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哀宗:国君死社稷,哀宗无愧焉
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声名大多是很不好的,如陈叔宝、刘阿斗之流,鲜有值得同情的,即使如南唐后主李煜,无非也是因为他词帝的身份,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起了多少人为之挥泪,如果不是他能写得几首好词,有几人识得他是谁?
历代亡国之君大都是遭人唾骂的,在众多的亡国之君中,算来只有两位是被后人真正得到同情的,一个是明朝的崇祯,另一个便是这金哀宗了。
只是这金哀宗是个异族,且这金王朝给宋王朝造成的靖康之难,是我大汉民族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所以,在同情程度上,是无法同崇祯相比的,毕竟他死后,南宋人民是举国欢庆,就如同抗战胜利时庆祝我们打败日本鬼子一样。
但是,如果以一个国君的作为来比较,这金哀宗似乎比崇祯更应该受到尊崇些,因为,崇祯上位时,局势远未到糜烂之时,但被他生生地将一把好牌打得个稀烂;而金哀宗上位之时,那无敌的蒙古人已呈燎原之势,金国战力降到了冰点,早已无力与之抗衡了,亡国实在只是迟早的事了。
如果硬要拿“国君死社稷”来说事儿,只能说相同是,他们都是宁死不降,吊亡殉国;不同的是,崇祯是被满清人礼葬,为减少定鼎中原的阻力,还打出了为其复仇的旗号;而金哀宗则是尸身被一分为二,蒙古人和南宋各得一半,临安随即用来告慰先祖,以示报仇雪恨之意。
史书一般都是本朝修前朝,这是惯例,后继之王朝对被自己推翻的朝代,为证明自己的正义性,怎么说都对前朝有抹黑之功能,只是程度多少不同而已。
如那被称为“圣明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把个隋朝黑得来让人都不能直视,而对自己的上位之正宗,自然是不遗余力,夸得来鼻涕泡都翻出来了,所以,才有了现在隋炀帝之坏,李世民之好的“大好局面”。
《金史》是元朝人脱脱领衔修编的,而执笔者却主要是一帮朱熹的再传弟子,当时为争谁为正统亦是吵得个火喷,因为除了西夏不被大家认可外,宋、金、辽,都是前朝正宗的国家,最后还是皇帝发话,一视同仁,都给予了王朝正朔之地位。
金哀宗在《金史》中的评价是很高的,对亡国的责任划分的也很是清楚,言:“宣宗南度,弃厥本根,外狃余威,连兵宋、夏,内致困惫,自速土崩。哀宗之世无足为者。”
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即亡国的责任不在他,而在他的前任金宣宗。而对金哀宗本人的气节也是大加赞赏,言其为“虽然,在《礼》‘国君死社稷’,哀宗无愧焉。”由此能看出,评价不低,全然没有将其塞在昏庸暴虐的亡国祸首之列。
金哀宗,名完颜守绪,金宣宗第三子;在位10年期间,积极整顿朝纲,采取了各种措施中兴金国,却也无法挽救金国败亡的结局,在同蒙古人苦战失利后,被追至蔡州,旋遭蒙古人和南宋夹击,城破后自缢而亡,年仅37岁。
他自幼喜好读书,学识渊博,性情宽和仁慈,颇有古士之风,即位之时年仅26岁,他接手的是一个风雨飘摇中的金朝,在蒙古人的打压下,国土大部失陷,风雨飘摇,而所占领土上,各地义军迭起,险象环生,原来强盛的大金王朝已呈大厦将倾之势。
如果在承平之时,金哀宗定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年富力强,能审时度势,尽管在上位之时,国势糜烂,他亦能励精图治,挽狂澜于既倒。
对内,他整顿军力,以图能抵御来自北边蒙古人的进犯;并以严厉的手段,整顿朝纲,发展生产,劝课农桑,提倡儒学,任贤用能,纳言从誎,强化法纪,对各地义军剿抚并用,一时还呈现了小中兴的局面。
对外,他一改宣宗朝实行的对宋强硬策略,努力示好议和,主动退让往日侵占的宋朝大片土地,以期合作抗蒙,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并且拉拢西夏,主动改变其臣属关系,提高其地位,这些措施的结果使得金王朝能全力对付北边的蒙古人。
以当时金同蒙古人的实力对比来看,肯定已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对决了,但是,在金哀宗的感召下,金军还是戮力奋战,竟然也取得了多次胜利,收复了一些土地,这在当时情况下,实在是很难得的。
