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往事溱洧恋歌梁祝故事的最早发生地或许在
TUhjnbcbe - 2021/11/27 22:26: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31118/4292721.html

文/*军

梁祝故事在全国各地多有流传,在以前,我只知道江浙一带有遗迹,后来,读《故里与他乡的梁祝变奏曲》,方知河南的驻马店也有此遗迹。

不承想,据杨建敏先生的文章,说在郑州新密的溱洧水边,发现了大量的梁祝传说遗迹。

实际上,早在年前采访新密文化时,新密黄帝文化研究会的同志就一再向我推介新密的“梁祝文化”,但当时听了只是听了,因为采访时间紧,没有去看遗迹。

传说中位于新密市大隗镇桃园村的梁祝冢

这次,当我沿着溱洧流域一遍遍打量这方土地上厚厚的文化积淀时,有关梁祝传说在此地的遗迹,不自觉地撞入我的视野。

在新密市大隗镇桃园村,我见到了梁祝冢、马文才墓、兰桥、夷山,甚至还有梁祝后人——梁姓、朱姓,听到了关于梁祝的生动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梁祝故事在这里妇孺皆知,在方圆不到一公里的地域里,但凡梁祝故事中涉及的地名地物,这里一应俱全,这里的老百姓对梁祝故事更是耳熟能详。难道梁祝故事真的发生于新密?

一个发现丰富了梁祝题材

实际上,最先发现新密梁祝传说及遗迹的,是新密黄帝文化研究会的张怀洲先生。

几年前,张怀洲到夷山考察。夷山在杨河和洧水的夹角内,掩映在河道上浓密的树林中。据史书记载,黄帝的史官仓颉死后,黄帝择吉日将其葬于夷山。张怀洲到夷山后,听到了另一种说法:当地老百姓说夷山是梁祝读书处,并以夷山上的“学垌”残迹证明,说“学垌”就是当年梁山伯和祝英台读书的书院。《密县志》载:“夷山,洧水绕前,杨河环后,长半里许,高十丈余。”2008年4月28日我们看到的夷山,只剩下一个突兀的土崖,怎么也看不出山的影子了。土崖的东面,可依稀看到残存着的窑洞痕迹。大隗镇桃园村村民苏新安先生说:“山还完整时,这里有一排三个大窑洞,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这是梁祝上学时的‘学垌’,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共读,在此地结下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夷山为什么会缩小甚或没了呢?苏先生说,主要是由于填河造地、挖土造砖把夷山的土吃掉了。“还有一个原因,”张怀洲先生说,“就是人们对梁祝的敬仰和崇拜所致。夷山因为梁祝的纯洁爱情而被后人奉为圣洁之地,附近各县的人路过此地都要带一些夷山的土回去。”

夷山向东百余步,据说就是兰桥遗址。但眼前所见,只是曲曲弯弯的杨河,河岸边大片的绿杨林哪里有兰桥的影子。据黄湾寨的张同秀说,他家原先就住在桥边,后来“改河造田,把桥拱挖了”。

这座兰桥到底是什么模样呢?张怀洲先生说,“当时我来访问时,村里一位老人还向我描绘了几十年前他见到的兰桥模样。该桥跨杨河之上,为双孔石拱桥,桥上有栏杆,栏为木栏,桥栏、桥石都雕刻有花纹。一位朱姓村民称,该桥在1957年被拆除,拆桥的民工翻开桥拱最下面的石礅,惊奇地发现了一对光洁温润的玉蝴蝶。可惜后来这对玉蝴蝶不知去向。”

杨河曲曲弯弯,清流蜿蜒。以前,在杨河与洧水汇流处还有一个亭子,碧瓦朱廊,飞檐凌空,如果临轩小坐,举目山清水秀,清流荡漾,杨柳依依,正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恍惚间,那一幕传说现于眼前,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回家探母,梁山伯长亭相送,经过兰桥,祝英台触目生情,发生了“十八相送”的深情自许。祝英台以樵夫砍柴、过独木桥、水井里二人倒影等各种比喻反复启发梁山伯,其中有一段说梁山伯送祝英台到观音堂,祝英台见送子观音两边有金童玉女,便借题发挥,以金童玉女比梁祝二人,拉梁山伯在观音面前拜堂成亲。梁山伯不解,被祝英台嗔为泥塑木雕。这里向北距刘寨镇的观音堂正好是十八里,而唱词里也正巧说“十八里地观音堂”。

