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克)生姜六两(18克)大枣十二枚(4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
本方主治血痹之证。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一、血痹
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于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处方: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自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参9克,炙甘草6克。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服上方10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月1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处方:*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9月3日六诊:上方服2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岳美中医案集》年版)
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二、痿证(原发性脑萎缩)
胡青山医案:某女患,45岁。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用本方加减:黄芪克,白芍50克,何首乌3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20克。水煎服,日1剂。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黑龙江中医药》;1):20)
按语: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
三、中风后遗症
钟耀奎医案:陈某,62岁,广州江门。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50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克,桂枝克,杭白芍克,生姜克,大枣枚,虎胫骨克,桑寄生克。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12碗,每小时服1碗。
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1次,较溏而已。再服原方,续服7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续服至第10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10天。
三诊:余诊后第20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改与干金附子散。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晒*参90克,干姜30克。服3剂。
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改与真武汤加味。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服10剂。
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此后以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服20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克,桂、芍、生姜亦均用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四、无脉症
李宜方医案:田某,男,42岁。年2月6日就诊。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血压左臂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
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0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山东中医杂志;(3:33)
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
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五、肩痛(肩周炎)
张民钦医案:金某,男,48岁,年1月6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处方:黄芪30g,白芍12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12g,秦艽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服。服药10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守法治疗2周而愈。随访1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国医论坛;3):11)
按语:(原按):创伤性肩周炎临床较少见,但素体虚弱,复加肩部或上肢外伤史者容易诱发。《素问·痹论》曰:“营气虚,则不仁。”
人至中年,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邪遂凝于血脉,再加外伤,而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桂枝、芍药通阳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鸡血藤、秦艽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温阳除痹之功,用治创伤性肩周炎可谓方证相符,故收效颇佳。
