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
天一阁四周生长着一种百合科植物,不管是台阶、树底、假山、花坛,有泥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翠绿鲜嫩的身影。四季更替,这种植物却是一成不变,它就是书带草。
为爱墨香长绕屋,只怜带草未开花。书带草为常绿多年生草,叶如韭,长尺余,柔软丛生,鲜翠可爱,中央生短花茎,开淡紫色总状小花,实圆而碧。植之庭砌,蓬蓬四垂,堪供清玩,书带之草,遍阶除也。
大家对于书带草或许不甚了解。不过书带草的另外一个名字---麦冬大家肯定知道。麦冬又称麦门冬,四川是它的道地产地。在书带草下面生长着一串串纺锤形的肉质根块,那就是麦冬。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麦冬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长在阶前路旁与世无争,沿阶而生所以又名沿阶草,我住的小区的一小片绿地上就生长着一丛丛墨绿色麦冬,原来只知麦冬却不知道它的植株就在我们身边,还是一日一位大爷铲出一株给我看,亲眼看到了须根处纺锤形的大大小小的块根“麦冬”才相信。原来我们天天相见却不知,长长的细叶一丛丛贴地而长,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朴实无华就是麦冬草,更重要的是它的春花秋实。
麦冬俗者沿阶草,雅者书带草也,书带草据说与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有关,郑玄虽年过不惑学富五车然家中依清贫如洗,彼时郑玄客耕于东莱,以种田维持生计,同时开设书院教授弟子。郑玄字康成,其书院名康成书院。东莱环境优美,门前屋后遍生沿阶草,四季碧绿,叶子细长且十分坚韧,郑玄和弟子们就用此草编绳用以捆书,人们便称其为康成书带草。名不见经传的沿阶草被冠以“康成书带草”之后,逐渐成为文人雅士青睐之物,为其咏诗赋词者甚众。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正是:书带留青草,琴堂幕素尘。
麦冬别名沿阶草或者书带草,但是沿阶草和麦冬的拉丁学名并不一样,严格说麦冬和沿阶草在种名上来说是两个种,不严格区分可以认为沿阶草就是麦冬。
清流蒹葭阶前草,暑月煎之百病消。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下麦冬的神奇功效。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李时珍曰:“麦须曰虋,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虋冬。”为书写简便虋简写成门,为麦门冬,简称麦冬。也就是它的草根有须像麦,根如麦颗连珠,它冬天并不凋枯,故名麦冬。麦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称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麦冬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如连珠形。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圃如珠。
麦冬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
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皆为必用之药。胃主肌肉,阳明经热则经脉弛缓而不收,胃液干枯则络脉失润而不利,麦冬补胃之津养阳明之液,是为治痿起废之本。《别录》又谓其定肺气,而后人遂以麦冬为补肺主药,盖以肺家有火,则滋胃之阴以生肺金,亦是正法,参麦散一方,固为养胃保肺无上妙品。《日华》谓麦冬治五劳七伤,盖亦《本经》主伤中之意,养胃滋阴,生津益血,夫孰非调和五脏之正治。然以为服食之品,调养于未病之先则可。
麦冬偏于阴寒,则惟热炽液枯者,最为恰当,而脾胃虚寒清阳不振者,亦非阴柔之品所能助其发育生长。况复膏泽厚腻,苟脾运不旺,反以碍其转输而有余,而湿阻痰凝,寒饮停滞者,固无论矣。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肺为贮痰之器,干燥者少湿浊者多,设使痰气未清,而即投粘腻,其害已不可胜言,而麦冬又滋腻队中之上将,或更以沙参、玉竹、二母等柔润甘寒之物辅之,则盘踞不行,辟为窟宅,而清肃之肺金,遂为痰饮之渊薮矣。麦冬润而且腻,可以治火燥之痿,不可治痰塞之痈,且肺痈为痰浊与气火交结,咯吐臭秽,或多脓血,宜清宜降,万无投以滋腻之理。即使如法清理,火息痰清,咳吐大减,肺气已呈虚弱之象,犹必以清润为治,误与腻补,痰咳即盛,余焰复张,又临证以来之历历可据者。
其病劳伤已成,而以阴柔之药治之,又非阳生阴长之旨。且劳损之病,虽曰内热,然亦是阴虚而阳无所附,补脾之气,助其健运,尚能击其中坚,而首尾皆应。徒事滋润养阴,则阴寒用事而脾阳必败,不食、泄泻等证,必不可操券以俟,越人所谓过中不治之病,又皆阴柔之药以酿成之矣。
临床常见药对如下:麦冬配元参,一清一滋,金水相生,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用治小儿阴伤咳嗽,不食,苔花剥者有效。配半夏,止咳降逆,生津益胃之功悉具,宜于肺胃阴伤,气火上炎,咳吐涎沫咽干而渴等症。配五味子,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功能养阴敛汗,用治阴虚汗多,心悸,肺虚久咳,少痰或痰粘不爽等。配沙参肺胃同治,具有清肺凉胃,养阴生津之良好效用,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喉干燥等症。配粳米适用于热病之后,或慢性病中出现的胃中气阴两伤证,具有较缓和的清补作用。配乌梅酸甘化阴,生津止渴效力显著,外感所致的肺胃津伤渴甚或内伤而见的胃热津伤消渴,均可选用。又乌梅能涩肠固脱而止利,合麦冬救阴以润燥,对于久泻久利,大肠津脱,虚火上炎之喜唾,喉干难忍,引饮无度者,尤为适合。