一座墓冢巧合了梁祝传说

过兰桥,上一个高坡,便是传说中的梁祝冢。此冢坐北朝南,外形独特,一个坟冢,两个坟头,它不是浑圆一体,而是两边高,中间低,从坟头最高处向祭台方向凹下一道沟,意谓合葬之墓。

墓冢究竟封于何时?陪同我的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的人也说不出个究竟来。

毕竟只是一个墓冢,没有墓碑,所有的一切只能凭传说和想象来完成。

这是一个流传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传奇故事,之所以流传不止,是因为暗合了很多人的期望:一段浪漫的爱情恋曲,一段生生不已、忠贞不贰的长相厮守。一生有爱,无论贫富,足以让你的人生过得滋滋润润。

一个老人告诉我,原来的梁祝冢很高大,有三丈多高,村里的孩子放学归来,就在上面玩打仗捉迷藏的游戏。现在虽然冢变小了,但是仍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久久地站立在墓前,浪漫与悲怆交织在心间,一曲“梁祝曲”缠绵缭绕开来,让人揪心,又让人感到莫大的宽慰。

当地一个流传最广的版本是:祝英台到梁山伯墓前祭拜,泣诉得肝肠寸断,感天动地,哭到痛处,坟墓突然炸开,祝英台当即跳入墓中,与梁山伯合葬,凹沟就是坟墓打开又合上的裂缝处。墓要合上时,新郎马文才赶到,但只抓住了祝英台飘在身后的两条衣带。“我们这里的梁祝墓上,每年都要长出两根豆角,两根豆角相互缠绕着,分都分不开。”桃园村70岁的陈青云老人说。

和全国别的地方传说不太一样,这里的梁祝墓上据说还经常飞舞着三只蝴蝶,一只黄蝴蝶,一只黑蝴蝶,一只花蝴蝶。黄蝴蝶是祝英台变的,黑蝴蝶是梁山伯变的,花蝴蝶是马文才变的。

梁祝殉情,祝英台许配的马家公子死后,也葬于此,称“马家坟”,也有叫“马郎墓”、“马拉墓”的。马郎墓与梁祝冢相距百多米远,一条大路把它与梁祝冢隔在两边。这条路不知是后人有意还是无意踩出来的,算是圆了梁祝的爱情梦想。

但现在,百米之外的马家坟坟冢已不存在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塌陷下去的一个土坑。1971年,土地大平整,把马家坟平了,村里人怕不平整,就向墓坑里灌水,灌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把墓洞灌满,只得作罢,于是就留下了如今的墓坑。

桃园村里以前还有一个姓马的老妪,年年清明节都要到传说是马文才的坟上祭奠,几十年不间断,她说这是马家的祖宗。前几年她去世后,再也没有人给马文才上过坟。

村里人还流传着梁祝冢借碗之说。过去梁祝冢附近穷人过年盘碗不够时,只要到梁祝冢前烧些纸钱,许一个愿,冢里就会“自动”借出些盘碗来。还有的说,冢旁有一洞,只要把一根绳子放下去,就可以“弄”上来一些盘碗,“借”的人多了,有些人不自觉,只借不还,后来冢里再也“借”不出东西来了。

这个传说如果真有其事,说明墓中随葬品很多,其中有盘碗等生活用品,或是盗墓贼掘墓后遗弃的,村人用时拿些出来。烧纸钱不过是出于对鬼神的敬畏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以减轻恐惧感罢了。关于借盘碗一说,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在封建社会里,官绅大户家的坟茔都有人看守,还建有专供看墓人居住的房子,平时这里都存放些祭器,等到祭祀的时候用。周围的村民有用着的时候,时常来借。久而久之,看墓人或逃或亡,墓无人值守,祭器等物逐渐散失。这种借盘碗的传说在很多古墓周围流传过。总之,不论何种情形,都说明此冢墓主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是过去有身份有影响,且影响较大较长远的人。

梁朱(祝)两家有后人

也巧了,桃园村有两大姓——梁姓、朱姓。《梁氏家谱》曾记载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说这里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并称梁山伯是梁家的先人。姓朱的一位老人解释说,本村朱姓以前姓祝,因为祝家往马家打发闺女时,闺女在半路上跳到了人家姓梁的坟里,有违封建礼教,也是家门丑事,所以后人为了避讳,改祝姓为朱姓。相传,梁姓朱姓历史上曾长期不和。

