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考总分制下初中三年的学习策略干货分
TUhjnbcbe - 2025/4/29 8:53:00

肖老师这几年在外培中见证过很多孩子的进步,也看到很多孩子的蹉跎。略表一二,如有觉得不妥之处,欢迎私聊加群交流。

本文主要是针对年长沙中考改总分制+折分制后,根据各科在中考的分数权重不同,针对不同年级应该如何做学科侧重点的学习规划进行的思考。

全科制霸的学生不需要这个,但是毕竟21年考以上的也只有几百人。所以更多的学生,70%上公立+私立高中的孩子们是需要的。但是这个规划,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能依靠家长引导。

初一篇

进入初一,相信很多家长已经经历了一轮升学洗礼,对长沙的升学也有了更多了解。要么学位房配套,要么择优考试,要么公私立派位,甚至进行私立二次派位等。

很明显,能做这些操作的,都是重视教育的家长,单从这一点上,可能已经淘汰掉百分之三十的家长,那些家庭中除极少数孩子天赋强的能挤出来,其它的可能就在中考全国百分之五十分流的政策下,被迫离开国内最具吸引力的高考—学历—职业发展路线。

那么,在长沙新的中考总分制下,到底该如何学习应对呢?

小升初进入中学,大部分还是会是就近入学,所以寄宿的占少数,初中能不寄宿建议就尽量不要寄宿,特别是初一,绝对不要说什么锻炼孩子独立能力,锻炼也不是靠这个模式。青一这所学校例外,如果只从应试角度考虑。

初一,可能是家长能和孩子好好互动的最后一年,是家长还能更多影响孩子的最后一年。因为很快进入青春期,独立思维包括对权威的对抗,会让孩子远离家长的影响圈。

说句更现实的话,可能慢慢的家长的话他们就不会怎么听了,因为有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思维,各位家长还是且行且珍惜这段时光,毕竟错过就再也不能重来了,诸多案例暂且不表,有兴趣的可以后面我们再探讨。

初一的前两个月,对孩子学习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学科上,而是来自自我适应上。

他们从一个更小的,稳定的小学交际圈,进入到一个更陌生的,同学更驳杂,大家距离感更远的环境来到初中。人际关系和自我心理定位,包括学业上的难度和压力调整,人多老师多等等,这些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不能说是一个容易面对的问题。

这时候,如果孩子放学回家,能和家长好好交流,能适当的引导孩子积极适应,能给孩子一些好的建议和心理梳理,这才是真正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要指望一周后孩子能把大小问题事无巨细带回来找家长寻求帮助,可能作为成人的您也做不到。

至少在初一适应这一关上,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跑到大部分人的前面。接下来只是如何调整。

不管是小升初,还是中高考,国内的学习大多还远远没有到需要拼孩子智商上限的时候,决定孩子升学的不是智商,而是学习习惯和认知。

学习习惯,如果没有小学的基础,指望初中学校和班主任能给孩子在这方面有很大改善,那和中彩票差不多。学校没指望,那靠学生自己?靠孩子天赋觉醒,那大概也和中彩票差不多。肯定有这种个别孩子的,毕竟彩票也是每天都有人中的。那些流传盛广的案例肯定不是无中生有。

这里唯一可控的变量,可能就是家长,家庭教育。一直以来,时间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事实不会骗人。

关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初一的学习策略,适应等,这些不在此篇赘述,有机会我另开一篇文章。我们还是折回来说本文的重点,总分制下的初一学习。

总分制下的学习和等第制下有什么不同吗?

首先,总分制更接轨高考。折分制和赋分制下是同样的道理,语数英的比重被极大放大。

经历了前面十几年的等第制,大家这个观念的转变还不明显,过几年再看,大家就会愈发重视语数英在中考里的占比。如果保持总分制不再教改。

等第制下,大家是够用就好的心态。2A-4A水平的学生,大多是在三副科的A上搞定2-3个,再在主科上选优势科目拿1-2个A,基本上自己的目标学校升学无碍,可以比较自主的调整学习方向和重心。

那,总分制下要做什么样的改变和调整?