麦门冬,凡入汤液,以滚水润湿,少顷,抽去心,或以瓦焙软,乘热去心;若入丸散,须瓦焙热,即于风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损药力,或以汤浸捣膏和药亦可,滋补药以酒浸擂之,陶弘景曰麦门冬以肥大者为好,用之汤泽抽去心,不尔令人烦。亦有连心用者,以其心如人之脉络,一棵十余枚,个个贯通,取其能贯通经络之意,故生脉散用之者,以能复脉中之津液也。
药店处方上常有二冬之名,二冬者麦冬天冬尔。惟天冬苦寒之性较甚,补肺、胃之阴强于麦冬,对咳嗽咯痰不利者兼能止咳祛痰,还能入肾经以补肾阴、降肾火,可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症,常以其治疗乳房肿瘤,对乳腺小叶增生疗效较好,唯滋腻性较大用当注意。麦冬微苦寒,养胃阴与清胃热之力虽弱,但滋腻性较小是其所长,还能入心经以补心阴、清心除烦、安神,可治心阴不足及心火亢盛之症。临床上才常把两者合同达到滋阴润肺之效果。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现在大家都会在夏天会用乌梅、陈皮、菊花、冰糖等自制解暑茶。而我们往往忽略的却是必须要放的麦冬,因为麦冬入心经,而夏天正是中医所说最容易上心火的季节。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加之心为火脏,两火相逢,所以心神易受扰动而不安,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睡眠不实。麦冬和乌梅同用,一甘一酸,酸甘化阴,可以治疗阴虚干燥导致的口舌干燥、干咳无痰等问题,麦冬可滋心阴,心率快、心慌患者可用麦冬12克和西洋参9克相配。夏天天气潮湿,人在这个季节也容易生湿,一旦湿邪留滞在身体里人就会不想吃饭,所以可以酌加陈皮,温可燥湿。若出汗厉害易疲劳,可酌加9克五味子。睡到三四点钟就醒来的人大多是血虚,这和夏天的耗散有关,而五味子能明显减少这种耗散。
人的体质可以分为阴虚和阳虚。阴虚主要表现为面红潮热、易上火、睡觉盗汗、大便干硬等症状,而这种体质的人在夏季也更容易上火。而要治疗阴虚可适当加入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等药,并且燥热体质者在夏天可以多喝这类汤水。而阳虚则与阴虚相反,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易感冒、四肢易酸软等症状,可加入干姜、桂圆等,而由于夏季较为炎热,阳虚者还是谨遵医嘱得从当下的身体状况来看看使用何种温燥药来进补。
麦冬泡水最好是现泡现喝,不要喝冷的和隔夜的。如果过夜服用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不可服用。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麦冬商品大多为栽培品。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时采挖,称杭麦冬,浙麦冬栽培历史悠久,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称川麦冬,麦冬绵州城内外皆产,大者长寸许为拣冬,中色白力较薄,小者为米冬,长三四分,中有油润,功效最大。野麦冬多在清明后挖取,习称土麦冬。选择晴天用犁翻耕深25厘米,使麦冬翻出,或用锄把一丛丛麦冬挖起抖去泥土,切下块根和须根,分别放人箩筐内,置流水中用脚踩搓淘净泥沙,将洗净的麦冬,摊放在晒场上曝晒,水气干后再用手轻揉搓,搓后再晒,反复多次,直至搓掉须根。再晒至全干,用筛子筛去杂质即可。若遇到阴雨天气,可用40—50℃的文火烘15—20小时,取出放几天,待内部水分向外渗,再烘至今干,筛去杂质,即成商品麦冬。
四川省绵阳市是麦冬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年均产量占全国麦冬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80%,麦冬选货主要都是人为参与,可以分为特等货(粒),一等手选货(-粒)和一等统货,药厂货等。按产地可以分为湖北货,湖南货,福建货,山东货等,按硫磺熏制可以分为原装无硫货和含硫货。
杭麦冬鉴别要点为呈纺锤形,两端钝尖,中部肥满,直径为4-6mm。外表面淡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半透明,折断面角质状黄白色,中柱已经木质化,湿润后可以抽出。气微香,味甜,嚼之有粘性。
川麦冬鉴别要点为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厘米,直径3-6毫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皱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中柱已经木质化,湿润后可以抽出,气微香,味甘、微苦。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川麦冬与浙麦冬相比较短粗,香气较小,甜度小,细嚼无粘性,品质较杭麦冬为次,但产量最大,为大宗货。主要原因是川麦冬栽培次年4月上旬即采挖,而杭麦冬则生长时间较长第二年7月才可采挖。
另有湖北山麦冬:块根呈纺锤形长可到4cm,中部直径到9mm,表面类黄色,半透明。断面黄色,角质样。气微香,味甘。本品栽培年限短,单产高于杭麦冬和川麦冬,成本低为中药材新兴品种。中柱未木质化,湿润后不可以抽出,
