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凡能补益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虚证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故补虚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四类。但在生命活动中,气、血、阴、阳是密切联系的,一般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常导致阳虚;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常导致阴虚。因此补气时,常配助阳药,补血时常配滋阴药。
3.补虚药虽能扶正,但应用不当亦会产生留邪的副作用,所以当病畜实邪未尽时,不宜早用。若病邪未解,正气已虚,则以祛邪为主,酌加补虚药以扶正,达到既祛邪又扶正的目的。
补气药,多味甘,性平或偏温,主入脾、胃、肺经,具有补气功效,尤其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又因为气为血帅,气旺可以生血,故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病证。
*参: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生津。
1.治疗脾胃气虚,体乏无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
2.治疗中气下陷的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如“补中益气汤”;
3.治疗肺虚气短,津伤口渴等证,常与麦门冬、生地黄、五味子等同用。
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入脾、肺、心经。
功效主治: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安神。
本品大补元气,治疗各种虚脱证,独味显效;治气虚欲脱,如参附汤。
*试验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频率。
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脾肺经。
功效主治:
1.补中益气:治脾肺气虚,与*参、白术等同用;治中气下陷,如补中益气汤。
2.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如玉屏风散。
3.利水消肿:治小便不利及水肿等证,与防已、白术等同用。
4.托毒排脓:用于气血不足,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等病证。如托里消毒散。
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入脾、胃经。
功效主治:
1.补脾益气:治疗脾胃气虚,如“四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寒,如“理中汤”。
2.燥湿利水:治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湿外溢之水肿。
3.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如玉屏风散。
4.安胎:用于胎动不安,常与黄芩、白芍、当归配伍。
炙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胃经。
功效主治:
1.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如四君子汤。治疗气虚血少,心悸脉代,如炙甘草汤。
2.袪痰止咳:用于多种痰多咳嗽,气喘病证。
3.清热解毒:生用有清热解毒作用,治疮痈肿痛、咽喉肿痛等。且解百药之毒,故称国老。
4.调和药性:缓和药物的烈性,在处方中亦起矫味作用。
山 药: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
1.补脾胃:不论脾阳虚或胃阴亏,皆可应用。
2.益肺肾:用于肺虚久咳、肾虚滑精尿频等证。
大 枣: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主治:
1.补脾和胃:多用于脾胃虚弱病证,常与*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常与生姜合用。
2.缓和药性:配于攻邪药中,可缓和药物的烈性,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大枣缓和葶苈之烈性,达到泻肺而不伤肺的目的。
西洋参:
性味:性凉,味甘、苦。功效主治:
1.补肺阴,清虚火:用于肺虚咳血,潮热难治。
2.养胃生津:用于肺胃津亏、烦渴、气虚等症。
孩儿参:
又名太子参,药用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性味:性平,味甘、微苦。
功效主治: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