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早在万年前,寄料的张湾村一带就有先人居住,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仅次于云南元谋人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汝州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历史名人,小编从汝州尚自昌老师处搜集到他费尽心思整理的22位汝州“大腕”资料,作为汝州人的你全部了解他们吗?如果没有,就和小编一起来认识汝州“大腕”们吧。
一、道家始祖广成子
广成子,皇帝时期汝州人,住临汝镇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传说广成子活了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
《神仙传》是这样介绍广成子的:广成子是古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河南临汝西南崆峒山的一个石洞里。黄帝听说后曾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广成子对黄帝说,“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可谈呢?”黄帝回去后三个月不理朝政,什么事都不干,然后又去见广成子,很恭敬地跪着走到广成子面前,再三叩拜求教修身的方法。广成子回答说:“修道所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凝神静修,你的肉体必然就会十分洁净,你的心神也会非常清爽。不使你的身体劳顿,不使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长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外界的干扰,知道过多的俗事会败坏你的真性。
天下崆峒有三,汝州为中崆峒。广成子住汝州崆峒是国内大部分学者共认的。四五千年前,汝河流域雨量充足,汝河的不面10几里宽。汝州西部崆峒山周围一片汪洋,崆峒山实际是个小岛,岛上有个天然石洞,广成子就住在石洞里。崆峒山西南约两公里是伏牛山的脉的牛头山,这一带历史上经常发生海市蜃楼的仙景,上世纪五六年代还有人看到。这样的地方当然是“神仙”求之不得的地方。汝州有关皇帝问道广成子的地名传说也很多。崆峒山一带汉代为皇家猎场“广成苑”和重要军事重镇“广成关”均为纪念广成子而命名的。
皇帝拜访的广成后,广成子授皇帝《道戒经》七十卷,《自然之经》一卷、《阴阳经》一卷。皇帝是华夏人文始祖,我们有理由说始祖的老师是我们汝州人。
二、军政全才韩安国
韩安国,西汉大臣,字长孺,成安(今小屯一带)人。
曾在山东邹平县田生家里学习《韩子》及杂家学说,后来在梁国(国都在商丘)梁孝王朝内当中大夫。安国文精武备,能言善辩,七国之乱时,韩安国为将,击退吴兵于梁国东界,后又当使臣往长安以动人的言辞疏通了梁孝王刘武与汉景帝的关系。他也因此而扬名。
建元(公元前—前年)初,太尉田蚡推荐韩安国于汉武帝,武帝叫他当北地都尉,后御史大夫(副丞相),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与处理。
韩安国任御史大夫时,北方的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武帝让群臣商议。大行(外事官员)王恢说:“汉与匈奴多次和亲,大都不过数年便违背盟约,不如兴兵讨伐。”安国说:“匈奴兵强马壮,行动象鸟飞一样方便,很难制服。得到他的土地,我们也不稀罕,战胜他们,也显不出我们多么强大。况且,跑到千里之外去作战,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山东薄绸);冲风(暴风)之极(最后),力不能起鸿毛。不是它的力量不大,是到了最后力量用尽的缘故。打仗不如和亲。”安国生动的比喻和有理的讲解,博得群臣的赞同,最后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安国当了4年多御史大夫,曾推荐名士壶遂、臧固、郅他等入朝作官,受到武帝的器重。一日安国和武帝一同外出,不慎从车上摔下来,严重伤足。当时武帝想用他为丞相,因他伤足无法工作,遂改任薛泽为相。安国伤愈后,被任命为中尉。
元光六年(公元前年),匈奴大举入侵,被车骑将军卫青击出雁门(在山西山阳县南)。当时安国为材官将军,屯兵渔阳(北京密云县南),因兵败被匈奴虏走千余人及大量牲畜,武帝派使责备,并迁他到右北平。安国看到武帝对他疏远,且又兵败内疚,心中抑郁,不数月,吐血而亡。
三、西汉名相申屠嘉
申屠嘉(?-前),西汉时汝州人。他以一个能拉强弓硬弩的武士的身份,跟随汉高帝攻打项羽,因军功升任一个叫做队率的小官。跟随高帝攻打黥布叛军时,升任都尉。在孝惠帝时,升任淮阳郡守。孝文帝元年(前),选拔那些曾经跟随高帝南征北战,现年俸在二千石的官员,一律封为关内侯的爵位,得封此爵的共二十四人,而申屠嘉得到五百户的食邑。张苍任丞相之后,申屠嘉升任为御史大夫。张苍免去丞相之后,孝文皇帝就任命申屠嘉为丞相,就以原来的食邑封他为故安侯。
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在家里不接受私事拜访。当时太中大夫邓通特别受皇帝的宠爱,皇帝赏赐给他的钱财已达万万。汉文帝曾经到他家饮酒作乐,由此可见皇帝对他宠爱的程度。当时丞相申屠嘉入朝拜见皇帝,而邓通站在皇帝的身边,礼数上有些简慢。申屠嘉奏事完毕,接着说道:“皇上您喜爱您的宠臣,可以让他富贵,至于朝廷上的礼节,却是不能不严肃对待的。”皇帝说道:“请您不要再说了,我对邓通就是偏爱。”申屠嘉上朝回来坐在相府中,下了一道手令,让邓通到相府来,如果不来,就要把邓通斩首。邓通非常害怕,进宫告诉了文帝。文帝说:“你尽管前去无妨,我立刻就派人召你进宫。”邓通来到了丞相府,摘下帽子,脱下鞋子,给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很随便地坐在那里,故意不以礼节对待他,同时还斥责他说:“朝廷嘛,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邓通只不过是一个小臣,却胆敢在大殿之上随随便便,犯有大不敬之罪,应该杀头。来人哪,现在就执行,把他斩了!”邓通磕头,头上碰得鲜血直流,但申屠嘉仍然没有说饶了他。文帝估计丞相已经让邓通吃尽了苦头,就派使者拿着皇帝的节旄召邓通进宫,并且向丞相表示歉意说:“这是我亲狎的臣子,您就饶了他吧!”邓通回到宫中之后,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点杀了我!”