首先,语数英的权重大了。三科分PK七科分。

其次,在双减政策加持下,考题难度降低,副科的分差更加不会太大。

以21届和22届对比为例,生地的偏差可能会还大一点,在同等第或者同成绩批次的孩子中,理综的分差是很低的,文综的分差会稍微高一点,但是也有限。拉开分差最大的就是语数英,因为他们的每一分就是一分。

那么,初一到底应该如何重视语数英的学习?如何平衡七科的学习?首先,生地的分差确实能拉开,至少在22届学生这里,生地的分差比21届的文综理综分差是可能更大的,历史车轮的惯性从来不容易被改变。

不过从初一入学就太紧张生地,却完全没有必要。

只要能跟得上进度,生地在孩子的平均成绩范围,到初二最后一学期,最后两个月,最后两周来冲刺,是可以解决生地会考问题的。

再说历史政治,初中三年的学习,最后各占60分。

政治,肖老师实话实说,无能为力,等我后期找优秀的政治老师来给大家分享吧。

历史,从来都是文史不分家。而且因为历史政治的特性,突击和补课都是很困难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历史政治也是开卷考,但是85%分值的内容可能翻书是来不及的,毕竟只有一小时,给你十本书你也翻不过来。

所以开卷的前提是大部分内容能记背快速答题,最后小部分才能靠翻书答题和确保正确率。不过这个重点也是在初三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三年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历史和政治的学习和考试思维方式。至少从应试角度来说应该这样。

重点说回语数英。

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语文。

如果说高考大学之后,没有从事相关专业科目,还有什么内容是对我们人生有价值的,那最重要的一定是语文,大语文从来都是一直存在的。

声明,肖老师不是语文老师,不教语文,不是要引导大家去做语文补习。

语文也不是通过大量补习能短时间提升的,最起码在足够阅读量没有达成之前,补习只能是锦上添花,最多是应试技巧帮助提分,解析作文不跑题。

语文,从小学到初中之后,尤其是初一第一学期是最需要花大力气来学习的。

首先,大语文的理解能力对其他各科的学习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够,数学物理能不能读懂题,特别是应用题,都不一定。那怎么可能学好数学物理?很多孩子数学物理学不好,明明很聪明,计算水平也很高,很多时候真的是被水平很弱的语文拉了后腿。

其次,语文对历史政治包括其它副科的学习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包括英语的学习,因为语言类的偏文科,很多东西也是相通的。

只有语文,在初一或者初中任何阶段,有足够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培优学习都不算超纲。一定是学有所得的,不会因为超纲学习而无益中考。

所以,最后强调一下,语文,初一第一学期,这个阶段是从学习时间分配上,也是学语文机会条件时间最佳的时候,有条件的提前能拥有初三,高中的语文水平能力都不为过。

而不需要像天才孩子一样,小六或者初一就把数学能力提前到高中水平。

语文才是小学到初一这个阶段最应该无限培优的学习科目,只有这个科目的培优学习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拔苗助长。

当然,我指的这个学习是指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不是从中考应试的角度。

再看数学,因为初一的数学,代数有理数,除了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从数到式的思维转变,其实质的内容很多和小学的难度是差不多的,所以很多孩子初一上基本就靠啃小学的数学老本。

我想说的是,这个阶段,在孩子七科的学习压力下,如果不是数学天赋特别强的,真的也不需要在数学上面特别超前学习。

人生是长跑,中考也是长跑,不是起跑的早,初三就一定能赢的。

关键是如何走的稳,走的扎实,孩子能在自身条件下更舒适的应对中考。

所以在初一适应小升初转变的这个过程,不要再加压,至少大部分孩子暑假都已经上过预科,真的没必要在数学这块上再花大力气,除非是真的跟不上教学进度的。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把数学基础,底子打好。

能在预习复习的情况下,跟着学校的教学进度,把基础牢牢打好,把小学中的一些计算问题,一些数学答题习惯,不爱用草稿纸的方法改变过来,对初中三年来说,就是最好的学习策略。

最后英语,尤其是对于从外地转校回长沙的,如果是北上广深的学生,大可不必太担心,那边的英语大部分比长沙学的更扎实。

但如果从其它地市或者乡镇过来的学生,那英语一定是要费大力气适应长沙教学进度的。

此外,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初一上的英语和小学比,没有难很多,但是和数学一样,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和数学不同的是,英语也是可以提前培优到无限制阶段的。

当然,这个和语文不同是,英语你再培优,没有实际日用,其实也是限应试方向了。

所以,英语的培优和语文还是有不同之处的,除个别天赋的孩子,英语可以适度培优,但肯定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超前太多。但在初一阶段确实可以比数学进度更多一点的培优。

