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智高:南疆三立国,盖棺终难断
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时候在措词上很有些吃不准,是叛乱还是起义?成功了,便是推翻了旧政权的开国君主,如朱元璋,如努尔哈赤,失败了,大部会归于叛乱,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
按照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的阶级斗争史观,一般归于三个标准,即针对朝廷,不是政府官员以及被镇压的,都算作起义。
这个就更有些让人疑惑了,因为几乎所有的起义都是针对朝廷,而且绝大部分是立国建号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说只有要是反皇帝造反的,统统都是起义,没有一个是划去叛乱之中的;而在传统史书中,是没有起义这个词的,统统都是叛乱。
也有人说,向着阶级斗争正义一方投奔的就是起义,这就有点鬼扯了,如那梁山宋江,明明就是一伙披着“替天行道”外衣的强盗山贼,你如何就是判断出他是否正义?如果以分裂国家,颠覆国家主权来划定,那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起义,都是叛乱。
侬智高就是这样一个很难界定之人,有说是起义,有说是叛乱,或者是造反,但近来官方似乎都定性为叛乱,当然,反驳之声亦是多多,而且有许多人是将他视为英雄,有的还冠以民族英雄,因为,他曾经的对手是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
侬智高,壮族,北宋安德州人,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人,其父侬全福为当地势力最大的壮族部族首领,他同父亲一起建立“长生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被李朝击败后,他又先后两次建国,并请求“内附”,遭拒后开始反宋,数败朝廷征剿之兵,最后侬智高败于狄青,流亡大理,不知所终。
这个简介写来很复杂,也很混乱,这是因为他所处的地方很特别,一会儿宋朝,一会儿又越南的,弄得人一头雾水,这要从他所处的地域来说明。
侬智高主要活动之地叫广源州,当时在北宋时属邕州,州治在今天的南宁,现在这个州的地域一部分在广西,一部分则在今天的越南境内,但在当时,名义上的确是属于大宋王朝的,史书载,“广源州旧隶邕管羁縻,本非交趾有也。”
广源州是邕州所属四十四个羁縻州之一,隶左江道;但这个地方当时名义上是我大宋王朝的土地,但在管理上却是被越南李朝所控制,很是奇葩。
于大宋来说叫做“羁縻”,也就是有点关系的地区,如果要比之于琉球同中国的关系,可能要稍微密切一点,至少在名义上,这里是中国的土地,由邕州官员打理,尽管他们是不做任何事,大概相当于“少数民族自治市”一类的吧。
地处郁江之源,这里物产丰富,而且以金矿为最,据记载,仅在年夏,广源州一次就被迫“献”给交趾一块重达两的生金,记为“交趾赋敛无厌,州人苦之。”
虽然在名义上隶属宋朝,但这里分别是由各个土司所控制,在相互的争斗中,侬智高家族最终占据了上风,其父侬全福还被宋王朝授以邕州卫职,这有点像后来努尔哈赤同明朝的关系一样,可是,后来却遭“转运使章戚罢遣之,不受其地。”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宋王朝简直就是脑袋被驴踢了,人家来归附,你却“不受其地”,就如同乾隆时的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的兰芳共和国要求内附被拒绝一样,生生地将其拒之门外,听任其自生自灭。
宋朝既然不管,交趾李朝自然会变本加厉地对这方土地进行盘剥,为了对抗李朝的剥削,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史书记载,“广源虽号邕管西羁縻州,其实服役于交趾。”
为反抗交趾贪得无厌的盘剥,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干脆将所控制的州改为“长生国”,自称“昭圣皇帝”,立妻为“明德皇后”,将侬智高封为“南衙王”,此时的侬智高仅14岁;自此,侬全福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并整顿甲兵,准备同交趾李朝相抗衡。
不要看交趾这蕞尔小国,当时的战力还真不差,立即出兵攻打,很快就将侬全福击败,并将其俘虏,史载为“交趾恶之,遣兵袭虏之。”所幸的是,他的妻子阿侬带着侬智高逃脱。
为了赎回父亲,他们交纳了大量的赎金,可是,交趾在收了赎金后立即食言,将侬全福斩杀,所以,侬智高又一次建国,国号“大历国”,并七次上书给宋王朝献上大批财货,要求内附,但宋王朝怕得罪交趾李朝,统统予以拒绝。
没有宋朝的支持,在交趾的进攻下,侬智高再次战败被俘,而此时的李朝为了对付宋朝,任其为广源州知州,替交趾国管理这片富庶区域。
有着杀父之仇的侬智高表面上应允,一旦脱离樊笼后,立即翻脸,同交趾国公开决裂,于是,李朝又派兵进剿,但这一次却被侬智高打得大败,不过,这时的侬智高年龄尚小,真正的操控者是他的母亲阿侬。
此时的侬氏家族还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投靠宋朝,哪怕给个地方上的头衔,混身官服以示是宋朝子民也行,他们不停地与宋王朝周旋,送上厚礼,上表示好,派人进京觐见,求得大宋王朝的首肯,但无一例外的都被拒之门外。
期间侬智高还前去参加了宋朝的科举考试,可惜没考中,这其中是否仅仅是水平还是其他问题,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这说明他们从内心还是认定自己是大宋臣民,坚决同交趾李朝死磕到底。
交趾紧逼,大宋不管,侬智高被彻底激怒了,从渴望归宋转而举起了反宋的旗帜。
据司马光《涑水记闻》中记载,侬智高召集部众曰:“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