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之后,孝文帝去世了,孝景帝即位。景帝二年(前),晁错担任内史,因为受皇帝宠爱,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许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请皇帝变更。同时还讨论如何用贬谪处罚的方式来削弱诸侯的权力。而丞相申屠嘉也有感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被采用,因此忌恨晁错。晁错担任内史,内史府的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外的,使他进出有许多不便,这样,他就自作主张凿一道墙门向南通出。而向南出的门所凿开的墙,正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听说之后,就想借晁错擅自凿开宗庙围墙为门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办,奏请皇上杀掉他。但是晁错门客当中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晁错非常害怕,连夜跑到宫中,拜见皇上,向景帝自首,说明情况。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道:“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所以才有其他官员住在里面,况且这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罪过。”退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非常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却先报告皇帝,结果反被晁错给欺骗了。”回到相府之后,因气愤吐血而死,谥号为节侯。
司马迁这样评价他:申屠嘉可以说是刚正坚毅、品德高尚的人,但是他却既不懂权术又没有学问,和萧何、曹参、陈平这些前辈丞相相比,恐怕就要逊色一些啦。
四、东汉学者张楷
张楷,字公超,东汉知名学者。精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父张霸,当时人将其与孔子门徙曾子相提并论,叫他张曾子。张楷继承父学,倍受世人敬仰,造访者车马盈门,填塞街巷,致使黄门贵族见此景况有机可乘,便在他家附近开办旅舍食馆,从来往过客身上获利。张楷讨厌这种繁嚣对宁静生活的干扰,但几次搬迁都无法逃避。几次搬迁也造成了家景贫寒,依靠摆摊卖药糊口。
汉顺帝刘保永和年间,司隶校尉认为张楷是难得的人才,就命他出任长陵(今咸阳市东)县令,楷拒而不就。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五府联名举荐张楷为贤良方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汉代建立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张楷也没有接受,遂入华山峪(今华山风景区),过起隐居生活。汉顺帝曾下诏称赞张楷的气节、品格,说他“轻贵乐贱,高志确然,独拔群俗”。
汉桓帝继位后,有个叫裴优的人兴雾作乱,事发被捕,供词连及张楷,张楷被捕入狱。张楷在狱中两年,坚持诵研儒家经典,著成《尚书注》一书。后经查实,张楷与裴优没关系,获释出狱。建和三年,桓帝下诏以最高规格征聘张楷,张以病为由坚辞不就。张楷活了70岁,终老汝州家中。
五、唐代名相柳浑
柳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唐代汝州梁县梁城乡思义里人,唐代著名宰相,《唐史》有传。
柳浑10多岁时,有个巫给他看相了面后说,“此儿相贱,且短命,若为僧、道,可缓死。高官厚禄的事与他根本无缘。”父亲非常信巫,又喜欢他这个儿子,就按巫师的要求,不让他读书学习。柳浑用经书的的道理反驳说:“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不读诗书,去当术士,不若速死。父亲听了他话认为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做法。于是学习更加用功了。柳浑在很小的时候就不信怪异荒诞之事,被后人所称道。
开元中,柳浑被汝州推举进京参加会试,在汝州参加的近百人举子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礼部侍郎在考核中认为他与别人不一样,推举为优等。调宋州单父县任县尉(从七品),主管治安和军事。他在父县判案断狱,决事如神,大小案件都能按期办理,为政更是洁廉检守,严格按规距办事,经考核朝廷加封为云骑尉(正七品)。任期届满后,江南西道观察使闻其名,将他招到公府谈话说:江以信州(江西上饶)一带治安很乱,百姓常遇到凶害,让他暂到信州永丰县代理县令,维护一方安宁。柳浑上任后用重拳铲锄地方黑恶势力,出台政策关顾鳏寡老人,殴除物害,消去人隐,官吏没有弄权和违法之事,处理事情没有违犯法和侵害百姓的事情。辖区内听讼断狱,渐于讼息。百姓重新在田地耕作,商人可以正常地在集市上交易,百姓遵纪守法,公学私塾大兴,丰城出现政通人和的好局面。遂表为洪州丰城令,到职,如永丰之政,而仁厚加焉。授衢州司马,管理全州的治安和军事。之后辞官隐居武宁山。不久,召回朝廷,拜监察御史;柳浑生性放旷,不愿在朝廷做事,想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有缺额即补)”。
公元783年,唐德宗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士兵五千人,去关东一带,跟那些反抗朝廷的节度使作战。士兵在路过长安时却因劳军问题发生叛乱,德宗只好逃出京城。在京大臣朱泚趁机与姚令言勾结,谋化称帝。朱泚作乱时,柳浑隐匿于终南山。朱泚以宰相官职相引诱,浑未就,并改名换姓避开公使。来使找不到柳浑,就把他的爱子捉拿严刑烤打,并砍去右腿,逼他就范。柳浑不为所动,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在褒骆一带找到了皇帝。德宗嘉其诚节,很快召见他,并与你讨论平乱之法。叛乱平息后,赐柳浑为轻车都尉,封宜城县开国伯,拜尚书兵部侍郎。初公名载,字元舆,至是奏请改命,以涤伪署之污。这一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占领许昌,朝廷商议讨戮大计,宰相卢杞推荐大理评事李元平任汝州知州,守护洛阳东南门户,朝堂上一片附和声。柳浑则认为李元平华而不实,不能担当此任。但德宗没有听他的建议,命李元平到汝州上任。李元平到汝州后即募工匠筑城,李希烈偷偷命士兵假扮应募的工匠,混进城里几百人,李元平竟一无所知。李希烈用数百骑兵突袭汝州,里面士兵里应外合,一举拿下汝州。士兵将活捉的李元平带去见李希烈,没想到这个“酱”才一见李希烈,便吓得屙了一裤裆。直气得李希烈大骂卢杞是个瞎眼子,派这么个人来给我作战,真是太小看我了。汝州失陷,朝廷大惊,这时才认为柳浑当时讲得是正确的。