具体情况肯定因人而异。不论是语数英还是其它副科。

另外,不同阶段,根据孩子的成绩情况和心态,学习策略也是需要调整和改变的。这个需要具体分析。

初二篇

前言:“有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创造了多少神话和财富,而在于他对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影响了多少人的人生。”

接触了很多家长,从事各行各业,来自四面八方。有幸伴着各位家长们一起渡过孩子青春期,真的很有成就感,这也是为什么肖老师要坚持分享的原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条路上,一起努力。

初二,在很多经历过的家长眼里,那也是最难熬的阶段之一。

青春叛逆期在这个阶段最为严重,其实也就是大部分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间段觉醒。加上初二的学习难度,有了分水岭的说法,天上地下的分界线不只是说说的。

而来年中考的五五分流,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随时裁决,想不焦虑都难。如果青春期再撞上中年危机,好难啊!

按照某些初三下学期进入无限升学压力状态的学生说法,初二不就是初中最中二的时期么,年少无知强说愁。过了初一小升初的懵懂,适应期,已经不再是小萌新。在他们前面也只有一个压力山大的应届初三,没时间再来跟他们摆谱。

在下是一群刚入学的唯唯诺诺的小学弟。仿佛这个校园最大的就是这群超人般的中二孩子们的天下。上不知天高地厚,下不知升学压力。

再说初二这么难的学习内容分水岭,也不只是传说中的,那么难,那么难又枯燥无聊的课堂学习,怎么可能会有一群充满幻想的同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来的有意思?虽然这个代价是要用后面十几年,甚至一生来埋单。

孩子们眼光能看多远啊?毕竟从出生就都是捧在手心的独生子女待遇差不多水平。

即使家长再着急上火,在他们这里,家已经不再那么权威,家长的焦虑和自己无关!

这大概就是初二学生大部分孩子的心态,尤其是在学习上没办法收获足够成就感,没有足够内驱动力的学生。

家长可以怎么做,做什么?我不知道。

至少不是这么三言两语我可以说得清楚,在很多书里看了很多案例,看了很多理论,抱歉我没办法给一个很好的方案建议。我还是在我理解的范围里继续说说初二在总分制下的学习策略。

初二学习的变化有很多,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多了物理。

物理这个学科,在初中阶段是大部分孩子头痛的一科。在21年中考也是数理化中最能拉开分差的一科,甚至比数学更严重。

它首先是从一个全新的概念定义来理解这个世界,和学了多年的语数英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和历史政治地理生物这种比较好贴近生活的易理解的科目是不一样的。

虽然物理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但好像都是隔着些什么,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要求明显更高一个阶段。而且对语文理解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都不低。

具体到初二上学期来看,声光热因为在中考占比并不大,二十分,所以这个阶段只是一个进入物理世界的过渡阶段。

重点是如何能进入物理这个世界?

那么,初一暑假有条件进行物理预科学习,不论是自习或者别的方式都是可以有的。毕竟在21年总分制简单题型下,物理依旧是很多孩子拉开十分以上分差的一门科目,即使它的分比只有70。也就是说它的得分率差距比主科可能还恐怖。

初一暑假能提前预科学习,在时间充沛,心态自然的状态打好物理基础是有好处的。

初二上学期就不需要在物理只占中考卷面分20的内容上太绞尽脑汁。毕竟数学英语已经这么难了。

不知道如何评估孩子这个学习阶段情况的家长,可以在初二上期末考试前后,找历年中考的真卷或者模拟卷里涉声光热的题拿来检测孩子的学习状态。因为它占分低,所以就是这么不受重视啦。

但是初二下学期的力学可是重头戏,轻视不得,甚至初二暑假还逃不开力学的学习。

因为整个初二的数学英语真的是太难了,下学期还有生地会考的最后两个月要挤占大部分精力。

继续说其它科目,当务之急,很多人觉得初二就是生地会考了。

我之前已经专门就生地的学习分析过,这里不多强调。

个人建议是,如果生地的成绩排名不是落后在全校60%的水平,真的不需要在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之前太着急上火。

毕竟分差摆在那里。大部分需要中考升学的孩子无非就是73-76里挣扎。两分之差要用几个月来上火,我是不太赞成的。

在生地最后冲刺阶段来临之前,其重视度也就是排在物理这个重视水平。

再来看,这个阶段的语文可能就要从初一时期的皇冠位置掉下来了,如果初一的语文基础打的足够好,那这个阶段就轻松,如果不够好,很抱歉,初二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来继续语文的基础。

语文在这个阶段大概率沦落到和历史政治一个水平线了。

因为确实其它科目要么太难,要么是过于重要的阶段。没有别的办法。

不管是数学还是英语,初二都是占中考的核心地位的。

初二的难度比初一那是翻倍的程度。比初三自然比不过,但是在前几届的初中教学计划中,初二结束的时候二次函数已经学完了。初三上学期结束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一轮复习。

这个可以去权衡,新课难还是复习难?

