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巡城记丨海门临江枕着长江水声入眠的故乡
TUhjnbcbe - 2021/12/1 18:20:00

去长江边,去海门的长江边。

自打我记事以来,一直很清楚地记得我脚下的土地是被长江滋润灌溉着的海门,密如网织的水渠与岸边遮阴蔽日的水杉树是我对于家乡最初的印象,鱼翔浅底、碧波荡漾,但是唯独对于口中念叨着的长江缺少回忆……

即使长大后也只是在张謇大道尽头的江堤处短暂驻足、在摆渡船离开海门时凭栏眺望或者是在老人口里听着那些有些久远的发生在江边的故事……

所以,这一次,我们去长江边,长江边的小镇……

/渐渐被淡忘的临江/

若不是曾经有幸途经过几次临江,一睹这个江边小镇的神采,如今还真挺容易被身边的声音淹没,而渐渐忘却这里……

“玲珑湖”、“科技园”、“东布洲长滩公园”……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说起到临江,大多都是这样的字眼,说的次数多了甚至我都有时候也把“临江”与这里画上了等号。

照片、视频里的主角千万个面孔,但是贴着“临江”标签的背景永远都是那个与我们见面才没多少年的新园区。

而那个临江人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临江镇,渐渐被淡忘……

沿着海门的江岸线一路向东,跨过大洪桥、穿过汤家镇,距离市区三十分钟的路程左右,便是此行我心心念念的临江镇。

临江镇基本呈“十字”排布,主要的商业分布在由东西向的人民路与南北向的解放路上,临江镇的生活也基本被承载于此。

早就听闻临江轻工业发达,也是闻名全国的中国机针之乡,还未进入镇区,就已在镇西发现了依旧矗立在此的厂区,烫金的字或许已淡然无光乃至生锈掉落,老旧的厂区在如今的色彩艳丽的世界里也显得格格不入。

但是它们都代表着临江发展的步伐,都为临江之所以是临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人肃然起敬。

初入临江镇,熟悉的一字排开的沿街商铺、熟悉的音容笑貌、熟悉的风雨气候,顿生亲切,本想找些富有记忆感的建筑人文,驱车往返人民路东西好两个来回,愣是被那些崭新的沾染着现代气息的商业劝下车来。

本想着问问本地人找寻找寻临江老街、老镇的踪迹,未曾想到还没开口就被过路人看穿了心思,于是抬手指向南方,让我去找找老灵甸镇。

这位临江过路人口中说的灵甸镇正是现在临江镇的前身,因为距离西北方向的牌位镇只有三里路,于是当地人把它比作灵位的殿堂,取名为“灵殿镇”,后更名为“灵甸镇”。

从清乾隆年间就已成型的灵甸镇也是著名诗人卞之琳的出生地,但是随着江岸的坍圮,灵甸镇不断北迁,而如今的临江镇便是最近一次灵甸镇的北迁。

“向南两里路吧……”

不知是不是没有找对方向,我只是在大叔手指的方向找到这么一个荒废的小镇,或许此时它究竟是不是我所要找的灵甸镇已经不重要了。

我所目见的几间老宅准确意义上还不算太老,墙体虽然都已开始风蚀老化,但都是后来才出现的红砖,估计都是我曾祖父曾祖母辈的产物。

都已堆满杂物的几间老宅甚至看不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见不远处的民宅此时正飘起阵阵炊烟,我便想去那边求证个详实。

一位六旬左右的老汉正一个人生火一个人炒菜,我在门口呼唤了几声也未得其回应,还在犹豫未经同意跨入家门是否礼貌,老汉似乎察觉到我的存在,扭过头来。

我兴奋地问询道:“师傅,这里是老的灵甸镇吗?”

老汉笑了笑,指指嘴巴和耳朵然后摇摇头,我便明白了为何刚刚未得其回应的原因,于是乎也点点头示意了一下,然后摆摆手离开了这里。

这是一次没有答案的踏访,但却因为遗憾而显得无比真实,灵甸镇早已消匿在人海,即使是现在的临江镇也鲜有人到访,大家说起灵甸想到的是那个江边的化工园区,大家说起临江想到的是那个江边的生物医药小镇。

临江镇,正在被渐渐淡忘……

/关于那个人、那条江、那个渡口/

“临江没什么老的东西咯……”

看见我们一行人陌生面孔带着摄像机,一位开着厢式货车的临江本地人饶有兴致地和我们聊起临江往事。

但是感触最深的便是“那边全拆了”、“应该已经没了”、“没剩下什么东西”……类似的字眼,或者在临江发展的滚滚洪流里,这是必然,但是在我眼里或许总带着点可惜。

千篇一律的小镇是没有灵魂的,还好临江还留着些带着记忆的地方……

“5块一斤,称点吗?”在临江菜市场总能找到几个摊面饼的小摊。

面饼制作看似简单,原料仅仅只是面粉与水,但是想要摊出薄得透光、厚薄均匀、不生不焦的面饼又需要一定的手法技巧。

摊饼的阿姨告诉我,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关键,稠了摊不开、薄了不定型,舀一勺面糊放在滚烫的摊饼机上,迅速用摊饼耙子摊成饼状,一次成型、厚薄均匀、没有气泡很考验摊饼的手法。