六、低热
刘殿青医案:朱某某,女,35岁,教师。年10月5日初诊。低热二年余,体温常在37.5lC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
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5枚。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发。(江苏中医杂志;1):37)
按语:“甘温除热”大法,肇始于《内经》,自张仲景起,代有发挥,至金代东垣氏,其理论已臻成熟。所使用方剂,概为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之属。本案中气虚弱兼有营卫不调之候,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加白术、炙甘草者,以增培补中气之功。
七、盗汗
刘殿青医案:张某某,男,36岁。年6月5日初诊。患者夜间盗汗二年余。近因工作繁劳,盗汗加重,每夜汗湿衬衣,伴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倦无力,纳谷减少,面黄神疲,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缓少力。此乃劳倦伤气,卫阳不固,营失内守之故。
拟益气温阳,敛营固卫,少佐敛汗之法,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炒*参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30克,生姜3克,大枣5枚。上方服8剂后,盗汗止,食纳增加,精神好转。继用黄芪30克,大枣5枚,煎汤代茶饮,巩固一周,随访至今未发。(江苏中医杂志;1):37)
按语:自古之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于临床,并非绝对。张景岳指出:“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本案盗汗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舌淡脉缓,显为阳气虚弱之证,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参、煅龙牡以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固表上汗,方证相对,是获佳效。
八、汗出偏沮
高濯风医案:赵某,女,29岁。年9月3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至子夜左半身汗出如洗,汗后自觉虚弱之至,伴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予调和营卫、补虚敛汗。药用:黄芪15克,桂枝、白芍各9克,白术15克,防风3克,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百合各30克,炙甘草6克。连服9剂,汗止而寐安,心悸气短消失,月事如期来潮,色转红而量亦增。继服3剂,固其后效。(辽宁中医杂志;(1l:25)
按语:“偏沮”一证,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案因汗出而致虚,气不足则心悸气短,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少寐多梦,汗泄过多则阴血亏损,故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谓血汗同源,汗止则血充,血充则经自荣,故不调其经,而治在调和营卫,补虚敛汗。因汗泄过多,遂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加生地、百合,以助阴液生复。辨证准而遣药精,故收效甚捷。
九、癫痫(Jackson发作)
钟强医案:李某某,女,45岁,年10月5日诊。以左侧颜面及上肢阵发性抽搐3月求治。左眼及口角阵发牵扯,继之左上肢阵挛抽搐,为时几秒至数十秒,且感左上肢酸麻无力,数分钟后复如常人,每日数次发作,甚为其恼。脑电图示:右额顶叶有少许棘尖波发放,中度异常脑电图。诊为“Jackson氏癫痫”。患者舌苔薄白,舌质有少许瘀点,脉来细缓。此营卫虚弱,气血不畅,濡润无权,故作动风。
当调和营卫,通阳活血。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大枣10克,生姜5片,酸枣仁15克。10剂服后,迄今未发。(四川中医;(5):33)
按语:四诊合参,一派营卫不足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以其抽搐,血不养筋也,责之于肝,故加酸枣仁以养肝血。
十、失眠(神经衰弱)
郭正杰医案:肖某,男,30岁。年5月3日诊。头顶至脑后麻木伴疼痛半年,近一月加剧,且增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医院作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衰弱”,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脑乐静等药,症无缓解,且头痛愈甚。诊见:形体稍胖,四肢不温,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涩。
证系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浊邪上逆,痹阻清阳,营阴郁滞。治拟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克,酒白芍20克,桂枝、藁本、羌活、远志、生姜各10克,大枣7枚。服5剂后,诸症减轻,守原方继进10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四川中医;6):32)
