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生地做成了熟地
TUhjnbcbe - 2024/6/14 18:42:00

眼下,人们可从外滩一带的银行老建筑以及遍布申城的里弄公寓旧址里,寻觅到80多年前沪上银行涉足房地产业务的遗存地标,见证昔日远东金融中心城市的辉煌印迹。那个年代,上海将近一半的房产皆与银行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申城银行业与房地产结缘,既是金融地理优势的凸现,亦是充足资本力量的驱使。

上世纪20年代末,上海房地产买卖和新建房屋都达到高峰,公共租界平均每年新建房屋达多幢,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也多在此时相继落成。房地产市场沸反盈天,银行界大佬自然不甘寂寞,跃跃欲试,渐渐成为“领衔角色”大施拳脚,以期赚个盆满钵满。由于银行章程规定不能直接经营房地产,故而不少银行着手建立信托部,划拨资金,独立会计,以此为渠道染指房地产投资。

在金融杠杆的撬动下,一时间黄浦江畔到处大兴土木,房屋建筑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要论旧时上海银行房地产业务的开路先锋,诞生于年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名下无虚。这家由宁波人创立、总行设于上海的私营银行,起初规模并不大,但因其嗅觉敏锐,经营得法,非但银行业务突飞猛进,而且其涉足房地产业务时间之早、触角之广,在本土银行中实属凤毛麟角。四明银行鼎盛之时,拥有房产多达余幢,气势如虹,蔚为壮观,这与其创始人虞洽卿精明果敢的做派不无关系。

人称“赤脚财神”的虞洽卿对于银行房地产的偏好,很大程度源自他早期筹办过两家房地产公司,颇谙房地产运营炒作之道。在他的操持下,四明银行一开张就显露出戛戛独造的服务个性和经营气质,除了各项银行传统业务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领域亦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中大获其利。虞洽卿趁地价尚未大涨之时,在距外滩稍远的“非黄金地段”以低廉价格大量购进地皮,先后斥资建造了众多中西合璧、品质兼备的石库门房屋及新式里弄等建筑。房子一旦落成,立马出售或出租,快速赚取利润,回笼资金,转而投资新的房产项目。如今,处于申城闹市中心的四明邨、四明别墅、四明里等处,当初虞洽卿“画圈”投资建造时,这些物业的周边还是草木葱茏、蛙声一片的农田,偏僻冷落,却因其独具只眼,捷足先登,短短数年间把“生地”做成了“熟地”。

位居延安中路的四明邨,可谓虞洽卿的得意之笔。四明银行投资的四明邨,分别于年、年和年三次兴建,共有新式里弄建筑幢,其居住设计理念和设施配置,均具前瞻意识,即使以当下的标准衡量之,仍不失为精致典雅的人性化宜居小区。

当然,其他银行亦不甘让四明银行独美,纷纷涌进房地产领域淘金。如王志莘担任总经理的上海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投资兴建了新华别墅,秦润卿执掌的中国垦业银行,在虹口、静安等处营造的十几排新式弄堂房子,非但出售、出租得益甚厚,而且这些房子所在的地皮,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的10多年间,价格就涨了五六倍。交通银行虽然涉足房地产业务较晚,其投资建造永嘉新村已是上世纪40年代,但永嘉新村在不降低品质的前提下控制造价,突出经济性和实用性,在房屋质量、居住环境和总体布局方面多有可圈可点之处,面市后深得普通公司职员和小白领阶层的青睐。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不少银行还从关爱员工的角度出发,釜底添薪,购房置业,既能扩充银行不动产,又让员工敬业乐业,体现出银行家的高明之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陈光甫对于直接投资房地产一直持谨慎态度,可是在职工安居问题上却慷慨大方,他在淮海中路南侧的来德坊买下了一排十幢房子作为职工宿舍,房子楼上设有客室、书房,楼下备有厨房、保姆间、卫生间,另有汽车间,可谓一应俱全,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手笔更大,出资在万航渡路建造“中行别业”,占地3公顷,拥有楼房幢。“中行别业”的设计理念充满人文情愫,不仅每个住宅单元内设施齐全,而且小区内规划建有理发室、图书馆、诊疗所、小卖部、老虎灶、运动场所乃至员工子弟小学等。如此大规模、全功能、高品质的住宅小区,在当时全国银行界都找不出第二家。(黄沂海)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地做成了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