伪品有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根茎及块根。鉴别要点为呈纺锤形,长13cm,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有不规则的皱缩,质较硬,折断面淡黄白色。味微甘。其功效清热利尿,与麦冬养阴不符,不可做麦冬用;另《本草纲目》云其为碎骨子,可下胎,故孕妇慎用。
五味子
诗人王维一次偶染小疾,便自去买药,来到一家药店门口时,见到柜台内坐着一位端庄秀丽的少女,心中不禁暗暗欣喜。于是故意走上前问道:“姑娘,今日上街忘带药方,望姑娘方便一二,不知可否?”姑娘见来人举止文雅,连忙站起身来,彬彬有礼地答道:“方便顾客治病救人,乃医家本分,客官但说无妨。”
王维接着说道:“一买宴罢客何为。”
姑娘莞尔一笑,从容答道:“酒阑宴罢客当归。”
二买黑夜不迷途,夜不迷途因熟地。
三买艳阳牡丹妹,牡丹花妹芍药红。
四买出征在万里,万里戍疆有远志。
卖药女对答如流,王维非常佩服,然有心于高其一智,遂继续问道:”五买百年美貂裘。”“百年貂裘好陈皮。”“六买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七买难见熟人面。”“难见熟人是生地。”“八买酸甜苦辣咸。”“世人都称五味子。”“九买蝴蝶穿花飞。”“香附彩蝶双双归。”“十买青藤缠古树。”“青藤缠树是寄生。”
王维连声称妙,暗自思忖这姑娘才学惊人可谓内外双绝,从此发奋苦读终中榜及第,但他心中始终忘不了那女子,便特意到药铺去向姑娘求婚,二人喜结良缘传为千古佳话。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晴圆,自古是才子佳人。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一味中药—五味子。
五味子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五味子虽小然五味俱全,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可慰五脏,五味子以其五味而能补五脏气养五脏。宋朝名医苏颂这样形容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所以五味子由此得名。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苦多,然俱带咸味,大约五味咸具之中,酸为胜,苦次之。故有五味子之名。
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莲花状。七月成实,丛生茎端,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入药生曝不去子。今有数种,大抵相近。雷言:小颗皮皱泡者,有白扑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皆全者,茎赤、花黄、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秋天的五味子,那一条条青藤缠满了架杆,藤上挂满了五味子果,这些大大小小的果子像是一串一串的玛瑙挂在枝上,晶莹剔透,粒粒如宝石夺目。一抹夕阳,斜斜阳光,绿叶留斑驳,嘴馋的必忍不住摘一串,新鲜的五味子不仅仅是颜色诱人,口感更美。入口酸、甜,有经霜后秋天的清爽和凉意。切记吃鲜五味子不能吐核,吐核的都是外行。核有一点辛和一点苦但是越嚼越香,核是植物的精华所在,吐核便是只吃三味,差了两味。星云大师说人生有五味:童年是美味,青年是甘味,中年是苦味,老年是涩味,修行是禅味。解读人生五味子,甜酸苦辣中有咸。想来星云大师喜爱五味子,以至于如此通达。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晒干。生用或经醋、蜜拌蒸晒干用。北五味子在7月下旬果实会进入着色期,果实中糖色素含量随果实成熟度增加而增加,但是后期则呈递减趋势,果皮薄不耐积压,果粒易脱落,所以8月末至9月中旬为果实最佳采收期,此时的果实中各种成份不但高而且稳定,这样就会保持住药材的道地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亦然。药分南北,多有南药北用北药南用之说,五味子有南五味和北五味之分,如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分。南五味色鲜红、个头小、果粒小、肉轻薄,偏于敛肺止咳,治风寒咳嗽有奇效。北五味紫黑色、个头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补心肾最益,治虚损劳伤最妙。即是: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虚损劳伤劳嗽北五味最妙;风寒在肺宜用南者。但是南方人常说南五味道地,北方人则说北五味地道。我们这里盖以北五味子为标准,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言: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
北五味子又叫面藤、山花椒,属木兰科植物,缠绕性红褐色藤本,茎长可达10米,卵圆形单叶互生,叶柄常带红色,聚合浆果圆珠形,红色,成串着生于伸长的花柄轴上。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生于阳坡杂木林中,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上。五味子一般第3年开始开花,但花数不多且很少结果,生长4~5年后,可以采收果实,后产量逐年增长。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南五味子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当地药农习称“冷饭团、紫金锤”,根叫“红木香”,树杆的皮剥下来称“紫荆皮”(紫荆皮一种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另一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的根皮。临床应用应注意甄别。)南五味子的果、根、皮都是中药材。