按语:头顶为诸阳之会,风寒入侵,寒凝巅顶,阳气痹阻,失之温养,故头部麻木而痛,四肢不温,阳气不行,则营阴郁滞,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藁本、羌活,远志温阳散寒,通痹止痛,和营活络,藁本善治巅顶头痛,尤能引诸药达病所,羌活长于治后脑痛,远志宁神益智。诸药相伍,标本同治,是以诸症得平。
十一、心悸
于素勤医案:刘某,男,52岁,年2月初诊。患者素体虚弱,3个月前因受凉感冒而纳呆乏力,动则汗出,经治疗月余,仍胸闷乏力,心悸气短,饮食不香。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早搏。曾服西药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佳,故延余诊治。
刻诊: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白芍、炙甘草各15克,桂枝10克,柏子仁、麦冬各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剂,分2次服。
服药5剂后,心悸气短大减,脉结代减少,唯仍易汗出,原方黄芪加至30克,再进5剂,脉律规整,已无结代,食纳尚少,原方加砂仁6克,服5剂而病愈,随访1年未再发。(新中医;(3:47)
按语:(原按)本案素体较弱,又因感冒后失于调养而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故而心悸气短,出现脉结代。方用黄芪补中益气,麦冬、白芍补血养阴,柏子仁养心安神,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通利血脉,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药证合拍,使气血充足,血脉流畅,心神得养,故心悸自愈。
十二、咳喘(迁延性肺炎)
赵克安医案:刘某,女,4岁,年4月6El因发热、咳嗽、喘息,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收住院。先后给予西药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v,中药麻杏石甘汤、凉膈散、沙参麦冬汤等治疗,达1月之久,仍低烧不退,肺部中、小湿罗音不消。5月9日会诊,症见面色觥白,气短神倦,虚烦不宁,动则气喘,时自汗,喉间痰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而淡达气关,脉细无力。双肺可闻及中、小湿罗音,以右肺为重。近2周体温波动在37.5~38c,热型不规则。
辨证为肺气虚弱,营卫不调,心阳不振,正虚邪恋。予黄芪桂枝五物加味:黄芪9克,白芍6克,桂枝3、克,大枣3枚,干姜3克,附片4克。1剂,水煎,频频饮之。
次日烦减神安,精神渐振。再予3剂,体温降至37°C以下,纳增神振,左肺湿罗音已消失,右肺明显减少,然仍自汗,指纹淡紫,脉细弱。此阳气渐复,营卫未和,气血未畅,阴不敛阳。原方去姜、附,加煅龙牡各6克,五味子4.5克,3剂。药后肺部罗音消失,易方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5月19日痊愈出院。(山西中医;6):29)
按语:(原按)风温犯肺,辛凉宣透;热结阳明,苦寒通腑,法非不善。本病人乃寒凉过剂,治上犯中,损正伤阳,正虚邪恋之变证。“阳不足者温之以气”,故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补虚和营,甘温除热;伍附片配干姜共奏温通心阳之功。阳通血运则肺脉无阻,肺气方有宣降之力。药切病机,3剂阳复症减;续剂去附片、干姜加龙牡、五味子以育阴敛阳;阴平阳秘,诸证悉平。可见“炎症”并非都是热证,亦非尽为实证。
十三、鼻鼽(慢性鼻炎)
黄发盛医案。李某,女,51岁。证见鼻塞流涕,时发时止,尤以秋冬为甚,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西医诊为慢性鼻炎。盖肺主气,外合皮毛,鼻为肺之窍,卫表不固,风邪因袭,鼻窍为之不利。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以治本,佐以苍耳子、辛荑花、白芷宣通鼻窍以治标,标本并治,数剂后,证见明显好转。(福建中医药;4):60)
按语: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不足,外而侵之,从皮毛内合于肺,上千于鼻窍,而见鼻塞流涕时作时止。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肺固表,调和营卫,并佐以宣通鼻窍之品而获愈。由此益知本方补肺气之功。
十四、胃脘痛(胃窦炎)
医案: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五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炙黄芪25克,桂枝12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5片,干姜6片,大枣6枚。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天津中医;(3):18)
按语:综观脉证,四肢欠温,显为胃阳虚惫,化源不足所致。昔虽屡服辛热理气之品,初可温中祛邪,久则反耗其正。故改投黄芪桂枝五物汤,以健脾益气,温经通阳,缓急止痛,而能获效。
十五、泄泻(慢性肠炎)
赵克安医案:翟某,女,10岁,年10月6日初诊。腹痛、腹泻,时轻时重3年余,曾服多种抗生素和中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不愈。感寒即发,饮凉即重。近1月来加重,脘腹隐痛,肠鸣泄泻,日3~5次不等,便稀色黄,完谷不化。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动则自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弱无力。
证属气虚卫弱,中土虚寒,脾失健运。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2克,桂枝3克,白芍6克,炮姜3克,苍术6克,白术6克,罂粟壳3克,大枣3枚。3剂。
