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教你识别原味生地片
TUhjnbcbe - 2021/9/24 22:42:00
各中药饮片使用单位,你注意过你采购的生地黄片吗?注意观察其色泽特征吗?有没有使用过半熟的生地黄片吗?小编是见到的不少!下面笔者就来说道说道这一类的“生地黄”片。目前,由于环保控制的影响,烘焙方法的改变以及经济层面的考虑,地黄在初加工烘焙的时候,往往都没有烘焙到位,还有好多是白心或者黄白心的,甚至是软绵绵的,出焙后再慢慢自然干燥。这样加工出来的地黄的心部发黄或者黄白,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断面棕黄色至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的特性,只有放置1-2年后,方可符合药典标准。而传统的地黄初加工(烘焙),均是用煤火的小火苗,慢慢烘焙,还要不断的翻动,最终使地黄的内部变成棕黄色至黑色或乌黑色。这是一个慢慢转化的过程。即需温度,又需时间。如果时间较短,就会出现断面发黄或者黄白的现象(当然,地黄的烘焙是一项需要经验的技术活)。这就是为什么正规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生产生地黄的时候要选择陈货的道理。如果地黄陈货短缺,而又需要加工生地片,有的人会选择当年的新货加工,但其色泽不符合要求,怎么办呢?一些“高人”就会想办法加速其色变,就是将新的生地黄在蒸煮锅中蒸制一定的时间,并热闷捂一定的时间,使其变深,尽量达到“断面棕黄色至黑色”。对此,笔者将未处理的生地黄片称之为“原味生地”;经过蒸制处理的称之为“半熟生地”。那么,这“原味生地”与“半熟生地”有什么区别呢?笔者从4各方面给大家叨叨:1、看外表皮颜色:一般来讲,“原味生地”呈土灰色、棕灰色;而“半熟生地”则呈黑色或棕黑色。2、看切面外皮部颜色:“原味生地”切面外皮部颜色稍深或与内部颜色相近(时间越长色差越小);而“半熟生地”的边缘部分(外围)呈较厚的黑色或棕黑色层。(当然生地黄与烘焙的情况有关)3、看切面的皱缩度及黏性:正常情况下,“原味生地”切面较光滑、平整,手摸不显腻感;而“半熟生地”的边缘相对皱缩,内部相对平整,边缘有粘腻感,有的内部也会有粘腻感(这与蒸闷的温度与时间有关)。4、尝气味:“原味生地”里外均甘中回苦,“半熟生地”外皮部几无苦味或微弱有。↓烘焙较轻的地黄切片

↓烘焙稍轻的地黄切片(看皮色)

↓陈地黄切片(看皮色与切面)

↓经处理的未烘焙透的新地黄切片(看皮色与切面)

↓经处理的未烘焙透的新地黄切片(看切面外缘的色与皱缩)

↓原味地黄(左)与半熟地黄(右)外皮对比(土黄-黑)

↓不同生地片对比

关于可否用这种“蒸闷”的处理方式生产生地黄,笔者认为是不可的,虽然从性状上接近了生地标准的特点,但从药性、功能的医疗作用上来讲,是有违职业道德的!请看《中国药典》描述:生地黄:

甘,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熟地黄:

甘,微温。归肝、肾经。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另外,在气味上,二者差别也很大,生地黄的味感是甜中带苦的,熟地黄的味感是甘甜如饴的。(这一点中国药典没有反映出来)

二者的、是大相径庭的!如果是经过“蒸闷”的处理的“地黄片”,不生不熟,何以归属?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生地饮片,最起码属于“劣药”!!!上面仅为个人见解及观点,希望对同仁有所帮助。如有不当,还望包含指正,并留言分享!国药探真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你识别原味生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