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塘下侯屋一角俯瞰(摄影:玉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给人们描绘了一幅静美怡人的图景,“绿如蓝”的水让人陶醉。在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周溪村,现今梅州农业学校、梅州理工学校一侧,有个叫做“蓝塘”的自然村,这里映着蓝天的清陂碧水,不愧“蓝塘”美名。蓝塘村聚居着数十户侯氏乡亲,上屋和下屋共三个祖屋,流传着这片人杰地灵的乐土的故事。
蓝塘旧属东厢,是著名的人文秀区攀桂坊的辐射范围,依傍着孕育此地文化的母亲河——周溪。周溪,这条发源于梅县区石扇镇加庄村莲塘角(曾属平远县长田)的溪流,绕过层峦叠嶂,穿过银营、侯氏安国公墓园所在的洋门,曲曲折折一路流淌过来,在城东谢田村与黄竹洋水汇合,再蜿蜒南流,经金盘围、石子岭、蓝塘、攀桂坊等地,最后穿过状元桥汇入梅江。“形如腰带,旋绕周迴,故曰周溪。”(《嘉应州志》)如果说周溪就如一条玉带,那蓝塘就是这条玉带上的一粒明珠,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侯姓人,为这粒明珠增添了缕缕夺目的光彩。
△蓝塘村卫星图
为了深入挖掘、整理蓝塘侯屋的历史人文底蕴,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应寓居深圳的蓝塘侯新宗亲的盛情邀请,编辑部成员两次造访蓝塘,在老人会会议室与村里的老前辈们座谈交流。在老书记侯宗泉宗长的安排和组织下,下屋侯敏、寿年、济德、桂奎、亮天、淡荣、志海、侯新,上屋正卿、宽怀、跃元、小玲等宗亲参加了座谈。宗泉宗长先给大家介绍了蓝塘侯屋的概况,他指出蓝塘的历史与现今的三个主要状况:一是侯屋族人聚居时间久、范围集中,来往密切,下屋一座祖屋是南波公长房文爵公传下,上屋两个祖屋是次房文勋公传下;二是三座祖屋都各有人才产生,下屋廷缨公堂后人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数学家侯一钊和原国家曲棍球队教练侯正庆,上屋廷达公堂后人有民国中将侯志明,廷兰公堂后人有国羽元老、世界冠军侯加昌;三是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蓝塘村周边包括部分侯姓住地已被征收拆迁,乡亲们也在着手整理材料提交相关部门,力求把蓝塘村的祖屋保留下来,延续蓝塘侯氏深厚的历史人文。宗泉叔和各位长辈们也表达了希望文化公司文史研究部协助挖掘和整理蓝塘的历史人文资料,从而帮助蓝塘侯屋的几座祖屋和村落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和保护。两次座谈中,老前辈们纷纷对所熟知的蓝塘村历史人文信息作了介绍和讲解,深深体现了蓝塘这片人杰地灵的古村底蕴,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此基础上,文史研究部认真查阅资料,严谨梳爬整理,蓝塘的深厚积淀更加动人起来。
△蓝塘村宗泉宗长、侯敏老校长、桂奎叔、寿年叔等长辈在座谈中
△风光秀美的蓝塘下侯屋(摄影:锦伟)
第一节廷缨公堂与“文魁”历史渊源蓝塘本是一片大片的水塘,其中的“大蓝塘”已在建设中消失,而“小蓝塘”所在的蓝塘下侯屋,碧绿的水面映着一排清新淡雅的客家杠式民居,在青山掩映下格外秀丽多姿,这里也常常成为客家影视题材的取景地。此处一座两堂半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前拥小蓝塘绿水,背靠不远处攒峰秀起的苏姑寨峦嶂,显得钟灵毓秀,它就是蓝塘下侯屋的祖祠——廷缨公堂。
△廷缨公堂全景(转自廷缨公续谱)
廷缨公(-),字奕祚(后人又称其为奕祚公),是梅州文教先驱、侯氏始祖乡贤安国公的第十三世孙,属南波公长房文爵公传下后裔。廷缨公堂大门门楣上有一块题着“文魁”二字的匾额,为戊子年(年)重立。“文魁”指科举时代的举人,然而遍查廷缨公一脉的谱系,都没有发现这一支族人有考中举人者,为解答这一悬案,我们曾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史志材料,发现这个“文魁”最有可能是指向文爵公之弟、明朝宣德己酉科乡进士(举人)、福建清流县训导文勋公。梅州的古地方志、清康熙《程乡县志》记载,明朝正统十二年(年),程乡县知县文琳为举人侯文勋立了一座“文魁”坊,在县东一里之地,推算起来位置就在现今江北侨新路段,以往这里是由城内入东郊蓝塘的要道,廷缨公堂的“文魁”匾额最大可能是源自于此。那么原属文勋公功名象征的“文魁”标志,为何现在又出现在文爵公房后裔廷缨公堂呢?这就要从文爵公以来的历史说起了。