10月9日二诊:腹痛止,大便日1~2次,黄色软便,纳食增加,舌苔薄白,脉缓较前有力,仍自汗。中寒得温,卫阳尚弱。前方黄芪加至15克,3剂。
10月12日三诊:汗止神和,大便日1次,脉缓有力,食纳正常,上方改为3日1剂,巩固疗效。进10剂后自行停药。半年后随访未复发。(山西中医;(6:30)
按语: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生血,以行营卫。”本例病人腹泻反复发作达3年余,脾虚失运,化源不足,中土虚寒,气虚卫弱。参苓自术散虽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但无温中祛寒之功;四神丸有温胃暖脾止泻之效,却无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中补土、益气和营,加苍术、白术、罂粟壳燥湿健脾,涩肠止泻,药证吻合,故收效甚捷。
十六、臌胀(肝硬化腹水)
岳泽民医案:杨某某,男,58岁,职工。年10月26日初诊。3年前患无黄疸型肝炎,经住院治愈。近月来肋痛腹胀,逐渐加甚。B超示:慢性肝病伴腹水。肝功能:锌浊度14,余无异常。肝肿大剑下4·5厘米,肋下2厘米,质中度,脾肿大3厘米,腹部有轻度移动性浊音。诊断为早期肝硬化伴腹水。经用西药保肝、利尿药治疗,始服小便略多、腹胀稍减,继用则无济于事,腹胀如故。
素体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后胀甚,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马鞭草各30克,桂枝、*参、茯苓皮各15克,白_术、白芍各10克,甘草梢5克,生姜皮3克,大枣10枚。
以此方为基础治疗2个月,其间加味药物曾用过当归、山萸肉、菟丝子、仙茅、益母草,病情虽略有好转,但腹水未见大效。服至第3个月,小便突然增多,腹水H渐消退而获效。B超复查腹水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后用鳖甲煎丸以巩固疗效。(浙江中医杂志;(4):)
按语:本例肝病日久,累及脾肾,膀胱气化受损,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肝性腹水。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故仅用渗泄之剂不效,是气不化也。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益气扶正,通阳化水,俾膀胱气化而小便自利,腹水自消。
十七、水肿(慢性肾炎)
朱志超医案:王某某,女,38岁。年10月7日诊。患者_月前右下肢生疮,经治愈后,渐觉面目及四肢浮肿,神疲,腰酸纳呆,面黄虚浮,身重体倦,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尿检:红细胞(++),白细胞(+),蛋白(+),颗粒管型(+),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辨证为风水相搏,表虚不固,肾亏于下,水溢肌肤。治宜祛风行水,益卫固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克,桂枝5克,赤芍、桑寄生各10克,白术、赤小豆各15克,生姜3克,大枣5枚。服药7剂后,浮肿、汗出恶风俱减,尿检蛋白少许。继服7剂,诸症消失,尿检正常。(四川中医;(3:15)
按语:肺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邪扰之,遂成风水。权衡病势,以正虚为主,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桑寄生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以治其本,使肺复通调水道,脾复运化之权,肾复主水之功,如此,水气自消。
十八、淋证(慢性前列腺炎)
谷励医案:赵某某,40岁。会阴部隐痛2年,平时尿频,尿后余沥不尽,大便时尿道常有粘液滴出,患者形瘦神疲,气弱懒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下肢轻度浮肿,脉沉迟无力,舌质淡,苔白润,前列腺检查质软,有触痛,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白细胞30个/高倍视野,红细胞5~6个/高倍视野。
当属淋症无疑,治以益气温阳,化气利水之法。药用黄芪50克,桂枝15克,生地25克,泽泻15克,白芍20克,大枣10枚,瞿麦20克,云苓30克。服50剂,上述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均正常。(黑龙江中医药;1:49)
按语:气虚不化,水液运行紊乱,病本在于气虚,可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并加利水渗湿之品以治其标。
十九、脱骨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闵捷医案:王某,女,53岁,农民,年5月25la初诊。右侧下肢疼痛,小腿皮色苍白,肤冷,恶凉喜热,右侧足大趾内侧有明显压痛,局部未见红肿等热象,病已一月余,经治不愈。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苔白,脉沉迟而紧。
证属阳气虚弱,脉络闭阻,气血瘀滞,治以补气活血,温经通络。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物:黄芪15克,桂枝6克,白芍6克,丹参10克,川牛膝10克,苏木10克,生姜三片,大枣15克。服上药5剂后下肢疼痛已减,仍按原方共服药20剂后,诸症悉除。(云南中医杂志;(4:37)
按语:(原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方适用于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寒凝络阻所致之证,如患肢因长期脉络阻塞不通,失于气血滋养,则见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紫黑,坏死者,应在本方中加桃仁、红花、全当归以养血活血化瘀方可奏效。若因复感湿热之邪,热盛毒聚而证见患肢红肿灼热溃烂者则不可使用本方。