宰相张延尝骄矜专权,嫉浑刚正不阿,令其亲信对浑说:“应慎言于朝,则位可久。”浑说;“为我谢张相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结果,被张延尝所排挤,罢政事,改任右散骑常侍(为皇帝侍应杂事)。
柳浑与人交,以真诚相见。勤俭,不谋私利,不置产业。贞元五年,以疾告终,谥号贞。有文集十卷。
六、唐代水利专家孟简
孟简(?-)字几道,唐朝大臣,孟诜之孙,著名水利专家。祖籍汝州梁县,后寓居吴中,为吴中人所称美(李观《贻先辈孟简书》)。
孟简自幼聪明,贞元七年()前后,考中进士,再参加博学宏词科(此科唐玄宗首创,以博学宏词科为首要,登科者地位崇高)考试,榜上有名。九年,担任浙东观察使皇甫政的助手。十三年,随皇甫政入朝任职,累官至仓部员外郎(掌全国军储,出纳租税、禄粮、仓廪之事)。二十一年,转吏部员外郎(管考功考绩,主持考试)。元和二年()迁司封郎中(掌国之封爵,从五品)。四年,拜谏议大夫、知匦(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事。因论事与皇上不合,下放到常州任刺史。
唐朝时期,长江自镇江以下江宽水深,风大浪高,粮航行承受极大风险,以致粮船大多由南运河至润洲(今镇江)过江至对岸六圩入北运河北上。但由于奔牛以上河段地势高昂,一遇枯水,航船堵塞,交通极为不便。
孟简到任后,了解到这一情况,作了实地考察,同时了解到由于武进西北无通江大河,加上地势高昂,灌溉困难,农业作物收获无保障,农民苦不堪言。元和八年(年),孟简征集常州郡内及附近的民工15万人,对北自河庄(今孟河城)附近长江岸起,南至奔牛附近万缘桥京杭大运河岸一线中间的旧河道进行贯通拓浚。工程期间,孟简亲赴河岸监察。河成,长四十一里,滚滚江水从此直达南注,入大运河,河水灌溉了四千余顷土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农民温饱有了保障。同时,漕粮船只亦可经由此入江,沿扬中大沙洲内侧夹江西航至润州附近过江入北运河,分流了漕运。后人为纪念孟简的功绩,因而把新开通的河道称为“孟河”,千百年来沿用至今。孟简因治常有功,唐宪宗李纯赏赐金紫衣服以表彰他,调回中央任给事中(负责官员的监察,直接对皇帝负责)。九年九月,拜浙东观察使(军政首长)。十二年八月,调回中央任入户部侍郎。长庆元年()四月,量移睦州刺史。二年,复为常州刺史。旋入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这年十二月因病去世。
七、大唐名将王虔休
王虔休(—年),字君佐,唐代汝州梁县(今汝州)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各种书籍,还喜欢音律,是个少年才子。他为人讲信义、重言诺,颇得乡邻赞誉。长大后,强健崇武,精通诸般兵器,扶弱济贫,远近闻名。
大历年间(年—),李深出任汝州剌史。李深是中唐正直的大臣,诗人,官至兵部侍郞。他到汝州任职后发现王虔休有胆有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破格录用为部将。王虔休不辜负李深的期望,努力进取,很快成为各州属将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李深的好友泽潞(西晋东南)节度使李抱真得知后,专程拜会李深,说服他忍痛割爱把王虔休让与己用。李抱真以优厚的待遇,任王虔休为泽潞兵马使押衙。
唐德宗即位,河北藩镇拥兵变乱,李抱真统率本部兵马与诸路将领征讨河北。在双岗、水寨营诸战役中,王虔休身先士卒,勇敢对敌,冲锋陷阵,战功卓著,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李抱真提升王虔休为步兵都虞侯,不久朝廷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封同昌郡王,赐名虔休。
贞元十二年(公元年),唐德宗晋升王虔休为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泽潞磁刑洛(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观察使,加检校工部尚书。王虔休成为勋冠一代的中唐名将。
虔休精通音律,带兵打仗时曾作曲填词,教士兵传唱,鼓舞士气和斗志,可能是最早的军歌。据明唐枢《国琛集》记,王虔休作有《蔡氏新书》能究其辞意,而加以四清声,音律尖高非昔比矣
贞元十五年王虔休死于任上,终年63岁。德宗闻讯停朝一日,诏赠左仆射,谥曰敬。
八、梁县候姚崇
姚崇,唐高宗永徽元年()出身于陕县一个武将之家。父亲姚懿在贞观年间做过州都督。姚崇二十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
广成泽在汝州西六十里,是东都洛阳外围的一处名胜。东汉朝廷曾将这里辟为宫苑,供皇帝游猎娱乐。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尚武遗风,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猎比武。十数年坚持不懈的锻炼,炼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诸般兵器无所不通。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眼神里透出一股灵气,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人政坛,先后做了三次宰相。
李旦继位后,于公元年,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二次当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亲的道路,掌握大权。姚崇向李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诸王派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实转告太平公主,使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争取主动,以姚调拨兄妹关系为由,贬姚崇为地方官。这任宰相在职还不到一年。
开元元年(公元年),唐玄宗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羽,巩固了地位,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姚崇出任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玄宗建议改除武则天晚年以来十几年间混乱政治的积弊十种。主要是罢免冗官,行法自近,禁绝贿赂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崇逐条落实。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础。姚崇被誉为“救时宰相”,与唐太宗时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