面饼成熟的时间按秒来算,少了则夹生,过了便焦硬,想做出又香又软的面饼并非易事。

“裹上凉拌的绿豆芽、红烧的茄子……别提有多香……”看来是常关照面饼摊的老主顾,一上来就向我推荐面饼的吃法。

活蹦鲜跳的鱼虾、鲜嫩油亮的蔬果、肌红脂白的猪肉……临江的菜市场里一定藏着临江人关于生活的记忆。

在菜市场的一角是一处专供本地农民售卖自家蔬果的区域,十数个头发都有些花白的老人认真摆弄着新鲜摘下的蔬果。

一两把剔除枯黄叶的小葱、沾染着泥土的花生、或瘪或鼓新鲜的毛豆还有卖相并不那么好看的小番茄……

看我驻足,老人便一个劲儿向我推荐自家的蔬菜,都是些三四块一斤的蔬菜,我大致估算了下,满打满算也就二三十块钱的货。

本想包圆了,好让老人在闷热的午后早些回去。

“心意领了……”老人婉言谢绝了,而我也识趣地称了两斤据老人说很好吃的小番茄。

不得不说,味浓且甜,和临江、临江人一样。

关于临江的记忆,很多人都会想到自己与那个渡口的故事,那里便是海门人与海永、崇明岛联系首选的临永汽渡。

从临江镇一路向南15分钟车程便是临永汽渡,渡口停泊着待出发的汽轮,不知是工作日的原因还是遍布了大桥而冷落了汽渡的原因,来此的车辆并不多。

想起不知多少年前,从这里第一次渡江踏上了海永,看到了传闻崇明岛上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看到了海门不曾拥有的湿地与森林公园……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

江堤外是烟波浩渺的长江,由于去时是台风登陆前夕,江风渐盛推着浪花拍打着堤岸,水汽淋漓,江堤内则是风吹玉麦一片祥和的丰收景象。

走上江堤极目远眺,总觉得有一股莫名的亲切感,纵使一切都仿佛变换了模样,也抵不住那些人、那条江、那个渡口勾起我的回忆。

于我如此,于临江人更甚。

/“这里留不住人啊”/

临江与我见过的其他海门小镇都几近相同,临江又与我所见过的其他海门小镇又不一样。

它拥有远超本地消费量的餐饮店。

临江位处海门与启东的交界,沿长江重要的公路干线沿江公路穿镇而过,从而带来了“丰沛”的车流与人流。

“这里留不住人啊……”

得知我们想用镜头与文字记录临江镇的生活,过路的一个阿姨停下了脚步,分享她这些年见到的临江。

与其他小镇都一样,空心化困扰着临江镇,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迫不愿意留在这个被时代“遗忘”的小镇,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愿背井离乡。”

为了孩子,城里有更好的教育;为了生活,城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与薪水……

接连问了几个过路人,清一色的回答都是老两口留在临江镇,而子女都已定居他乡,言语中听得出自豪,也听得出无奈。

本以为最为年轻热闹的小初中区域,初中整体搬了校而被改成了公共用途的文化中心,小学正值暑假寂寥无人。

“临江文化书店!”

十多年前在临江镇上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同事一声惊呼着实吓我一跳,这里是他十多年前假期与周末的回忆,如今那么活生生出现在眼前,有这般反应着实正常。

“我们开了二十多年了,搬来这个地址也有十多年了……”

这里的店面不大,一些练习册教辅用书、一些玩具、一些文具、一些收音机还有一些杂物,书店之名早已淡却,更像是一个回忆和符号。

“大家教辅用书啊、练习册啊都网购了,没人买了……”我刚想肯定回应一下,大叔接着说“初中搬走了,小学也没多少人了,临江年轻人都去海门了……生意啊没多少了,能留下真的是对这里感情深了……”

是啊,十多年的世界早已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如今的临江镇依旧坚守于此必然是炽烈的情怀。

离开临江正值傍晚时,我特意又去了下江边,走上江堤再感受感受迎面而来的江风,自己和自己说道,要是生活累了、工作乏了,就在这里望望江水,枕着长江的水声小憩一会,在江风里酣然入眠,做一个梦,那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快慰……

文字

木木抖音号:hmgxmt已同步

航拍丨涛涛摄影丨涛涛

剪辑丨xp摄影指导:华华

文字原创图片原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不接受任何转载

关于海门新媒体传媒(集团)

传播海门向上的力量

海门新媒体+|海门深度媒体

商务合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巡城记丨海门临江枕着长江水声入眠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