葛洪《抱朴子》有载:“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淮南公羡门子服之十六年,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这些记载使得五味子有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古籍中又载有五味子治黄昏嗽。黄昏嗽是指人在日暮黄昏时咳嗽。《丹溪心法》解释为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寒凉之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药王孙思邈有言: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从中可见古人对于五味子之喜爱。
饮食佳法如下:
五味子茶:取五味子9克,冰糖适量,开水焖15分钟后作茶饮,味道酸甜口感上佳。可明显降压,并有防治冠心病之功效。
五味子膏:取半斤以上五味子,洗净,煎两次后汤汁合并,再煎取浓汁至稀流膏样,再加入适量的蜂蜜,加热至黏稠液状即可。食用时一日两次,每次2汤匙,以温开水送服。此法服用可养肝益肾,生津涩精。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述了慈禧服用五味子膏案,“光绪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少加蜂蜜收膏。”其为西太后此方制于六月,为补益和安神而专用。《本草衍义》载:“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医学入门》用治梦遗虚脱,熬膏方法相同,服用方法为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本于先天之水,化生后天之木,则五脏相生,精气充足,故治劳伤羸瘦,补不足。核形象肾,入口生津,故主强阴。女子不足于血,男子不足于精,故益男子精。每次食用1~2小勺具有滋阴涩精之功,用于肾阴不足型早泄有特效。
五味子酒:取五味子1斤,白酒10斤。将五味子洗净后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摇1次,浸泡15天后即可取用。日饮适量,有镇静、强壮、安神之功效,可治神经衰弱、头晕、心悸、健忘、失眠、烦躁等症状。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五味子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历史上很多名医都认识到了五味子可以养五脏之气,唐名医孙真人认为“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五味子咸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医学家李士财对五味子的养五脏之功效的阐述更为细致,他还把五味子誉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
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五味子所治之证《伤寒》仅言咳逆,《金匮要略》则兼言上气,如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小青龙加石膏汤之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也。夫伤寒有伤寒之关键,无论其为太阳、少阳、少阴,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干姜;杂证自有杂证之体裁,即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一语,已通概全书大旨,试观《金匮要略》中有脉沉而用五味子者否?盖五味子原只能收阳中之阴气,余则皆非所宜。
《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而五味子最为显著的功效就是止咳。张锡纯曾说“五味子敛收之力甚大,若咳逆上气挟有外感者,须与辛散之药合用,方能服后不致留邪。”咳嗽中有一种叫做“黄昏嗽”,是肺虚气逆,兼挟虚火之症,名医张山雷、朱丹溪、黄宫绣等皆用五味子来治疗此病。盖因五味子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伤寒论》凡遇咳者必加五味子、干姜,义甚深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故咳虽肺病,而其源实主于脾,惟脾家所散上归之精不清,则肺家通调水道之令不肃,后人治咳但知润肺消痰,不知润肺则肺愈不清,消痰则转能伤脾,而痰之瘤于肺者究莫消也。干姜温脾肺,是治咳之来路,来路清则咳之源绝矣;五味使肺气下归于肾,是治咳之去路,去路清则气肃降矣。合两药而言,则为一开一阖,当开而阖是为关门逐盗;当阖而开则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龙汤及小柴胡汤、真武汤、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里无别也。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本品虽五味俱全然以酸为主,善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等同用。另其甘温而涩,可入肾经,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亦可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可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如五味子散;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