开元九年(公元年)姚崇去世,亨年72岁。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好,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去世前留下遗嘱:不准崇佛敬道,不准厚葬,只给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经写像。并告诫子孙去世后也要照他的嘱咐去做,成为家法。姚崇节俭办后事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姚崇死后,葬汝州梁县。墓冢在今汝阳县境内。
九、唐代诗人祖咏
祖咏(-),唐代诗人。原籍洛阳后移居汝州。因在家中排名老三又叫祖三。祖咏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常有诗和。
祖咏为人狂放不羁,文名远播千里。开元九年他赴长安参加考试却没有考中,考中者进尚书省,落第者自省门散去。祖咏离开尚书省时写下了《尚书省门吟》:落去他,两两三三戴帽子。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此事当时轰动很大,祖咏的才气和自负亦随着那些返家的落第举子传播各地。
开元十一年底,祖咏第二次进京赴试,途游华山作《观华岳》诗:“西入秦关口,南瞻驿路连。彩云生阙下,松树到祠边。作镇当官道,雄都俯大川。莲峰径上处,仿佛有神仙。”诗中可见祖咏隐再次赴试前的自信、豪放,大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气概。
开元十二年正月,祖咏登杜绾榜进士。祖咏考上进士后,经宰相张说推荐为驾部员外郎,掌管舆辇、传乘、邮驿之事。张说当时不但在政治上居宰相之位,而且是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在文坛上俨然是一宗主,尤重词学之士。由于他的汲引,一批文人学土如张九龄、贺知章、王维、王翰、卢象等常游其门,祖咏被张说看中使他得以与张九龄、王翰等名诗人的交往。
这年四月,祖咏被免官,回洛阳家中闲居。同年王翰贬至汝州任刺史,上任路过洛阳看望了祖咏。闲居无事的祖咏就送王翰上任,顺便游玩了汝州的名胜,被汝州秀丽的山不所吸引,万般烦恼之中祖咏想起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的田原生活。他回洛阳后变卖了家产来到了汝州,在王翰的帮助下购地建起了自己的汝坟山庄,过起了田原生活。他迁家至汝州原因在《汝坟别业》诗中说得很清楚:“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独愁常废卷,多病久离群。”但田原生活让他感受到全的新世界,使自己从困惑中解脱了出来:“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山水秀丽的汝州,让他从城市的喧嚣中返了清清和自然,他在《田家即事》中描述的田原生活的确能让人中陶醉: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在汝州隐居的祖咏自然少不了文友的拜会,他的汝坟山庄成了“来往无白丁”文友的休闲声所。在洛阳任河南府司的卢象专程到汝州看望他。他在《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记下了这件事:淹留岁将晏,久废南山期。旧业不见弃,还山从此辞。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非君一延首,谁慰遥相思。
开元二十八年(年),好友王维因公路过汝州,拜会了祖咏,在祖咏的陪同下畅游汝州香积寺(风穴寺),写下了《过香积寺》的七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在汝坟山庄留宿与祖咏畅谈,他在《答王维留宿》写道: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他26岁移居汝州,以渔樵自终,终年46岁。葬汝坟山庄附近。他一生写了无数诗篇,《全唐诗》卷收录36首,卷收录1首;明人辑有《祖咏集》。其中大部分是在汝州所作。祖咏热爱汝州的山水,汝州的山水也改变了祖咏的诗风,祖咏为汝州文化的厚重增添了光灿的一页。
十、大唐才子刘希夷
刘希夷,字庭芝,唐代汝州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年),死于武则天仪凤三年(公元年)。
刘希夷自幼聪明,很有才华,与舅舅宋之问同师学习,一同成为初唐著名诗人。唐上元二年(公元年),25岁的刘希夷与宋之问赴长安会考,双双考中进士。刘希夷是个美男子,史书上说他“美姿容”。他喜欢音乐,弹得一手好琵琶。还喜欢喝酒,饮洒数斗不醉,是位风流才子。他考中进士后因社会经验欠佳,工作很不顺利,有时连正常的生计也无法保证。更加喜欢出外旅行,常邀诗友到户外的大山名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来调节心情。也可能正是生活的逆境让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凤仪三年,他从洛阳回老家汝州,在汝州庙下镇饮酒后被人用土袋压死。死时不到30岁。他死后,家人就把他葬在他喜爱的嵩山余脉风穴山下。
刘希夷虽然在世上活得时间虽短,但文学成就却很大。清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共卷,收录了唐代多位诗人的诗歌,计49多首。刘希夷的诗排在第82卷,独占一卷,收录诗歌35首,刘希夷的诗明白流利、通俗易懂,在初唐诗人中被誉为“天赋俊赏”的才子,其中《代白头翁》收大学教材中,与《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们称为初唐长篇中的神品。
十一、盛唐诗人沈千运
沈千运(?-),盛唐天宝年间(-)著名诗人。原籍浙江吴兴人,后移家居汝州北山洗耳河畔,时称“沈四山人”。
沈千运出生寒门,自幼聪慧,发愤苦读,想跳出龙门。天宝(-)多次到京城参加考试,但屡考不中。沈千运性行端直,当时又值权臣当道,朝事日非,仕进无门,年近五十却没混上一官半职,遂决意学许由归隐。他在《汝中言怀》诗自述一生困顿穷迫及失意怨怅心境:“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顾此烦知己,终日求衣食。”他隐居汝州北山之后,不少诗友去探望,不明白他隐居的原因,想帮他走仕途。他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
