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方志安国安国历史上的药材加工加工
TUhjnbcbe - 2024/8/18 17:16:00
<

原创《安国县志》方志安国

加工技艺

自明初兴起的安国药材加工业,经过数百年生产实践,从选料、配方到工艺流程等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许多独到之处。经过加工的药材形、色、味、性明显变化,药效显著,精湛的加工技术赢得“药不经祁州没药味”的美誉。

安国的中药材加工,主要包括药材的产后加工、切制、炮制、成药制造。

产后加工

安国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农不仅精于栽培管理且精通产后加工。药材采刨后,需进行加工的品种有六七十种。有的要去芦头、须根、茎叶,如苍术、木香、白术、赤芍等;有的要去皮以减毒性,如南星、沙参、桔梗、白芍、天花粉等。有些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如白芍,采刨后首先切除芽头,去净泥土,按粗细等级分别用沸水煮烫。一次煮烫不宜过多,以水淹没芍根为度。煮烫火候以芍根无白心为适度,火大分量减轻,火小则乍心切不成片。煮烫后要用磁片或竹片刮去外皮晾晒。在晾晒中,晒半天用麻袋或席子盖半天,俗称“发汗”。不经“发汗”的白芍内湿外干、抽沟、粗糙、色泽不鲜艳,影响质量。地黄采刨后,一般都加工成干生地或熟地,先将鲜地黄置火炕上,用文火烘焙,温度60℃左右(火大易起泡),以里面变黑,外皮变硬为度,即为干生地;干生地加黄酒(以酒淹没为度)隔水炖至酒被生地吸收,捞出晒干即为熟地。一些中药材产后必须加工才能上市,药材加工后价值可成倍或数倍增长,山药刨下鲜卖每千克仅1元左右,制成毛山药增值一倍以上。选出粗大、条直的,经过闷、润、淋、晾、搓等工艺加工成光条山药,每千克增值15倍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光条山药加工技艺已被广大药农掌握,每年西桄、北徐辛庄、瓦子里、杨翟、南流罗、明官店等村的药农,利用冬闲春初投入光条山药加工制作,年收入加工费余万元。安国种药品种多,谚语“春刮桔梗夏打靛,秋摘菊花剥沙参,闲不住的冬三月”,即指药农一年无闲。

END

征集“安国药膳”资料

药膳是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发源于我国传统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以药食同源、医食同功为原理,融药食两用的中药、常用食物为一体的综合性食疗学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称为中华药膳。

安国药膳是中华药膳大家族中显要的一员,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文字记载,安国药膳有着悠久的历史。

为保存安国药膳历史资料,宣传安国药膳,安国市地方志办公室计划编纂《安国药膳志》。现征集有安国特色的药膳配方、制作方法,制作药膳的特殊工具,食用药膳的特殊餐具,与安国药膳有关的新老照片,安国药膳书籍、文章,安国药膳传说、安国药膳故事,安国药膳文化艺术作品,安国药膳传承人、制作人事迹,安国药膳研究、制作者传记、简介等。民间药膳、餐馆药膳、预包装药膳(药膳预制菜)均可。

(联系—,)

原标题:《安国历史上的药材加工——加工技艺(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志安国安国历史上的药材加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