、石膏、桑叶、枇杷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心阴虚证:本品可归心经,还能养心阴,并略具除烦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症,宜与生地、酸枣仁、柏子仁等养阴安神之品配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治热伤心营,神烦少寐者,宜与黄连、生地、玄参等清心凉血养阴之品同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

03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2、《本草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

04

相关配伍

1、麦冬配桑叶:麦门冬甘寒质润,长于清热养阴,润肺止咳;桑叶甘寒质轻,善于凉散风热,清肺止咳。两药配伍,可增强凉散风热,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燥热伤肺,干咳痰黏,肺肾阴虚,劳嗽咯血等。

2、麦冬配泽泻:麦门冬具有益胃生津止渴的作用;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泻热的功效。两药配伍,具有生津止渴,利水渗湿的作用。适用于消渴不止,烦渴引饮,小便数,四肢无力者。

3、麦冬配黄柏:麦门冬长于养阴润肺;黄柏善于清火退热。两药配伍,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咳嗽,午后为甚者。

4、麦冬配五味子:麦门冬长于养阴润肺;五味子善于敛肺止咳。两药配伍,可增强养阴润肺,敛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燥咳较重,少动则喘,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等。

5、麦门冬配玄参:麦门冬长于养阴润肺;玄参善于养阴润燥。两药配伍,可增强滋阴润燥的作用。适用于肺阴不足而致喉痒,咳嗽无痰,口渴咽干等。

6、麦门冬配桔梗:麦门冬长于清热养阴,润肺止咳;桔梗善于宣开肺气,化痰利气。两药配伍,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燥咳初起,咽干口燥,咳嗽不已,痰黏难咯者。

7、麦门冬配黄芪:麦门冬长于养阴润肺而止咳;黄芪善于补气升阳而固表。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养阴,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劳嗽咳血,气阴两伤,四肢倦怠,腰膝无力等。

8、麦门冬配知母:麦门冬长于养阴润肺;知母善于滋阴清热。两药配伍,可增强清热润肺,滋阴止咳的作用。适用于燥热伤肺,咳嗽喘逆,痰黏难咯,胸中烦满等。

9、麦门冬配蒲黄:麦门冬长于养阴清热;蒲黄善于化瘀止血。两药配伍,具有养阴清热,化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损伤鼻络而见鼻衄时作者及阴虚血热鼻衄日久,反复发作不止者。

10、麦门冬配柏子仁:麦门冬甘寒,入心经,具有清心除烦,安神定悸的作用;柏子仁甘平,入心经,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两药合用,增强了清心除烦,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烦失眠,惊悸神疲,梦遗健忘等。

05

注意事项

1、凡脾虚便溏、肺胃有痰饮湿浊及初感风寒咳嗽者忌服。

2、《品汇精要》:“寒多人不可服。”

3、《本草经疏》:“虚寒泄泻、痘疮虚寒作泻、产后虚寒泄泻者,咸忌之。”

4、《药性纂要》:“胃寒而多湿痰者勿用。”

5、《本经逢原》:“风热暴咳,咸非所宜。麻疹咳嗽,不可误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