沈千运一生写无数诗,《全唐诗》仅收入5首,但其中4首是在汝州所作。第一首《感怀弟妹(一作汝坟示弟妹)》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弟弟妹妹的手足之情:今日春气暖,东风杏花拆。筋力久不如,却羡涧中石。神仙杳难准,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喜见鬓发白。杖藜竹树间,宛宛旧行迹。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骨肉能几人,年大自疏隔。性情谁免此,与我不相易。唯念得尔辈,时看慰朝夕。平生兹已矣,此外尽非适。
至德二年(),喜欢诗词的李亨继位不久,就派人带着礼品来到汝州请他去京为官,沈却死在汝北山居的家中。
十二、兄弟状元孙何、孙仅
孙何、孙仅,是宋代汝州的兄弟状元。
孙何,字汉公。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4)。宋太宗淳化三年()壬辰科状元。是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喜好古文。写文章必本经义,曾著有《面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议》,与当时有名的大才子丁渭齐名天下,时人称为“孙丁”。
孙何中状元后,通判陕州,召入值史馆,迁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改左司谏。真宗即位,孙何上疏提五条建议:其一,请择儒臣有方略者统兵;其二,请世禄之家肄业太学,寒隽之士州郡推荐,而禁投贽自媒者;其三,请复制举;其四,请行乡饮酒礼;其五,请以能授官,勿以恩庆例迁。被真宗嘉奖。
景德初(4),回京与晁迥、陈尧咨并为知制诰,任期内病重,真宗曾派太医诊治,不愈而逝,享年四十四岁。真宗十分惋惜其英年早逝,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孙何重视礼教,与人友善,但性格急躁,不能容物。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
孙仅,字邻几。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宋真宗咸平元年()戊戌科许状元。兄弟连冠贡籍,时人荣之。
孙仅少年时,学习刻苦,才思敏捷。中状元后,任舒州团练推官。当时,真宗下诏要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孙仅被推荐,擢为光禄寺丞,入值集贤院。不久,知浚仪县。景德初(4),拜太子中允,开封府推官。宋辽议和,孙仅首次作为国母生辰使出使辽国,回来后,迁右正言,同知审官院。这年冬天,真宗因孙仅熟悉民政,命知永兴军府。
孙仅为政颇宽,像一忠厚老者。真宗曾诏令地方官吏以其为榜样。大中祥符元年(8),知审刑院,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权知开封府,改左谏议大夫。出为河中知府。归朝复领审刑院,进给事中。天禧元年(1O17),因病离世,享年四十九岁。孙仅性格宽厚诚实,不争名逐利,潜心钻研儒学,有文集五十卷传世。
孙何、孙仅有一弟叫孙侑,亦登进士第,至殿中丞。
焦村乡状元沟传说就是他们兄弟的出生地,状元沟就是纪念他们而命名的。状元沟里还叫状员泉的地方,也是纪念他们兄弟而命名的。
十三、北宋国子监祭酒吴几复
吴几复,字辨叔,宋代汝州城区吴家拐人。自幼好学,刻苦攻读。为避开城市喧嚣专心致志读书,就在风穴寺锦屏风下凿一石洞,闭门读书,杜绝交往,连寺中僧徒也不识其面。他在洞中孜孜勤学,下了9年苦功,经史子集,无不精通,成为当代大儒。为教育后人向他学习,汝州文人就把他读书之叫吴公洞,后来吴公洞被列入风穴寺八景中,历代有名人名家咏诗题记来纪念他。汝州也常有家长带孩子来风穴寺吴公洞前讲他的故事,他也确实为汝州学子学习进取树立了榜样,
宋仁宗庆历年间,吴几复到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应试科举,即中进士。宋仁宗皇佑年间,国家大兴太学,培育人才。因他通经明义,行为端正,被任命为太学直讲。他知识渊博,讲解经典能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纵横自如,一时四方学徒云集,从学者达数千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威望。后晋升为国子监祭酒,成为宋代最高学府的一号人物,管理全国教育工作,官居四品。是已知汝州任教育长官最高的一人。
宋仁宗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决定调他到地方担任州郡长官历练,以便提升更高的官职。谁知离开京城再也没有回去,在地方工作30多年,老死任上。
吴几复与司马光交往很深,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几复在任凤翔知府时寄诗于司马光,司马光以《和吴辨叔知凤翔拜寄》:岐阳府中始相逢,四十余春屈指中。昔日布衣合露冕,当时小吏亦衰翁。醉吟只作藏身计,条教应多及物功。惟是彩衣难再着,长林极日起北风。吴调任唐州(今南阳唐河)任知府时,司马光闻讯寄诗《寄唐州吴辨叔二兄》勉励:方城古称险,远在豫州南。近岁汙莱辟,新民秦晋参。当官诚近厚,获谴说无惭。但惜墙阴竹,归辕几日骖。这两首均选入《全宋文》司光篇里。
他官至荆州路安抚使,最后死于任所,可谓为国鞠躬尽瘁。死后朝廷诏封赠他为通奉大夫
十四、北宋进士寇瑊
《宋史·寇传》记:寇瑊,字次公,汝州临汝人。初,母梦神人授珠,吞之而娠,生而眉目美秀。寇瑊很小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由奶奶王氏抚养,在奶奶的精心呵护下,寇瑊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授蓬州军事推官。按隋唐以来的规制,朝廷要对考中进士官员的父母和妻子下旨增封。寇瑊要求朝廷将增封妻子的荣誉给自己的祖母。朝廷了解情况后,特破例对他的祖母进行了加封。从寇瑊开始,朝廷对进士亲人的加封扩大到祖辈。
寇瑊的最大贡献是将交子合法化,使交子成为真正的纸币。北宋的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仅在中国货币史上,而且在世界货币史上,都享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宋初,四川地区老百姓因铁钱沉重,不便携带,因而成都附近的富户就私下造纸券做钱币的凭证,称为交子。交子的发行权由成都的十六家富户垄断。后来,由于这些富户家道逐渐衰落,偿还不了所欠民户钱款,因而屡屡出现打官司的事件。由于交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是寇瑊任益州知州的时候,因此有人把北宋的交子称为寇瑊交子,元代也有人把四川的交子务称为寇瑊交子行。
十五、南宋谏议大夫梁遗