至于双减政策下,这个超前教学能得到多大的管控,很抱歉我不了解。静待局势的变化。

就是说,数学,初二集中了中考的绝大部分难点新课。也就留了一个圆和综合题型的难度给初三新课。

再说英语,也是同样。初三的内容是难,但是比如说初三的词汇是只需要能认识,能理解,而初二之前的词汇是要全部能拼写的,而且大部分中考语法在初二阶段就已经学过了。

对于英语有优势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还好,他们能享受一定的单科学习乐趣。但是对于那些英语偏科的孩子来说,简直是要接近崩溃。

因为老师都知道这个阶段的词汇难度和要求是初中三年最典型的阶段,反反复复的记背遗忘重来一次,让很多孩子在原来就如履薄冰的英语学习上变得雪上加霜。但是,学习,从来都不容易啊。

所以,这个阶段宜早规划。如何安排?没有大方案,因人而异。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虽然长沙公立今年的普高分流线是49%+,但是私立还有20%的生源指标呢。实在不行,差不多就算了,也别太着急上火,孩子的健康也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所有这些取决于家长的功课做的如何,其实能看到这里的家长,肯定已经是全长沙前百分之三十重视学习的家长吧,只要有适当的学习和指导方法,针对性强一点的家庭教育引导,孩子不至于说不在前百分之五十吧?

初二,没有别的办法,能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困难,而不是和孩子站立两极,任其野蛮生长。

沟通,如何正确地沟通,是首要问题!

因为你会发现,孩子愿意跟其他人聊,唯独不愿意跟你聊。也许手机屏幕的另一端都是好友,都是蜜柚,而你作为父母却不得门而入,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多说一句都嫌烦,更有甚者,你们不要逼我。

每个孩子都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家长的心,只愿我儿有光明的未来,在将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有一席之地,而不是被人挑选。共勉。

初三篇

初三,不少后知后觉的家长终于开始慢慢进入清醒状态。

也许是真正意识到中考分流百分之五十的紧迫性,自家孩子很可能就在那个被分流的边缘。

也许是因为班级,学校的学习氛围,形势和局面似乎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了。

尤其是在初三下期一开学,就能明显感觉到的不一样,只是到那时候,大家都是在倒计时冲刺状态了。

进入初三,忍不住又搬出等第制来和总分制对照,毕竟总分制才一届过渡年,所以很多学习参考还是要从等第制来汲取经验。

前面也说了很多次,在以前等第制时代,进入初三,尤其是下学期,能稳A的科目,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跟学校进度来就行。

只有在某些需要从C/D冲B的科目,或者需要冲A的科目,需要做偏科补习。

而进入总分制的今天,很遗憾,所有科目,分分必争,不论是在班级前三的单科还是年级前三的单科成绩。

肖老师并不是危言耸听啊,君不见年的中考成绩一出,那种分数线在边缘的家长是多么的水深火热,一度在教育局请愿。具体画面,可自行百度社会新闻。

而这些学生,本来可以通过提前的规划,或者可以更上一层楼的。

所以肖老师接下来详细讲解下,以鄙人愚见,初三到底该如何科学规划呢?

化学:

初三,新加了化学科目,我前面的21年总分制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在今年这个难易程度下,22年有双减的加持,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很可能会维持在21年的难度水平左右。

参照21年的中考,我统计的30+个数据,普高线以上的孩子,化学最少在45+,大部分都在46-47或以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初三上学期,化学就正常跟班走就好了。

只要不在班上或者年级倒数后百分之二三十都不需要太着急的。即使有问题,寒假再来补习冲刺也来得及。如果在双减下还能补的话。如果不能补,我不知道21届初三上学期期末考化学只有三分之一分值的孩子们怎么提升到45+。

我想不明白,有思路的家长朋友可以一起来交流。或者不能出现偏差?从一开始就必须不滑下来?低于50分的难道能跟的上学校课堂内容?即使是作为初三的一门全新学科来说。

政治历史:

政治历史这两科虽然学了三个年头了,备考重心依然应该放在初三下学期,记背毕竟还是有一个遗忘周期的,前面背了很久,可能经历一段时间,都忘得差不多了。

不过,思维模式和答题技巧这个东西,应该要在这之前有一定的自定义了。

语文:

而语文,在初三上学期,也可能是最后能发力的一个阶段。初三下学期真的会太忙了,不管你的语文成绩水平如何,你都需要把足够多的精力放在在其他科目上。按部就班的学习是无奈之举。

除非是实在差距太大。至少从21年统计分数来看,普高线以上的孩子语文极少在以下的。

拉分最大的无疑是数学英语物理,如果政治有办法快速提升的话,还可以算上政治。22年的中考,其卷面难易程度跟21年相当的情况下(肖老师预测大概率会保持这个难易程度啊,因为指导思想就是不出难题偏题),拉分的科目很可能依旧是上面这几科。

物理:

初三的物理从来就不容易啊。电学占卷面分百分之四十。上学期基本结束,进行下学期的全盘复习。根据孩子的具体升学目标,做针对性的调整吧。物理真的也是一大难点啊。虽然学习重点就是力学和电学。但是一松懈的话,可能20分的分差也是很容易出现的。

数学英语:

最后就是初三的数学和英语,难和拉分已经毋庸置疑,也是相对最容易提分的两科。

如果在初二之前学习上面迷茫,这个阶段还想迎头赶上的话,这两科是必须要攻克的。

有的同学,就算物理政治最后失利,还能勉强进入一个能接受的公立高中的。但是如果数学英语砸了的话,直接就跌穿地板,可能只能找私立高中了。

毕竟两科分,如果一科掉出平均分二三十的话,实在不知道总分制下去哪里找补。

所以在初三阶段,按照往年经验,补习这主流两科的是最多的。

按照我经历的梅溪湖三届中考来看,在初三下学期一开学就开始整装备战的大有人在。

不过这部分孩子其实大部分是自己还没有意识的,只是被家长逼着去加大学习力度,所以有一定的效果,却也没有那么容易梦想成真的。

真正孩子自己醒悟的,可能大部分到了期中考试前后。也就是四月中了,到六月下的中考已经不足60天的样子。

60天,如果是一两科,甚至三科薄弱的情况下,还可以有策略性的提升,争取中考上线。

如果是全科没有一科过得去的,说实在的真的很难很难了。因为这个阶段是所有的孩子都已经在发力了。

孩子之所以在四月期中考能醒悟,不是因为自己开窍了,实在是因为班级和学校里的升学压力大。这股风早就吹了两个月了,他们此时才开始后知后觉,担忧自己的前程而已。不自信再加上迷茫只会更焦躁。

这个节点,时间真的是太短了,很宝贵,24小时对所有人都是公平,这时候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只恨家长为什么不能提前规划呢?

孩子懵懂,作为初中生自然有可能看不远的。而作为父母,作为一个稍微有点意识的成年人,从初一初二或者初三就可以提前预估的,没有理由看不到这个情况。

更何况自己还是过来人,一路中考高考的过来人,自然应该早就能预估这点。

所以,初三上也许还有时间徐徐图之,重心在数学英语物理上。到了初三下,就是分秒必争,全线攻坚的倒计时天。

只是要如何配合孩子,不至于神经绷紧天导致崩溃,是家长需要提前考虑规划的事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加上初三下学期,还有指标生志愿填报,体育中考,综合素质提交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要考家长的,至少在这个点上,升学绝对不止限于孩子的事情。

他们真的只要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家长不付出时间精力,全部指望学校吗?至少可以先多打听打听往届的情况啊!

中考55分流十来年,在省会升学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

但其实只要孩子配合了,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真的,中考远没有到拼天赋上限的时候,更多的是拼努力的下限而已。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

只是大家娇生惯养,养尊处优都已太久,再加上认知不到位,导致本来可以拼成绩,到后面要去拼维权,拼教育局分数线的网开一面。

年中考教改可以说政府有考虑不到位,学校也是一脸懵逼的操作,所以有额外扩招一些,这部分学生也算是机缘巧合,解了局。

而,明年,新的一年,学校,政府都有了经验的情况下,真的,还会有这么双赢的结果吗?我想,这个还真不一定。

长沙中考的事实和数据,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事实就是如此。

最后,肖老师还想讲一个故事,一个我从小就听过,印象很深刻,一直牢牢记在心里的故事。也许某天开始,也要讲给我自己的孩子听。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为人父,真的懂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希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总分制下初中三年的学习策略干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