五味子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饮。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天花粉、黄芪等同用,如玉液汤。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生地、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
盖之:佐半夏治痰;佐阿胶定喘;佐干姜治冬月寒嗽;佐参耆治夏季困乏;佐蔓荆子洗烂弦风眼;佐麦冬五倍治黄昏咳嗽。合吴茱萸治肾泄。入醋糊为丸治胁背穿痛。
现代研究发现五味子含有五味子素、枸橼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并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所以,五味子及五味子膏可用于养心安神,健脑益智,保肝护肝。
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五味子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及幅度增加,并有增加胃酸及降压作用。不宜过量使用,口服生药20g以上可有打嗝、反酸、胃烧灼感、肠呜、困倦等,偶有过敏反应。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痨嗽宜用北者,风寒宜用南者。滋补药用熟。治虚火用生。敛肺少用。滋阴多用。止泻槌碎。益肾勿研。润肺滋水蜜可拌蒸。
本人笔记中由四则验方如下:
小儿遗尿:五味子、五倍子、菟丝子等分研末,用水调成糊状,敷脐,次日清晨除去。
神经衰弱:五味子90克,炒熟研末,用白酒毫升浸泡72小时。每次服10毫升,每日两次。
体虚多汗:五味子、麦冬各9克,牡蛎12克。水煎服日一剂。
慢性支气管炎:五味子3克,苦杏仁3克,甘草3克,麻黄3克。水煎服日一剂。
五味子分北五味和南五味,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近年畅销,药材价格逐渐升高,以前不法商贩将南五味掺入销售,现今北南五味价格相差不多,他们又把山葡萄籽种掺进去,鉴别要点如下。
北五味:又称辽五味,为不规则圆球形,直径5-8毫米,表面紫红色,陈货颜色发暗呈褐色,有时可见白霜,果肉皱缩柔润而有明显光泽,尝之有较浓酸味,内有黄色肾形种子2粒,极个别含种子1粒,种皮颜色光亮,捏碎有香味,味辛苦。
南五味:又称西五味,山五味,为不规则圆球形,直径3-5毫米小于北五味,干品多呈棕红色(陈货为暗棕色),干瘪皱缩,较辽五味果肉薄,常紧贴在种子上,内含肾形种子1-2粒(成熟的北五味子一般都是2个种子),种背部有疣状突起,味微酸,辛苦。
山葡萄外形与南五味极为相似,果实轻泡外皮易捏碎,几无皱缩,内含圆形种子若干粒,种子切开后种芯呈黑褐色,而正品五味种子肾形,切开后种芯肉呈白色,这是辨别五味子同山葡萄的最明显区别,另外,五味子果肉与种子不易剥离,用手轻捻显韧性。而山葡萄果皮较薄而干燥,用手轻捻则皮碎子出。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以色红,粒大,肉厚,油性大者佳紫黑者最良。青岛地区一般习用北五味子,南五味子色红而枯多不用。
另有四川习用翼梗五味子,云南习用红花五味子等自产自销方式,不再赘述。
后记
目前五味子最大的问题是提前疯狂掠青采摘,掠青即是指林区农民、无业人员等采摘大军进行未成熟采摘,五味子的采摘期最甚者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就这样珍贵的野生资源被无情浪费了,提前采摘的五味子重量只有成熟的一半左右,没有成熟的五味子药效未知。
五味子是我国珍贵的野生药材资源,国家三级保护物种,其药用价值极高。五味子地道药材原产地成熟期大多在8月上中旬,也就是农历二伏之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采收,随熟随采,野生的五味子果红,外观饱满且质地坚硬时为最佳采摘期,每年9月是我国法定采摘五味子的日期,然而如今药农在未成熟时即拉网式采摘,当地人采摘早在7月中旬就开始了。那时五味子果实还刚刚由白泛青,远未成熟,可满山遍野已尽是采摘青果的药农了,采摘者采摘五味子的方式十分野蛮粗暴,遇到不便下手的就用耙子将五味子连秧带果一同拽下,高处钩耙不及的地方就用镰刀割断五味子藤取其果实,最甚者索性将支撑五味子藤的树干砍断。山林中随树干倒地的五味子藤枝匍匐在地乱作一团,泛绿的五味子果实被一拨接一拨的采摘者肆意践踏。杀鸡取卵式的采摘以及保护不力,使得五味子野生药材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不止是五味子,其他野生珍贵药材如龙胆等已到灭绝边缘,何其痛哉!!!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附子