梁遗,宇东平,北宋汝州人。金占领汝州后携家逃难江南,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官至南宋朝廷谏议大夫。
南宋咸淳三年(年),梁遗奉诏出任广西提点刑狱(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简称提刑官),执掌广西路司法刑狱工作。任职期间,不屈权贵,不询私情,办事公平公道,深受一方百姓爱戴,其学问、道德、治绩被朝野称誉。
南宋灭亡后,梁遗来到广西,在百姓的帮助下来到风景优美的北流(今广西北流市,县级)隐居。在北流,他深为勾漏名胜吸引,乃于祥兴年间()落籍北流,成为北流梁的始祖。他隐居北流后多次拒绝元政府的邀请出仕为官,并嘱咐后辈不准为元做事。听从他的嘱咐,其后辈无一仕元者。明朝建立,其后裔才相继出来做官,科甲络绎,为北流县名望较大氏族。
梁遗有三子,长子嘉兴在梁遗身边照顾父亲,在北流育儿生女,至今繁衍36代,8万多人。二子嘉佑奉父命回汝州安家继祭祖先,至今没有下落。三子嘉赐赴广东海南,其后代赴台湾、美国,至今发展约3万多人。如今梁遗的儿子梁嘉兴和梁嘉赐的后人已联系上,每年组织一次联谊会。他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老家的梁嘉佑,想回汝州认祖。
十六、金代医学家马丹阳
马丹阳(公元——年),初名从义,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金贞元年(公元——年)登进士第后,分配在一个县里管摄六曹(即兵、刑、工、吏、户、礼)。大定(公元——年)年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遂与妻孙氏同时出家,改名钰,号丹阳,后来莱阳游仙宫羽化。
马丹阳曾长期寓居汝州北街,他精通医术,善针灸,所创“马丹阳十二神针”甚为有名。明陈继洲在其所著《针灸大成》中载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其疗效“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最后并说此针的传授原则:“至(好)人可传授,匪(不合适的)人莫浪(乱)说”。
丹阳在汝州行医时,有一少妇猝死于路上,丹阳一见,急俯身口对口吮吸,路人以为轻薄。少顷,丹阳吐出吮吸的浊痰,少妇立时苏醒,观者才解除误会齐称神奇。丹阳死后,群众在他的行医处修建一座丹阳观以作纪念,那条街因此称为丹阳观街,今为丹阳东路。
十七、金代监察御史宗端修
宗端修,字平叔,出生于汝州的平民家庭,自幼好学,立志成名,性格耿介,崇尚气节。他生活于金世宗完颜雍、金章宗完颜憬(—)时期,官至大理丞。他为官清正,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朝野。因金统治汝州较短,元代脱脱的《金史》为汝州人立传的没有几个,端修是其一。
宗端修的事迹还有很多,散见于《宋史》中。有一次,章宗调动大量车马人役欲东巡仄山设坛祭天。当时天气寒冷,时有路人冻死,端修就劝阴章宗不要东巡,免得劳民伤财,民怨沸腾。章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不去东巡,免去了人民一场灾难。
宗端修还是金代诗人,金代元好问编著的金诗总集《中州集》卷八中收录有宗端修的诗,诗前有《宗端修小传》。
十八、明代兵部侍郎滕昭
滕昭(—),字子明,明代汝州人,官至兵部左侍郎,是明代汝州人在中央所任的最高官职。
滕昭出生于官宦之家,却没享用到官宦子弟奢华生活。父亲滕霄,曾任黄州知府。滕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镜又很快步入贫困,只好靠母亲纺线织布贴补家计,客观环境使他从小养成了生活节俭,不事奢华的朴淳习惯。滕昭天资聪颖,在母亲教导下力学不懈,学习成绩十分突出。正统二年()考中秀才,入州学学习。正统五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时年才19岁。第二赴京参加殿试没有考中,却因年少气壮“气岸魁伟、文学该博”被破例选入太学学习。在太学学习期间,其军事、行政、诗文俱乐部的才能已经显露,毕业后,留中央任职,与考中进士留任中央任职的山西人原杰为政观点一致,成为少壮派,被朝廷看中。
天顺二年(公元年),四川都司有一谋杀案,长期不能定案,遇害家属长期住京告状。新任皇帝英宗朱祁镇命皇滕昭前去审讯查办。他到四川后,明查暗访,掌握了大量材料,然后升堂审问,一讯定案,双方皆服。回京后被提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四品)。不到1年,因母亲程氏病故,他请假回汝州为母亲守墓。
成化七年(公元年),因滕昭政绩卓著,升为兵部左侍郎,食正二品俸禄。此时好友原杰也升任户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原杰巡抚河南等地,认为汝州梁县管辖的宝丰镇太大,奏请将宝丰镇升格为县,仍归汝州官辖。汝州随唐以来一直是地方一级机构,元朝实行行省制,汝州归南阳府管辖,农民运送公粮往返千里,旷日持久,劳民伤财,流传有“南阳送回(一次)粮,孩子会喊娘”的歌谣。明代承元制,这一不利于汝州发展的体制没有改变。滕昭想为家乡办点好事却没有机会。在改革元朝以来地方管理体制不合理方面他与原杰是有共同语言的。闻讯元杰改宝丰镇为宝丰县的消息,滕昭致信汝州知州宋钦,让他向元杰提出改汝州为省直辖。之后他回乡与宋钦一起到开封见元杰,除述汝州归省直辖的好处。原杰同意以省布政使的名义向中央报告。南阳府听说将汝州分出,上书向中央表示反对。朝中形成了反对和拥护两派意见。因汝州从南阳分出是元杰提出,滕昭等人支持,且元杰正奉旨处理河南、湖南等省事务,就驳回了反对意见。汝州从此从南阳分出,成为河南惟一一个归省直辖的州。同年底在汝州西部设伊阳县,将汝州、鲁山、嵩县交界地的乡镇划归伊阳县,汝州管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四县人民摆脱了上公粮远途跋涉之苦,行政管理上减少了繁琐的程序,四县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汝州再次成为汝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滕昭重视文化建设,每到一地空闲时总要到名胜古迹处查看。他任福建巡抚时,路过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墓地,专程去拜祭,正逢墓地修缮,他应请写下了“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几个大字,落款是巡按御史滕昭。这块碑如今成了文物,树在杨时的墓前。滕昭守孝和晚年归乡养老期间,便装简从,为汝州文化建设而东奔西忙。风穴寺修缮,他积极捐款并参与筹划、筹资活动。岘山寺修缮,他闻讯后积极参。风穴寺和岘山留有他的诗篇。
