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性温,补气,固表,利尿,敛疮。常用于气虚水肿,是药房常用药。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可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有名的黄芪健中汤说到黄芪健中汤,先要说到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的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是用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调理表虚寒证,也就是当患者正气不足,外寒来侵袭,头痛发热、鼻鸣干呕等,用桂枝汤可以启动脾胃功能,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抵御外邪。
这个方子有了之后,张仲景又在桂枝汤上盖楼,桂枝汤的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补脾胃的方子,叫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现在的用量,一般是: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个(掰开)、饴糖三十克。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治疗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的症状。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小建中汤在补脾的同时,还能平肝胆之气,因为桂枝可以疏肝之郁,白芍可以柔肝,这就等于安抚了肝胆之气,使得脾胃不受肝胆横逆之气的烦扰,所以起名叫“建中”。
而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就变成了黄芪建中汤。此时的方子变成了这样:黄芪六克、饴糖三十克、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个(掰开)。
方子里面的黄芪,一般用炙黄芪,但如果用生黄芪,不会上火。
此方治疗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熬药的方法是把这六味药,以水五杯,熬剩两杯,去药渣,加入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早晚各服用一杯。
《金匮要略方义》说:“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这个方子,对男子虚损,阳气不足,脾胃虚弱,效果甚佳。黄芪食用方便,可泡水,煎膏,浸酒,入菜肴等1黄芪泡水常用黄芪泡水喝,具有非常不错的滋养功效。可以增强免疫力,治疗脾气虚证与肺气虚证。还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患者下肢酸麻的情况。再有,用黄芪泡水还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调理气血,养颜美容。
黄芪加当归泡水很有名。当归性甘温质润,是补血养血圣药,黄芪可补气益脾,两者泡水喝,常用于治疗气虚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血虚面色无华、心悸心慌。而且当归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与黄芪一同泡水喝,不仅能改善痛经、还能改善阳气虚弱导致的月经量少,经血颜色暗沉。同时,它还有益气固表、收敛止汗、利尿消促,润肠通便的功效。
但是在泡制时,要注意两种中药材比例的搭配,在泡水时最好把当归和黄芪按一比五的比例去准备,如果有气血两虚的症状,还可以在泡制时加入少量的中药生地,这样饮用以后效果会更加出色。还可直接取黄芪5-10克,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反复冲泡。也可以加红枣、五味子、甘草、桂枝、红花、枸杞、玫瑰花等一同搭配饮用。
2煲汤烧菜加黄芪在日常烧菜、煲汤的时候,适量加点黄芪片,一来能改善食物的口感,二来也能利于黄芪的养分被人体更充分的汲取。比如参芪灵芝牛肉汤可增强免疫力,黄芪鸡肉药膳能健脾胃,益气血,是补虚止汗的良方。
对大多数人来说,黄芪没有什么毒副作用,不必过于担心其安全问题,但气滞湿阻、有食积、毒疮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者,以及阴虚阳亢者,不宜吃黄芪药膳,否则恐加重病情。黄芪的食用宜忌有哪些?黄芪补气,非常适合气虚脾湿的人,但是感冒、经期不要吃黄芪,因为黄芪为固表之药,也就是帮助身体加强防护功能,在身体表面加上一层围墙,感冒的人吃黄芪,外邪不宜宣泄,造成“闭门留寇”。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也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古医书中认为黄芪“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不过现代医学并没有发现其相配会产生毒副作用,然而配伍时应注意黄芪不可与藜芦、五灵脂相配。
同时,黄芪每次应控制摄入量,过量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出现心烦气躁、脸颊泛红等症状。另外,通常情况下,黄芪再好也不能天天食用。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