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家底,家就是一个人的底。这个底不仅仅是指的是财富,更是学识、涵养、审美、品味以及家族渊源。经商之人,喜欢富贵;为官之人,讲究高升,书香门第崇尚雅致,大家闺秀离不开底蕴。收拾屋子是中国千年流传下来的一门学问,更是主人意志的体现,所以才有了一个个院子,园子,名人故居等,才有了狮子林的奇石,耦园的意境。
贾母带刘姥姥游沁芳亭如果说收拾屋子是一门学问,在大观园里那叫一个高手如云,学霸辈出。贾母首当其冲,论审美、论品味,绝对的“尊贵还不俗,大方又素净”。而林黛玉、贾探春、秦可卿、贾宝玉等皆是个中翘楚,或雅致,或大气,或旖旎,都能独当一面,拿得出手。在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这场大型房屋布置考试中,唯有薛宝钗交了白卷,让看官大跌眼镜。
贾母设宴款待刘姥姥,一人一桌且看薛宝钗是何布置自家屋子的,“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极简风,装饰的一概没有。“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器物极粗糙,普通老百姓砸了都不心疼的土定瓶,供着应季的菊花,床上是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从质地到器物都非常的简单、粗糙。绝非刻意营造的“低调的奢华”,不仅比不上栊翠庵的姑子,恐怕连守寡的李纨的稻香村都比这雅致。就这个陈设,刘姥姥都能立马整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来。堂堂四大家族,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大小姐,为何将自己的屋子收拾得如此穷酸?是在哭穷吗,还是怕贾府找她借钱。
袭人给黛玉献茶被宝钗截胡错误理解贾政意思薛宝钗剑走偏锋
其实,在大观园建成之初,贾政便对这几处住的布置有过清晰的设想。比如千竿翠竹的潇湘馆,贾政觉得“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可见,贾政对潇湘馆的定位是月夜临窗读书的书房,而林黛玉对潇湘馆的布置,累着满满的书案,和贾政不谋而合,连乡下人刘姥姥都看出来了“比公子的上等书房还好”呢。
而薛宝钗对蘅芜苑的布置,土定瓶,青色帐幔,倒颇有几分稻香村的归农之味。田舍家风,一洗而尽,连雀鸟都不用,和鸡鸭鹅才相称,这正是贾政对稻香村的定位。而稻香村是李纨的寡居之所,所以薛宝钗生生将蘅芜苑布置成了农妇或寡妇居住之所。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那么对于蘅芜苑,贾政是如何构想的?一开始贾政到了蘅芜苑,是很不喜的,觉得“无味的很”,及至见了里面的奇香异草,牵藤引蔓,颇有几分离骚里兰芷芬芳的雅韵,才觉得“有趣”。
五间清厦,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清雅不凡的蘅芜苑,在贾政的眼中是“煮茶操琴,无需焚香”的雅境。所以说薛宝钗住的是文人士大夫,寻之而不得的旷古雅境,若是琴、茶稍微布置一二,便是真正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了,只是一向博学的薛宝钗生生地浪费了,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宝玉作诗审美偏差布局失误终究是根基浅薄
对蘅芜苑的布局失当,可以说是薛宝钗在贾母面前犯过的最大的错。这个错误直接打了贾府上上下下乃至王夫人、贾探春等人的脸。有人说薛宝钗崇尚素净,不爱花儿朵儿,是因为讨好王夫人。其实不然,王夫人再佛一样的人儿,她的屋子也是全套家具齐备的,文王鼎匙箸香盒,汝窑美人觚,用料也是颇为讲究的,只是说半新不旧,不特别奢靡而已。而薛宝钗则不然,她的居家用品,数量是极少,品相是极糙,于身份不符,和主流审美观相去甚远。
王夫人不爱奢靡,薛宝钗穿些半新不旧的衣裳,少一些花儿粉儿的足以,犯不着做到这样的极致。
刘姥姥三大原因解释薛宝钗的布置心里
那么薛宝钗,究竟是为何将蘅芜苑布置成这样一副寡淡的样子。一是正如贾母所说“图省事儿”,一开始薛宝钗并不认为自己会在蘅芜苑久居,是以并不十分用心布置,觉得搬进搬出太麻烦。殊不知,生活的仪式感正在这些细节之中,房子有长住短住之分,生活却没有。
其次,跟薛家的教育观念分不开。薛家曾经也是书香门第,重读书,讲品貌。可是薛父去世之后,薛母主导的薛家向寻常“妇道人家”转变,重女工,善针线。三是,薛家真的败落了,舍弃了一切务虚的不必要的花费,向务实的生活必需品转变。薛宝钗早没有了探春那样,花半年的积蓄只为一个物件,一副真迹的心性,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