此时的他犯了个战略方向的错误,他以打代求,想用不断地扩张来逼近大宋朝就范,以提高同宋王朝谈判的筹码,于是,他成立了“南天国”,一面同交趾血战,一面又去攻打邕州。
在攻下邕州城后,他们发现,之前他要求依附于大宋朝的文件,都被当地官员束之高阁,根本没有上报,愤怒下的他杀了官员,一条黑道走到底,只有公开与大宋朝为敌了。
一路上,他们所向披靡,攻占了宋朝许多城池,当地官员不敢上报,一直到侬智高围攻广州城后,岭南震动,朝廷方才知晓。
宋仁宗大惊,没想到在岭南还会发生如此大的事件,急忙撤回西夏前线的主力,派枢密副使狄青率兵进剿,由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挂帅出兵,也能看出朝廷对此事的看重,而且先锋官为大名鼎鼎的杨家将后人杨文广。
没想到,杨文广轻敌,遭遇侬智高的伏击,被打得大败亏输,后来还是狄青率领主力前来,突袭昆仑关得手,逼迫侬智高决战,然后以三万铁骑的绝对优势,方将侬智高击溃,并将包括阿侬在内的众多核心成员俘获,夺回邕州城,侬智高仅率数百人逃往大理。
在宋王朝的追逼下,为了不连累在大理国的宗亲,侬智高选择了自刎,时年仅31岁,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不知所终的,宋王朝随即将原来众俘获的阿侬等人斩杀,震动岭南的侬智高事变自此平息,其族人改姓农。
侬智高一直是被壮族民众视为英雄,即使在今天,还有庙宇享受香火祭祀,所以,在对他的评价上是个很令人棘手的问题,纠结之处便是侬智高起兵究竟是正义还是不义?千百年来争议不休。
与中国历史上的起义相比,侬智高的起兵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其同朝的浙东方腊,或《水浒》中的宋江,前者同宋王朝势如水火;后者是一心寻求招安,尽管同史实有着很大的出入,宋江是被张叔夜剿灭的。
以上这两次起义,严格来说都不算正宗的农民起义,方腊乃一方之豪强,是借朝廷对民众的盘剥揭竿而起;而宋江一伙则是因各种原因纠集在一起的,是由个体的原因而“逼上梁山”的。
而侬智高却大不一样,他虽是地方土司,但这一带却被交趾国长期欺压和剥削,山民早已是贫困之极,民不聊生,而侬智高一族本身也遭受异国的欺压,但作为宗主国的宋王朝却不闻不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起兵是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正义之处。
最大的不同是,他从随其父亲起兵时开始,他们就一直要求成为宋王朝的一个能正常管理的州府,从而改变所谓“羁縻州”的现状,也就是说要成为有人管的地方政权。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侬智高有着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尚,而是想获得保护和支持,不受交趾国的盘剥,这个我觉得也是有着正当性道理的。
农民起义最直接的原因是官逼民反,能生活得下去,谁还会去造反,当时侬智高起兵时,史载为“西山诸蛮,凡六十族,皆附智高”,从这点来看,是符合这个定义的,否则,他不会那么得民心。
是谁逼得他们要造反呢,却是由交趾的剥削而引起的,这虽然显得很奇怪,却是当时的实情。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因素决定侬智高起兵的,是北宋王朝的不作为,甚至为了避免既要同西夏征战,又要同交趾纠缠,从而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出于“恐失交趾之心”的畏惧心理,而对侬智高采取严辞拒绝的政策。
交趾的逼迫和宋朝的拒绝,或者叫不信任,这两大因素使得侬智高走投无路,他多次的请求,甚至不惜以类似行贿的方式请求归附:“以驯象、金银来献,朝廷以其役属交趾,拒之。”所以,不得已,干脆以打促谈,最终同宋王朝战成了一团,也因此背上了叛贼之名。
从宋王朝的角度看,不愿意两线作战自是有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当时属于穷山恶水的两广之地并不重视,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从根本上就不愿意介入侬智高同交趾的争斗之中。
我曾经想过,如果侬智高不去掉头打宋朝,而是一心向南去打交趾,结果会怎样呢?
虽然与侬智高的实力相比,交趾应该要稍稍高出一头,便怎么说也比宋朝要弱很多吧,如果他能假以时日,不说能取得宋朝的支持,同交趾磨个十年八的,那交趾也受不了啊。
这就同西夏与宋朝作战一样,以西夏那几个人,将宋王朝烦都烦死了,最后还不是要和谈,互市,还每年“赏赐”多少的币帛,李元昊能做到,难道侬智高就不能做到吗,交趾的实力毕竟连宋朝的十分之一也没有的。
现在对侬智高的评价是众说纷纭,民族英雄也好,王朝叛贼也罢,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只是觉得,不应该简单地将其定位于分裂祖国的叛乱分子,也不能归于为反抗宋而发动的起义,因为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我只是对宋王朝的软弱感到不解,当然,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说话,而在当时,也许宋朝的所为,就是一种共识,我们也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来苛求古人。
更让人不可理喻的是,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宋王朝以“荒远”和“瘴疠”为由,干脆把广源州送给了交趾,就是说,连所谓的“羁縻”也不要了。
正是在送出去的这片被交趾改为高平省的土地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生了对越反击战,多少中华好儿郎血洒疆场,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