成化十四年(公元年),滕昭因病致仕还乡,在家2年病故。他死后埋在城北洗耳河西岸祖坟里,因墓地因周围是杏园叫杏园坡。他的墓地因有守墓人的居住后形成了一个村落——滕茔坊(今属骑岭乡马庄村)。宪宗皇帝闻讯他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派内侍来汝州为他吊唁。兵部、监察院、省政府也派人来汝州吊唁。
明正德十四年(),山东进士张崇德任汝州知州,兴学宫、创书院,除强植弱,诚心爱民,汝州出现政通人和的局面。第二月未,张崇德决定对为汝州做贡献的乡贤进行表彰,以鼓励后人。在决定人选的时候,群众认为滕昭是第一人,张崇德决定在汝州城建立祠堂来纪念他。群众闻讯后纷纷捐款捐物。正德十六年正月初十,滕公祠在学宫东北选址动工,群众自发到工地上义务劳动,使工程进展很快,二月二十五日峻工。祠堂座北向南,拜殿三间,东西厢房阁三间,前有大门,四周有围墙,成为汝州一景。为保证祠堂的香火之资,还将城壕外围的空地定为祠产。
十九、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张维新
张维新,字宪周,明代汝州城区东大街人,出生于富裕家庭。其父张从易,汝州庠生(秀才),乐善好施,饥荒年常煮粥救济乡邻,出钱埋葬无主尸骨。张维新自小受家父影响爱到良好教育,于明万历元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参加殿试考中进士,进入太学学习。父亲要他以范文正为榜样,继续努力。万历丁丑年(公元年)太学毕业参加廷对,成绩优异,被明中央任命为山东冠县(今聊城)县令。他上任后父亲寄信要求他做个好官。在冠县期间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三年后因考绩突出,调中央任六科给事中(掌握参政议政的谏议权,监察六部弹劾权,直接对皇帝负责),先后在兵、礼两科任职,任职期间,他不阿权贵,敢于对社会弊端条陈上疏,对皇帝直述己见。曾大胆揭发考场中的舞弊现象,建议用复考制度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他还谏议停止宫内太监们无谓的“内操”,对廊清考场、严饬宫禁起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正直无私的邹元标、孟一脉等人为“言官”,为明庭官员的廉政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财政危机日渐严重。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商讨用改革的办法摆脱经济危机。张维新在开封、河南(洛阳)、归德(商丘)三府及汝州调查中发现,形成多年的交纳公粮的办法,在运输过程的押解、住宿、运输人员吃住等费用都要由种粮大户折成粮食付给,费用增加三到五成,使种粮大户苦不堪言,准备变卖家产逃往他乡。他和邹元标、孟一脉等联合向朝廷上交了《请改折漕粮疏》的折子,痛陈漕粮运送中“部解”、“歇斗”、“放揭”等弊,以致开封、河南(洛阳)、归德(商丘)三府及汝州大户败家荡产,准备逃往外乡,给国计民生带来很大灾难。他提出把应纳的粮食按北京市价折成银子交当地官府,由政府带银子到京城附近购粮交纳。这种“改纳折色”的办法,即利国又利民。因他的“万言上书”不仅列举旧税制的弊端和给纳粮户带的痛苦,还指出了解决的办法。朝廷决定在这几个府州试行,结果朝廷应得的一点不少,纳粮户也没多付出,皆大欢喜。三府一州的纳粮户为感谢张的功德,纷纷在府州衙建生祠堂纪念。汝州更是将他的这个上书给汝州人带有来的好处与滕昭上书改汝州为直隶州的事相提并论。后来各地纷纷上书效仿“改纳折色”的纳税方法。年,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改纳折色”就是核心内容。
张维新是个孝子,父母去世,他请假回乡守孝,在父母坟榜塔棚居住,被乡邻称为孝的典范。守孝期间为和晚年退休在家,为汝州文化建设东奔西忙。万历二十四年,他和知州方应选(主编)合编的《汝州志》出版,共四卷,分二十门为:卷一图考,建置,星野,疆域,山川,河渠,陵墓,奇观,古迹,风俗;卷二田赋,食货,官师;卷三公署,选举,祠祀,人物,流寓,仙释,方术;卷四艺文。乾隆志称其“简而能该,为一时文献之冠”。这本志书在流传中成为孤本,被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收藏。后来北京图书馆从日本拍回胶卷本重印,市志办闻讯后于年购回一本收藏。书中收录张维新许多诗篇,足见他对汝州山水名胜的热爱。他在风穴寺咏珍珠帘诗:“绝壁悬崖挂碧流,明珠错落几千秋。却疑玉女虚无里,日日垂帘不上鈎。”道出了珍珠帘瀑布的妙处,至今仍被讲解员作为妙句讲述。他作的汝州八景诗和风穴八景诗成句绝句让后人不能超越,只能依韵附和。清代宋明立任汝州知州时,重视文化建设,别出心裁在儒学建了汝州诗宗祠,将唐诗人刘希夷和明张维新一同祭拜,以营造汝州尚诗的好风气。
明史没有专门为张维新立传,但事迹在明史中有散说。从宝丰重修香山寺碑记中知,张维新官至山西布政使。张维新最后病在家中,葬在汝州。
张维新和他的父亲张从易同时被祭学宫乡贤祠中,是很难得的。汝州今天的张公巷街也是纪念他而命名的。
二十、清代文学家任枫
任枫(?—年),清初学者,字木庵,号硱庄,汝州东程楼村人。
任枫自幼聪慧,过目成诵,15岁补博士弟子员(州学破格录取生),会考时多次获第一。明未李自成占领汝州,他逃到宝丰避难。顺治十一年()考中举人,康熙六年(公元年)中进士,十三年任山西灵石县(今介休县)知县。
康熙十九年(公元1年),任枫晋升为内阁中书(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百姓不忍他离去,派代表赴省城要求他留任,不许。离任时灵石数千名百姓哭送出境。他先回汝州省亲,未及赴京上任,于家中病逝,死后葬在村西祖茔。灵石县仕民闻讯后,数百人白马素车赶到千里外的汝州为他送葬。
任枫学识渊博,精于诗文,兼工八法,晚年对程朱理学颇有研究。他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名胜古迹题咏尤多。因与风穴寺喜欢书画和诗文的脱颖禅师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咏诗作画。他的《游风穴寺》“入山方见寺,隔屋已闻泉。”真实地描述了风穴寺的古和幽,成为咏风穴寺的绝句。在任灵石县令前曾驻风穴寺,编写了汝州第一本寺庙志《风穴志》,书中记载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为后人研究和开发风穴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线索。任枫还箸有《史勺》、《琐记》、《硱庄诗集》等书。
任枫和他的六世祖任义(明洪武任成都府同知)为官不忘造福乡里,同受到汝州人的尊重,被州人同祭汝州学宫乡贤祠中。
二十一、晚清侠医岳克恭
岳克恭,人称岳老强,汝州市纸坊乡纸坊街人,晚清及民国期间汝州著名医生,大约生活在年至年。七十六岁时死于河南省会开封。
