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让鲁迅头痛的药引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TUhjnbcbe - 2023/5/8 23:33:00
北京皮肤科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读过鲁迅先生《父亲的病》的朋友对于文中“庸医”的印象大概有两个,一个是高额的诊金,另一个就是那些奇奇怪怪的药引子了。诊金的问题且不谈,今天就聊一聊中医里的药引子。

说起药引子,许多人另一个关于药引子的印象大概要算是西游记了。在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治病,除了用龙尿、锅底灰等配制而成的乌金丹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用无根水来送服。为此,悟空还特地叫来了四海龙王,打个喷嚏,下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雨。在西游记续集中,比丘国国王想要长生不老,除了十洲三岛采来的秘方仙药外,另一个必不可少的也是要拿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才能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在这些案例中作为药引子的东西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必不可少,似乎没有药引子,之前的药方就是无效的了。其二是相比于可以制方配药的药物,这些用作药引子的东西往往更加珍稀难得,有些甚至是骇人听闻了。所以许多人看完西游记,都会对这些药引子印象深刻,在比丘国那集里,整个的剧情就是由此展开,可想而知,在通俗文化里,药引子有着多么神奇的魅力和传说。

那么到底什么是药引子呢,药引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药引子解释为:“中药药剂中另加的一些药物,能加强药剂的效力。”而《辞海》“药引”条:“药方中引导诸药,使药力达到病处,或使药力通达某经络、脏腑的药物。”而一般的中医或方剂书则干脆说:“药引一般具有引经、增强疗效、调和脾胃、解毒、矫味等作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同时药引大多是一些生活常见药,还有不少是食物。”但这便产生了一个疑惑,既然药引子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药物,那为什么不直接开入处方中呢?

实际上,这些说法虽然正确,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药引子之所以被称为药引子,并不是因为它拥有的这些作用。因为无论是引经、增效、还是矫味、解毒、调和脾胃等作用都不是药引子所特有的。药引子并不一定都有引经之类的作用,而引经药属于组方里的特殊药物,把药引子当成引经药,算是望文生义。

我们通过对比那些被称为药引子的药物和普通方剂药物就会发现,药引子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一点,它是正常方剂之外的,需要自备补充的,用于服药或煎药的一些药物。

宋朝的官方成药手册和制药指南

药引子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在宋朝以前也有一些类似于后来药引子的东西,如《五十二病方》中的“以蜜和”“米一升”。《伤寒杂病论》里有用苦酒、甘澜水、粳米、羊肉、枣汤、生姜等煎药或服药的记载。

如《伤寒论》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苦酒汤方: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苦酒,就是现在的醋。

《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但这些类似药引子的东西,并没有和其它药物有什么区分,而是作为方药的组成出现的。

宋朝为什么会大量出现药引子呢?让我们翻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伤寒论》里共有的一个方子看看。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柴胡汤方: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二两半)柴胡(去芦,半斤)人参、甘草(炙)黄芩(各三两)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

可以看出,在《伤寒论》里,小柴胡汤是一起共煮的。而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同样是小柴胡汤,除了姜枣之外的其余方药是提前制成散剂的。

宋代商业发达,药材贸易也多,大量的药铺出现在市面上。而在这之前,许多的名医是需要自己种药、采药的。这其实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清明上河图里的药铺

在这些药材贸易里,一些标准化的散剂、丸剂、丹药,显然更为方便,病家生病时,可以根据大致的主治说明,自行买药,也更受欢迎。宋朝官家也重视医药,官方制定了《局方》这样的成药制备手册。为这些成药的制备规定了标准,也促进了普及。

但商业化也带来了相应的商业化的问题。药材贸易也只会选择有利润和易于保存的药材,对于那些不易保存运输,或者无什么利润的,往往不备。

在中药里,有一些需要新鲜入药的,比如鲜荷叶、生地黄汁,或是田间地头常见品,或日常食品,如姜、枣、醋、茶、酒之类,就不会进入药铺售卖。

而散剂、丸剂的组方是固定的,并且受制于药物的性质。如前面小柴胡汤的例子里,生姜、大枣这两味不适合制作成散剂。那么医生在开药时就需要提醒患者自备一些药物,用于煎药或者送服成药。

唐宋之际,流行喝饮子,这些饮子与今天的凉茶类似。在新剧《梦华录》里有就有赵盼儿端出制成的紫苏饮子,这是一种紫苏叶熬成的水。除了紫苏叶外,其它的一些药材熬煮成的水,也被称为各种的饮子。而以饮子服药,就可以弥补成药的不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药引子流传至今。

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曾经有些普通的物什渐渐的不普通。医家不详加解释,病家对方药不懂,对于自备的药引子却印象深刻。久而久之,越传越玄,也就给药引子逐渐加上了各种神秘色彩。明清以来,业医成为一种谋生手段,有些医生为了故弄玄虚或掩饰无能也会有意开一些古怪难寻的药引子,就更发助长了这种风气。

这也是鲁迅先生年少时候所觉得为难的,但平心而论,蟋蟀、芦根、和甘蔗、平地木之类在江南乡村不算稀奇之物。而一般而言,根茎类药物采摘在秋末或初春,说要经冬的芦根并不算错,而三年甘蔗产量质量也都是最佳。平地木又叫矮地茶,是治疗吐血和肝炎的,夏季采摘,说是结子时候采摘也属合理。至于蟋蟀,利尿消肿,多成虫制备。但一定要原配,若非艺术夸张,恐怕就是病到不治,医家为推脱责任的故弄玄虚了。

总的来说,也就是这些属于药铺不备之品。那么现在还需要药引子吗?比如一些需要用到、姜枣、醋、茶、酒之类的时候,药店不备,还会用到。而除此之外的大部分药物,在药材市场上已经能买到了,有些阴干的或略逊于鲜品,但也可以使用的。

因此,抛开故弄玄虚的成分,许多的药引子的问题,其实还是一个商业贸易的问题。如何让病家更加的方便,而不是故弄玄虚和为难,也是一个好的中医师要考虑的。

经冬的芦根结子的平地木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鲁迅头痛的药引子到底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