该村81岁的梁五寅老人说,他就是梁山伯最亲的后代。他说,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给他讲祖上的故事,还带他去“学垌”看过,里面还有两人读书留下的墨迹。

在梁祝冢前方约五十米,有张固寺。之所以叫张固寺,是因为以前这个村曾属于张固保(“保”为旧时农村的行政单位,相当于村)。张固寺临崖凭岗,高踞河岸,前瞰洧河,看起来十分巍峨,整个寺院小巧精致,布局紧凑。现有建筑为今人原址复建,寺内有唐、明、清碑刻。碑刻载“寺北有梁祝冢、马文才墓,寺西南有夷山、兰桥”。寺与冢有何关系,碑刻无记,不得而知。不过这一带确实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张怀洲先生在寺前头的土崖上,发现了几个已经出露地面的古墓,砖刻雕饰十分精美,墓砖是汉砖,寺正建在古墓之上。“这样规模的古墓群与寺庙所形成的布局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它们之间必有一种关系。再者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大隗镇是密县县治所在,许多达官贵人埋葬在这里。也许发生过类似梁祝的故事,而梁祝故事最早在西晋开始流传。”

最早记载化蝶故事的是新蔡人干宝的《搜神记》,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写过“化蝶”诗句,晚唐张读在《宣室志》中详细记载了梁祝故事情节,宋代有了词牌名“祝英台近”,后来元代时开封剧作家白朴(白仁甫)以《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为名把梁祝故事搬上了舞台。

有情人未成眷属,人们深深为之惋惜,新密人继续演绎梁祝故事,又有“兰桥会”一说,并编成戏剧,戏名就叫《兰桥会》,在旧时曾广为传唱。《兰桥会》叙述梁祝生死轮回之后又相恋的故事。说的是祝英台投生后化名蓝瑞莲,梁山伯投生后化

名魏世秀。蓝瑞莲在河边打水,邂逅魏世秀,二人一见钟情,约定八月十五晚上在兰桥相会,互诉衷情。不料恰遇洪水暴发,水淹兰桥,二人不幸葬身洪水之中,姻缘又未成全。

人们一直相信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历史上真切存在的一对恋人,有研究者说他们合葬的墓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县马坡乡。该市距马坡乡40公里,有一绎山(与新密夷山同音),传说是梁祝读书的地方。江苏宜兴有祝英台故居,浙江宁波有梁山伯庙,河南汝南有梁祝墓,各地都十分珍爱梁祝故事和遗迹。

就要离开梁祝故里时,陈青云老人不自觉地唱出了当地版的“十八相送”:

走了一河又一河,河里一对好白鹅。白鹅前边嘎嘎叫,后边母鹅紧跟着。

腥腥草,草腥腥,你家老头是俺老公公。

走了一洼又一洼,洼洼都是好庄稼。高的是芝麻,低的是棉花。不高不低是打瓜。

走了一沟又一沟,沟沟都有好石榴,有心给你摘个吃,吃住甜头你还不依。

走了一庄又一庄,庄庄里头好木匠,你爹请木匠扎顶子床,俺爹请木匠做嫁妆。

桑木勾担柏木桶,千提万提提不醒,你爹生你是木虎虫。

就新密梁祝遗迹,记者求证了我省著名的文化专家李铁城先生。

“在全国,梁祝遗址有十七处之多,但新密梁祝遗址有自己的特色,梁祝读书的地方、梁祝墓中间低两边高,形成天然的合墓形式,这在全国别的地方都没有,包括它的传说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就是新密梁祝文化的特色。”曾经跑遍全国十七个梁祝遗址的李铁城先生如是评价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但在江浙梁祝故事里,梁祝离家读书动辄几百里,与此推断相去甚远。民俗学家马紫晨先生通过研究梁祝戏剧,对比各地梁祝遗迹,提出了“梁祝中原说”,指出梁祝故事原型应出自中原。新密是中原的腹心,其完备的梁祝遗迹元素和适中的地理方位,正符合马先生的判断。

无独有偶,跑遍我国有梁祝传说地区的李铁城先生说,在浙江梁祝故里“祝家庄”,当地人说他们是从河南迁过去的。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推断——浙江的梁祝故事是从河南带过去的呢?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编辑:嵩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往事溱洧恋歌梁祝故事的最早发生地或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