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暮沐教育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攀比界”又出了一股新势力!
不比学习成绩,不拼耐性毅力,只讲面子排场,把“我不能丢人”这几个字狠狠地刻在了脑门上!
本以为在这场成年人的面子大赛里,大学生已经是最低的“入赛门槛”,可万万想不到,就连初高中的学生,也早早加入了这个虚荣的战场。
父亲骑三轮接女儿放学,结果反被嫌弃,直言“求求你别来了”
前一段时间,一则这样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学校放学后,一位学生的父亲骑着三轮车来接女儿放学,却被女儿嫌弃得不行,甚至直言说,求求你别再来了。
对这位女学生的反应,不少网友都表示不理解,明明是好好的一副亲情画面,因为她的虚荣心,生生地变成了尴尬现场。
如此嫌弃,让辛苦操劳的父亲如何面对围观的看客?而回家后看到自己暗自神伤的父亲,做女儿的心里会不会闪过片刻的后悔?毕竟,从小到大,学会感恩一直都是我们不懈学习的课题。
无论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书,还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动物习性,都在教导我们知足常乐,心怀善念。
但现如今,随着消费水平的分级,受不了收入差距的人们,逐渐将攀比的虚荣心态带到了日常生活中。
买衣服要买名牌,吃饭要去网红餐馆不说,就连辛苦劳作的上一辈,都被我们列在了“攀比”的表格中。
本以为这个女儿只是个例,可没想到,仔细一查才知道,嫌弃自己的父母贫寒的人比比皆是。
从拒绝家人开三轮车接送上下学,到绝食来逼家人为自己购置名牌商品,为什么如今的这代人,攀比心理如此重?
实际上,很重要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状态比较敏感,过度虚荣本质上是极度自卑的表现。
初高中阶段,正是我们成长中占有关键作用的青春期。在这个年纪,学生们尚未养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很容易在大差距的生活水平对比中产生敏感心理。
为了维持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体面”,他们往往就会将心中的自卑迁怒到家长身上。
再者,孟母的攀比,其实则源于盲目的从众心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应该是很多学生的内心写照。在学校这个群体环境中,尝试着融入集体是我们的天性。
当发现周围人的家庭情况都好过自己时,为了合群,一部分学生就会用谎话构建出一个“理想世界”,盲目的从众是无尽虚荣的导火索。
综而观之,孩子爱攀比,显然事出有因。可事出有因,就代表着正确吗?这一个问题,实际上也在网上引发了很多网友的争相议论。
父亲骑三轮被女儿嫌弃,反而引发网友争议,攀比心理,到底对不对
新闻里女儿的做法,让各执己见的人们吵翻了天。
有人认为,女儿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没有长大,心态不成熟,等长大了就好了;也有人反对,表示如果不及时干预这种不恰当的心理状态,很容易越来越攀比,酿成大错。
毕竟,适度的“攀比”确实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迫使我们不断向前,但如果放任攀比的心理肆意生长,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所以说,存在攀比心理实际上并不好,比起盲目攀比,这些我们更应该做到接受自己的出身,坦然面对,培养一颗强大的心脏。
逃避问题永远都是最坏的解决办法。与其遮遮掩掩自己的窘迫,不如坦荡一些,用淡然的心态去直面问题。谎言需要无尽的谎言去圆,而事实只需要表达一次。
再者,也更应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