△廷缨公堂大门上悬挂着“文魁”匾额
文爵公是南波公九个儿子中的长子,据族谱记载,文爵公“能体亲心,均产睦友无间”,由邑举乡饮冠带,因曾竭力撑持家业,作为宗子,他受南波公遗嘱继承了族中大量田产。然而之后,文爵公的长子瑛公身为宗孙,却将先祖所拨尝田四十石废卖大半,幸得其弟瑢公挺身而出,率族人呈诉官府,才得以追补部分,并立单分拨各房均管祭扫。瑛公这一支经历了这一事件之后,家道中落,其后人先居住镇平(今梅州蕉岭县),后来多数前往台湾而在原乡失传。而瑢公后裔继续操持家业,据族谱记载,明嘉靖十一年,瑢公之子、御公(九世)曾主持重修了洋门四世祖直学公墓并立石;御公之子邦威公、孙道兴公(字伯隆,号前溪)都是乡里有名望的绅士;道兴公之子靖恭公(字大化,号劲柏)生六子,廷缨公是其第五子。廷缨公之前列祖的居住地,据族谱线索推测,原住地是今梅县区丙村镇的金盘岗、井塘一带,自瑢公以下有几代人都葬在丙村,现在一些老辈还记得年少时随大人到丙村“打祭墓”(扫墓)的旧事。据查,丙村金盘《林氏族谱》原序记载了一条涉及这支侯氏族人的曲折历史:
(林氏)始迁祖福兴公由海丰县移居程乡溪三图(即今丙村一带),入赘下市(疑当作丙市)大啄坑侯家,因世大乱,侯门尽被杀绝,只剩下一婆子并二小娃子,林氏祖假为送饭入畲,将娃用饭甑挑走,方得延生。及后身长,侯婆自思恩深难报,将井塘地基住场一面,与黄竹洋田租数石拨与林祖,乃在东门宰牲,祷告天地,歃血盟誓,言后子孙永远相和,不许相压,如有此等,主绝祀覆宗。但延至世久,被伊骗回田地,亦有显报,云云。
由此可见,侯氏先祖在丙村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次重大变故,这个变故很可能就促成了新的迁移。族谱记载,除了文爵公之子瑛公废卖尝田,文勋公之子玘公兄弟,也将祖上留下的书田废卖殆尽,造成族产的严重损失。直到明末清初,文勋公房十四世翰公(号羽玉,陪贡)才“将额谷晋银交还南波公尝内,置回东厢蓝塘等处所有尝产”,而此时,廷缨公“勤俭致富,遂开基蓝塘”,与文勋公房十四世廷兰公、廷达公开基蓝塘上侯屋大概同时,他们的开基背景应该就是羽玉公置回蓝塘尝产之举。廷缨公五个兄弟都不明原因失传,他开基蓝塘下屋与丙村金盘林氏族谱记载的侯家变故以及羽玉公置回蓝塘尝产的情况是暗合的。因此,蓝塘可能本为文勋公房产业,在羽玉公置回该处尝产之时,在丙村经历了变故而人单力薄的文爵公后裔廷缨公,凭借勤俭致富,向文勋公房族人置买了蓝塘的一片地方建屋开基,这与现在蓝塘的老辈所说下屋小蓝塘边那排杠式民居,地方原属上屋文勋公房后裔所有的情况相符。所以,作为文勋公科举功名标志的“文魁”匾额,也顺而由文爵公房廷缨公后裔置立悬挂,作为家族的荣耀而流芳百世。
廷缨公开基蓝塘下屋后,重振家声,他的四个儿子都成为乡里敬重的缙绅:长子登一公(-),“素行正直,凡宗族乡里偶有雀角(纷争),诉公而平之”,于是程乡县知县刘世济以“乡曲持平”的匾额表彰他的高风盛德;次子贞一公,是监生,“生平胸有智略,为十三太保(当指地方豪强)之一,才识兼长者也。故绅衿耆士钦其评论,即文武衙门皆引重焉”;第四子存一公是一位庠生(秀才)。到第三代,还有登一公长子上臣公是庠生(秀才),次子上卿公诰封武德大夫。此后,廷缨公后裔一方面秉承家风,耕读传家,一方面开拓进取,建功立业,在侯氏安国公家族“忠孝传家、诗书立训”的家风延续中,谱写了一代代的辉煌。(后文请留意将推出的第二节:英杰辈出的蓝塘下侯屋)
(协助:侯新、锦伟等,文史研究部编写)
△蓝塘下侯屋廷缨公堂俯瞰(摄影:玉斌)
△廷缨公堂祖堂
△廷缨公堂中堂悬挂的世系图
△廷缨公堂中堂木挑
△廷缨公堂神龛木雕及基脚
△年廷缨公堂庆典盛况(供图:锦伟)
△为廷缨公堂家族文化延续发展无私奉献的部分长辈和族人们(供图:锦伟)
△年出版的廷缨公续谱
△廷缨公堂祖屋背的廷缨公暨祖婆林氏合葬墓(转自廷缨公续谱)
侯氏十三世祖廷缨公源流表世次名讳备注始祖安国公宋末由福建宁化来梅州开基,崇祀乡贤。二世德昇公百四,任提调。三世世华公元至元间乡进士,任教谕。四世直学公元末处士,谥古梅居士。五世惟吉公明洪武初任南京牧使。南京开派祖。六世南波公讳名珪。开基湾下。七世文爵公邑举乡饮冠带。八世瑢公葬福安寨(丙村)银场打禾坪洞口。九世御公葬福安寨栗子园。十世邦威公葬福安寨金龟出洞形。十一世道兴公葬银场打禾坪。十二世靖恭公葬张公渡。十三世廷缨公开基蓝塘下屋。廷缨公后裔科举名录
姓名
世次
科举功名
侯辟封(存一)
十四
庠生
侯上臣
十五
庠生
侯瑞章(纪孟)
十六
庠生
侯殿扬(庚生)
二十
庠生
侯维烈(长生)
二十
庠生
侯维英(寿生)
二十
庠生
侯维梁(增荣)
二十
庠生
侯森然(德郎)
廿一
庠生
侯国骏(日新)
廿一
庠生
侯湘(城龄)
廿二
庠生
侯氏辉煌传承侯氏文化弘扬安国公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