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医之仲景经方之八味肾气丸
TUhjnbcbe - 2021/10/11 23:35:00

近日学习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阅读之余有所思考,是名笔记于此,本为学习总结之用,难免存有错误之处,请各位老师留言指正。

金匮肾气丸又称之为八味丸,其方剂组成包括干地黄、山茱萸、薯蓣、茯苓、丹皮、泽泻、桂枝和附子。以上八味,磨成末,炼蜜和丸,用酒下服用。方子的主用生地黄,佐以补中益气的山药和收敛固脱的山茱萸,以滋精气而状血脉,复以茯苓,泽泻利小便,以丹皮祛淤血,桂枝通利关节,附子振兴沉衰,故治疗淤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入阴证者。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服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依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而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以上条文均见于金匮要略,所以又名金匮肾气丸。方证的主要特点,一是上热下寒,二是上有烦热和消渴,三是见短气,脚气上入,即气上冲。故具有厥阴证提纲特点。从药物上,生地黄、丹皮和泽泻凉而清上热,附子、薯蓣和山茱萸温下寒,桂枝引邪外出治冲逆,其方药组成类似于乌梅丸,故本方证当属于厥阴病范畴。

厥阴病在仲景经方中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病邪在表表现为阳证为太阳病,表现为阴证为少阴病;病邪在里表现为阳证的为阳明病,表现为阴证的为太阴证;最后是半表半里,表现为阳证为少阳证,表现为阴证的为厥阴证。

今天所讲解的是半表半里的阴证的厥阴病。按照仲景在厥阴病的提纲证来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通过排除法,厥阴病没有表证,发热恶寒脉浮体痛等证,也没有里证,蒸蒸发热,里实热,大便干或大便溏的症状。少阳证也属于半表半里,口干口苦、咽干、寒热往来,呕吐、胸胁苦满痛等等,属于半表半里有热,需要在补胃气并和解少阳之热,最为典型的方剂就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而到了半表半里的阴证的时候,出现上热下寒,蛔虫喜热,向上进入胃,所以就会吐蛔,因为下寒,如果用了下法就会利不止。

下寒则必然有水饮停于下焦,如果在加上小便不利,就会加剧下焦的停水,寒凉之气就会进一步的加剧,引起腰痛和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而水液代谢异常,旧水不去新水不能吸收,出现渴而饮水数升仍然渴不止;寒邪从下焦向上运动,气上冲,水气凌心则心悸,严重一些就出现心痛。这就是厥阴病的提纲,简单总结就是上热下寒,气上冲而下焦水饮。

我们再来看条文:第一、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这是下焦寒冷水饮的表现;第二、气上冲胸,水饮影响肺则短气;第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这是水液系统异常,是小便不利的反面表现,小便反多,是水液系统机能虚衰的一种体现;第四妇人病下焦有水饮,不能小便。因此以上病症都需要通过利小便的方式治疗,小便利则愈,方用肾气丸。

后世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六味地黄丸,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方剂也从原来的八味减到了六味,去掉了桂枝和附子,剩下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而且地黄也从生地黄改为了熟地黄。我们先不说地黄的熟生的区别,单从药剂上将,则不能治疗气上冲,机体沉衰的情况,没有桂枝通利全身,也不能是药剂得到全面的发挥。

今天的笔记就写到此,下次再见,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

德复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之仲景经方之八味肾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