成吉思汗病逝,蒙古人暂时退却,这给了金哀宗难得的喘息之机,但是,继窝阔台承袭蒙古汗位后,立即恢复了对金朝的进攻,兵锋直指汴京城,然后,在金哀宗的亲自激励下,汴京城固若金汤,蒙古人只能悻悻地退去,这对攻无不克的蒙古人来说,是个很沉重的打击。
但是,这些胜利远不足撼动蒙古人对金王朝的碾压之势,蒙古人于是遣使前来招降,要求金哀宗去帝号投降,金哀宗自知不敌,但却又不愿直接面对蒙古使臣,遂托病不见,无奈那使臣强横,蛮横无理,激起金朝臣愤怒,于是便将整个蒙古使团全部斩杀。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蒙古人,于是,大军袭来,金哀宗不敌,出走蔡州,即今河南新蔡县,一方面整顿军马,发檄勤王;另一方面则遣使南宋,期以言唇亡齿寒之理,求助军马,共同抗击蒙古人。
宋、金世仇,当时在位的宋理宗不仅不理会金人的救援,反而派大将孟拱率兵2万,合击蔡州,金哀宗雪上加霜,但仍不降,在坚持了三个月后,粮尽援绝,城内人相食,终被宋军攻破。
金哀宗不愿被俘受辱,在传位于皇族完颜承麟后,宋军已蜂拥入城,金哀宗自缢身亡,从完颜阿骨打始的大金帝国,在历九帝、经年后,终于惨遭灭国。
其实,自金哀宗当上皇帝后,一直都在示好南宋和西夏,他多次下令,严禁金兵同南宋作战,还释放了所有南宋俘虏及扣押的人员,并在一些地区,也曾同南宋军队有过合作,成功地抵御过蒙古人的进攻。
尽管金朝大片国土丧失,但在中原地区依然保有一些实力,它作为南宋同蒙古人中间的缓冲地带,也是南宋抵御蒙古人的一道屏障,这点南宋君臣都是心知肚明之事。
唇亡齿寒,金国一旦覆灭,南宋将直接面对蒙古人的攻势,稍有常识之人也是分得清楚的,但是无奈两国积怨太深,南宋高层未能作出理性和正确的判断,毕竟,那靖康之耻是记得在骨子里永远的痛,于是,他们选择了从背后狠狠地插了金人一刀。
南宋的这致命一击,使金国大纛轰然倒下,余下各地城池自然作鸟兽散,全部落入蒙古人手中,而自己也踏上了同蒙古人血战的征程,在坚持了几十年后,也迎来了自己的不归路,临安出降,崖山蹈海,三百年大宋王朝亦随之轰然倒塌。
金哀宗身死社稷,其壮烈之行令人感叹,同崇祯临死前“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感叹相似,他亦在自缢前对大臣们说:“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
但我们从二人的遗言中看出,其立足点是大相径庭,崇祯是怪众臣误国,愤然表达的是“诸臣误朕,文臣皆可杀”的心情,至于自己是无可指责的,这是他性格所决定的,崇祯虽然一生努力勤勉,却是一个刻薄寡恩,从来不承担一点责任之人。
而金哀宗则是感叹传承百年的江山在自己手中毁灭,心有不甘,自己沦为同那些无道帝王为伍的亡国之君,他深感耻辱,这在意境上便高出崇祯许多了。
金哀宗无力补天,誓死不降的气概还是受到了人们普遍地赞扬和同情,有一则很有趣的记载,金亡后,金大臣张天纲被俘后被押至临安,知府薛琼问张天纲道:“汝有何面目到此?”
谁知张天纲慨然答道:“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一句话,字字诛心,差点把这知府大人给噎死,本想居高临下地羞辱一下这些亡国之人,谁知是自取其辱,比起徽、钦二帝身死五国城的不堪,他们的哀宗皇帝壮烈殉国,不知要高出多少去了,真是天壤之别!
天兴不是亡国主,不幸遭逢真可惜;
十年嗣位称小康,若比先朝少遗失。
这是元代大学者郝经针对他所写咏史诗,名为《汝南行》,对他是充满了同情,“殆天数,非人力”,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因为,他真是一个在残酷的局势下造就的一个悲情皇帝。
说实在话,金哀宗真不是个荒淫暴虐之君,也不是个昏庸无为的皇帝,他上位后,作了他可以做的所有努力,无奈生不逢时,遇上了亡国的大形势,枉有治国之才及一腔忠义,却仍改变不了时局的溃烂,难逃亡国之难,。
《金史》中哀宗本纪上、下两篇,我认真读过,洋洋万余言中,无一言对他有责难,是将他视为是一位勤勉有为、励精图治的政治家,对他改革弊政,重用贤能,南和南宋,西结西夏等措施和战略多有赞誉,最后又能做到国君死社稷,评价还是很高的,至少能说明,元人对这曾经的对手,还是很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