导读:有着“扶阳第一要药”美称的附子,或救人于生死一线,或毁人于顷刻之间,任性地左右着人之生死。但它又是上天赐予人间不可多得的扶阳升阳之物,只因附子有大毒,不少人对它敬而远之。然钟情于它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它的毒性而远离它、忽略它的存在,比如文中的这位老中医,不仅不排斥它,更是对它大有研究,不妨一起来看看!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是一味著名的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非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具有强心和镇痛作用。
中医认为附子有回阳救逆,温肾阳,祛寒止痛等功能。主治阳虚厥逆,大汗亡阳,阴盛格阳,虚寒吐利,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阴水浮肿等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附子性味辛温大热,有温补阳气的作用,然其性刚烈,有一定的毒性,很少单独应用,需和其他中药一起配伍应用。只要辨证准确,配伍适当,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附子为历代医家所习用。如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方剂达36首之多。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补略》中指出:“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他又在《景岳全书·热略》中指出:“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以补培之无往而不利矣。”又说:“附子之性,热而刚急,走而不守……正欲用其热性以回元阳,以补脾肾以行参芪熟地等功。”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虞抟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正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冷湿。”
吴绶说:“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者,甚则唇青囊缩者,尤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邹老在临床上常运用附子,而未曾发生过中毒现象,然用附子多配以干姜(生姜)、(炙)甘草,既可助附子温阳,又可解附子之毒,确保无虞。
一、临床应用
1.阳气衰竭的休克、心力衰竭而致阴水等证
附子配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茯苓等,具有温阳救逆,强心固脱的作用,多应用于阳气衰竭的休克、心力衰竭而致阴水等症。
2.虚寒性支气管哮喘
附子配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等,具有散寒定喘的功效,多应用于虚寒性支气管哮喘。
3.虚寒性阴疽
附子配肉桂、熟地、鹿角胶等,具有温补肾阳以散寒凝的功效,多应于“阴疽”(骨结核)属虚寒之证。
4.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附子配白花蛇、蜈蚣、苍术、独活、当归等,具有祛风湿、散寒而镇痛的功效,多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5.虚寒型慢性胆囊炎
附子配大黄、细辛、绵茵陈、郁金等,具有散寒止痛、温通利胆的功效,多应用于慢性胆囊炎(胆绞痛)属虚寒型者。
6.阳气亏虚引起的眩晕及心动过缓等症
附子配*参、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具有温补阳气的功效,多应用于阳气亏虚引起的眩晕及心动过缓等症。
7.虚寒性泄泻及胸痹之症
附子配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等,具有温补脾阳而止泻和温补心阳而治胸痹的功效,多运用于虚寒性泄泻及胸痹(心绞痛)之症。
二、体会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
附子为温阳之猛将,临床上只要具备阳虚之见证:面色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不渴或喜热饮或心腹冷痛、下肢浮肿、久患喘急、眩晕、心悸、关节疼痛,并舌质淡白而润,脉象沉细而迟等一派虚寒之象,均可应用附子,兼有热象者可配合清热药。
邹老应用附子的剂量大多为10~15g,然多配以干姜或甘草以解其毒,不必先煎。应用大剂量(30~60g)附子时,必须先煎2~3小时,因附子含有乌头碱,长时间的加温可破坏部分乌头碱,从而降低附子的毒性。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课程体系:基础精讲、专业提升、考前冲刺、预测压题、模拟卷、
历年真题,用手机电脑学习、第一年不过第二年免费。
图书类: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全部五折销售。
职业类: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康复理疗师
学历类:成人高考、网络教育,全日制中专,百分百通过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