岳克恭出生于贫寒家庭,父亲去世早,与母亲相依为命,依家居汝东商业重镇纸坊街的地利优势做点小生意贴补家庭。后母亲生病无钱医,看着母亲离开人世。母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遂发奋学医,决心成为一化名医,能救助更多像母亲这样的穷人。他想学医因无钱拜师,就买来医书自学医理,并在实践中探索。一次他卖红术,边看药书连吆喝“卖红术”,走到村外也不知道。岳克恭行医注意观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因而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多有突破,也很有独道见解,最后成为自成一派的一代名医,在汝州和开封有很大影响。
民国十二年,第三次任临汝县知事的戴光令生了病,闻岳克恭名气,就差人到纸坊请他看病。戴光令在三次任临汝县知事,官声不好,老百姓对其没有好感。平日在县衙作威作福的差人,根本没把这个乡下医生看到眼里,请他时不仅无礼还出言不逊。本来就对戴光令不满岳克恭心里非常恼火:给戴县长看病,请我不去。捆我我去。差人只好回县城向戴光令汇报。戴光令听后大发雷霆,命令去人将岳克恭捆了带到县衙。岳克恭被捆到县衙,死活不给戴看病。戴只好打他二十大板将他放出。岳克恭受此大辱,便离开汝州到河南省会开封告状,并发誓不告倒戴光令不活着回汝州。岳克恭去开封多次告状没准,也用尽了盘缠,只好寻个门面行医谋生,寻找机会再告。因他医术高超,不久便誉满省城。正好河南督军赵倜的老母得病久治不愈,便把岳克恭请去。岳克恭知道这是搬倒戴光令的机会,但欣然前往。他看了赵母的病后告诉越倜:我只用三付药,保老母亲下床走路。但病治好后要把临汝县长戴光令撤职,并捆来打二十大板。赵倜问明了原因,答应尽力满足他的要求。赵倜的母亲病愈后,借故下令将戴光令调离汝州,也算是满足了岳克恭的心愿。
二十二、民国总理赵秉钧
赵秉钧(——),字知阉,亦作智庵,汝州临汝镇人。幼丧父,母再嫁,受辱于继父家,一度靠为别人放羊生活。曾充富户家书童,日久略通文字。光绪四年考秀才不中,任河南镇总兵张曜勤务兵。张升山东巡抚,赵随前往,捐一佐杂。张曜死后,赵以典史在直隶候补。曾以官差派至*,光绪九年在伊犁充任勘划中俄边界办事员。事毕被保,以巡检遇缺即选。光绪十八年补新乐县典史,光绪二十一年调东明县典史,掌管缉捕、监狱。光绪二十三年()调署东明县中汛管河巡检,并署开州下汛中判。光绪二十五年补献县管河主簿,捐知县候补,充直隶保甲局总办,兼统率巡防营。
光绪二十六年(1),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赵因缉捕义和团有功,奏保以知州留直隶补用。袁世凯继任李鸿章位后,奏保赵为保定巡警局总督,以知府后补,加盐运使衔。赵任职期间购阅上海书局翻译的外国警察制度书籍,见识渐增。与袁日籍警察顾问三浦喜传,参照东西成法,拟定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选募巡警人,分布保定城厢内外,维持治安,成绩昭著。及八国联军撤退,袁以赵为天津南段巡警局总办,日本人伊藤次郎帮办,原田俊三为顾问。赵乃领1人进驻天津,创办天津侦探队及天津警察学堂。不久将天津、保定两所巡警学校合并,改称北洋巡警学堂,并在各县设立巡警传习所。赵应该是我国警察学校的创始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东山再起,组织内阁,赵被任命为民政大臣。其时北京局势混乱,八旗兵集中城内,有屠杀汉人企图报复传说。赵以其在巡警界之影响力,利用姜桂题所部毅军,将旗营一律资遣至城外,更换旗籍巡警,强令商店开业,戏院演唱,北京秩序遂恢复平静。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辞去民国临时大总统,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10日袁在北京就职,命唐绍仪组阁,以赵秉钧为内务总长。6月15日,唐绍议以王芝祥督直问题不获实现而辞职。6月29日,袁乃提名陆徵祥继任国务总理,并征得临时参议院之同意,赵仍任内务总长。8月20日陆氏称病不理政务,袁乃命赵代国务总理职务。
袁授意赵加入同盟会,以窥探革命*人内部之虚实,遂与宋教仁交往甚密。宋方欲实现政*内阁主张,谋合小*为大*,于25日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共和实进会,改组为国民*,但求*势之扩张,不求主义之贯彻。宋住北京城外农事试验场,常于夜间进城,至国务院赵密室私谈,至天明始离去。宋以政客手腕推崇赵无所不至,许以国会成立后拥其为国务总理,甚至选为总统。赵亦推崇宋为大*领袖,组织政*内阁。宋有时竟将*中秘密尽情吐露,赵亦告以北洋底细,似亦无所隐讳,由是两人交欢。
袁世凯本欲提名段祺瑞或赵秉钧组阁,以参议院中国民*议员居多数,能否被通过无把握。9月26日袁饯别孙先生晚宴席上,黄兴向袁提出赵出任总理比较合适,袁欣然接受。24日袁向参议院提出,赵获同意票69,不同意者二票而已。25日袁乃任命赵为国务总理,赵遂向参议院提出各部总长人选。
赵任职国务院总理期间,院中公文概不披阅(内务部亦然),一切事件直接由大总统办理。每日政府命令大总统盖印后既交印铸局发布,自己则全力应付各方面事务,所有*人无不极力笼络,参议院议员无不令其满意。
年春,正式国会议员选举告竣,国民*利用地方上之雄厚实力,获得决定性胜利。3月,国民*理事黄兴、宋教仁等,乘议员北上之便,只集同志议员于上海,讨论未来政治方针,宋教仁撰有大政见一文,主张责任内阁制,省为自治团体,省行政长官为民选,国务总理由众议院推出,大总统任命,大招袁世凯之忌恨。在袁的授意下,赵派人于3月20日晚,将准备北上的宋教仁枪杀于车站。
宋案在全国引起轰动,上海方面很快查清与赵和袁有关。举国人心震动,舆论为之哗然。年4月30日,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建议袁世凯:“此事只有先免赵职,改任唐绍仪,另组内阁以平民*之气,至赵有无嫌疑,再待国民评判,庶可缓和。”袁采用梁说,即将赵免职,初拟由唐绍仪继任,已交印铸局发表,有袁亲信某力言:“汉杀晁错,不能止吴濞之兵,总统能始终迁就,即可牺牲晁错,若果有决心,今日万不必出此。”袁迟疑半晌,复将命令收回。5月1日,以“赵感患牙痛兼头眩”,准予请假,以陆军总长段祺瑞暂代国务总理之职,赵所兼内务总长职,则以次长言敦源代理。
7月17日,袁世凯正式准赵辞职,改任为步军统领,由交通部长朱启钤代理国务总理,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于12月16日令赵代冯国璋出任直隶都督。命赵秉均为直隶总督,兼民政长。年2月27日,赵在天津总督府重毒而死,年仅55岁。
袁闻赵暴卒,特派朱家宝及其次子袁克文赴津治丧,并发给治丧银一万元。挽幛书:“怆怀良佐”,挽联日:“弼时盛业追皋益,匡夏殊勋懋管萧。”清室赐谥“文恭”。民国四年,袁氏称帝,追封赵为一等忠襄公。
赵秉钧死前知袁世凯下的毒手,怕牵连家人,不敢声张,只“以葬身陵麓(光绪皇帝的陵墓),近先帝为嘱”。赵秉钧死后,他的家人把他埋葬在梁格庄兴隆山南麓的光绪陵附近,将兴隆寺搬迁,寺庙外作为他的家祠,现仍有遗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