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只要想干事,舞台很广阔,做好直接面向群众的工作也会很有成就感。”
“当前正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基层正需要有学历、有激情、有创新的大学生加入。”
据了解,分别开始于年、年的“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截至目前累计招募派遣41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及在读研究生,深入基层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累计选派了43.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开展支教、支农、支医等“三支一扶”服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骆飞
从年走出校门至今,“90后”丁西龙已从西部计划志愿者成长为贵州乌蒙山区的一名乡镇干部;2年前,“95后”刘剑涛离开广州舒适的生活环境,选择了与很多人奔赴北上广相反的方向,背井离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山区担任西部计划志愿者;年毕业季,“00后”余雄伟毅然放弃了在重庆市工作的多个就业机会,前往贵州偏远的望谟县开展志愿服务,如今1年服务期满的他决定再续签一年……
近年来,中央出台政策号召、支持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通过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项目,在基层探寻更广阔的未来,让青春绽放。
“在服务基层中
找到更清晰的发展方向”
2年前毕业时,原本已经签约了深圳一家建筑公司的刘剑涛,最终因父母意见放弃了这份工作。当时,身边很多同学都在考公务员,但不愿意在家全职备考的刘剑涛萌生了走出舒适圈,到祖国西部去看看的想法。
“比起在家全职备考,志愿服务西部也许会让我毕业后的求职时光更有价值和意义。”回想最初的选择,刘剑涛感慨道,那时与父母在就业观念上发生冲突,自己也显得有点迷茫。
年8月,从广东财经大学毕业后,携带着税收学、资产评估方向双学位的刘剑涛加入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队伍,来到地处贵州乌蒙山区的黔西市,在当地城郊的“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
刚到这里的半个月里,由于水土不服,刘剑涛几乎每天都在拉肚子。加上人生地不熟且相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的决心有所动摇。咬牙坚持一段时间后,刘剑涛不断克服困难,也逐渐找到了志愿服务基层的意义。
“搬迁点有很多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等缺乏陪伴和关爱,成为志愿服务的聚焦点。”刘剑涛说,搬迁到城里,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更有保障,但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和心理依赖往往得不到满足。
在黔西市团市委的指导下,刘剑涛和其他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每天下午持续做好“希望小课堂”,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并在每年寒、暑假期间,联合当地返乡大学生一起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开办舞蹈、绘画、英语等短期培训班,不断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给予更多搬迁点内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关爱。“一些之前性格比较孤僻的孩子变得更阳光自信,在外务工的家长也更安心。”刘剑涛高兴地说。
回顾近2年的志愿服务生活,刘剑涛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参与基层治理,不仅可以收获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能收获更多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别样成就。
有着相近经历、如今已任职黔西市洪水镇*委组织委员的丁西龙自豪地说,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结束后,自己选择了考选调生成为公务员,但那两年时间并没浪费,反而为现在的基层工作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年从原毕节学院(现更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考公失利后的丁西龙申请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回老家黔西县(现黔西市)服务。在志愿服务期间,丁西龙来到较偏远的金兰镇工作,也经常参与团县委的志愿服务活动。
2年志愿服务,丁西龙在多岗位锻炼。服务期满后,他参加选调生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到较贫困的黔西市铁石苗族彝族乡工作,那时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开展。
尽管已有基层工作经验,但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丁西龙还是倍感压力。他迎难而上,经常骑着摩托车下乡,频繁走访自己包保帮扶的10户贫困户,对他们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如数家珍。
丁西龙说,很多时候,哪怕只帮助群众解决了一点很小的困难,也能得到他们由衷的尊敬。
如今,到洪水镇担任镇*委组织委员不到1年的丁西龙,除了聚焦基层*委组织工作外,还分管民政等工作。他一直延续着脱贫攻坚阶段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在脱贫攻坚阶段,为了消除与村民的隔阂,自己经常和包保的贫困户打成一片,如今也是一样。”丁西龙说。
脱贫攻坚阶段,丁西龙和同事曾垫资近元为贫困户找工人、买材料等修通了连户路,并硬化了院子。为了让包保群众更知晓扶贫政策,他还自费买肉买菜请大家吃饭,一起聊政策、聊发展……把一件件为民的事情做实做好。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丁西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