二十、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程莉医案:殷某,女,49岁。年11月初诊。左下肢慢性溃疡反复发作2~3年,每遇阴雨天则瘙痒疼痛,并流稀脓水,常缠裹以纱布,曾多处求治,大都给予抗生素类药治疗,收效甚微。视其左小腿内踝上方溃疡面积约5cm×4cm,表面有稀脓水样,白色分泌物,周围皮肤呈晦暗色。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缓。
证属阳气失于宣通,气血失常,湿邪痹阻于下,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生黄芪30g,桂枝15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4枚(劈),土茯苓30g,当归20g,牛膝15g,公英18g,薏苡仁30g。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以三黄粉(黄连、黄芩、黄柏等份研细粉)撒敷溃疡面。服5剂后即显效,疼痛消失,渗出物减少,仍感瘙痒。上方又进10剂,疮面结痂而愈,至今未再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31)
按语:(原按)臁疮为下肢慢性溃疡性疾病,临床多先以皮肤变色肿硬,搔痒为主症,一旦破脂流水则常缠绵难愈。此病例病程较长,精血耗伤,故方中用黄芪、桂枝、生姜益气通阳,且黄芪又有消肿排脓、生肌止痛之功,白芍、当归、大枣养血和血,土茯苓为阳明经药,有祛脾湿之功,湿去则筋脉柔,肌肉实。公英、薏苡仁排脓去浊,牛膝活血祛瘀,引药下行,以达到经脉流通,气血调和,瘀去新生之效。
二十一、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赵克安医案:李某,男,8岁,年9月21日初诊。生后母逝,喂养失宜,3年前出现皮肤紫殿,牙龈出血,医院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营养不良性贫血。3年来病情时轻时重,紫癜时隐时现,间有便血。血小板数:70×10。/升,血红蛋白:78~克/升。曾用激素及中药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治疗。
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症见面色浮黄,唇白无华,头发稀黄无泽,精神疲倦,心悸气短,动则出汗,畏寒怕冷,纳差,时有黑便,因用氟美松和强的松而致“满圆脸”、“水牛背”、背部多毛。肝右肋下1厘米,脾未触及,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色淡红,舌淡少苔,脉浮无力。血小板72×/升,血红蛋白98克/升,白细胞数5.5×/升,红细胞数21×/升,大便潜血阳性。
证属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气虚血亏,脾不统血。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克,桂枝45克,白芍9克,姜炭13克,大枣6枚,人参6克,熟附片5克,当归6克,阿胶6克(烊化),生地榆12克。3剂。
10月25日二诊:精神渐振,皮肤出血点减少,畏寒轻,自汗减少。前方再进3剂。
10月28日三诊:皮肤出血点消失,唇色红润,舌质淡红并出现小量薄白苔,脉缓有力,血小板数87×/升,血红蛋白克/升,大便隐血阴性。阳复阴和,脾运振兴,守法再调。处方:黄芪12克,桂枝3克,白芍6克,炮姜3克,生熟地(各)6克,大枣3枚,当归4.5克,阿胶6克,紫河车粉1.5克(冲服)。隔日1剂,调理40余剂。
年1月3日复查:血小板数×/升,血红蛋白克/升。白细胞数7.8×/升,追访2年健康如常。(山西中医。;6):29)
按语:《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该患儿喂养失宜,损伤脾胃,中土失运,气血生化乏源,脾虚血失所统,血不循经,故便血,皮肤出血。李东垣日:“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因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生血,加附片以助温阳。配人参、当归、阿胶以益气养阴补血,并加生地榆、干姜炭以止血。3剂而阳复症减,6剂血止。三诊更加血肉有情之品大补精血,且守方久服,病终获愈。
二十二、风隐疹(荨麻疹)
陈国权医案:夏某,女,42岁,营业员,年4月7日初诊。诉荨麻疹反复发作年余。年10月旅游归来途中全身突起“风疹块”,痒甚,经西医用息斯敏等药抗过敏治疗,3日后即愈。但自此以后,遇天冷则发,或服上药而愈,或不药而愈。此发作已5天,双上肢及胸腹、背部满布风疹块,高出皮肤,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皮色淡红,无明显灼热感,舌红,苔少而根薄黄,脉缓。
此乃卫气不畅,寒邪袭表,兼湿热内生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三妙丸加味:黄芪、桂枝、白芍、苍术、黄柏、川牛膝、防风、赤芍各10g,大枣12枚,生姜5片。日1剂,水煎服。第2剂服毕,诸症若失。为防复发,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味以善其后,半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按语:气血虚弱,风侵湿留,郁结于皮肤,发为本案风隐疹。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血,调营卫,祛风邪,合三妙丸以清湿热,标本兼顾,是获良效。
二十三、月经后期
王金洲医案:李某,24,农民,年10月5日就诊。患者平素体质较弱,年早春产后两个月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后经中药治疗而愈。半年前小儿断乳后月经来潮,但一直后错。或四五十天而至,或两个月方来。量少,质清,伴少腹凉而隐痛,腰酸痛,畏寒,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自服当归片、七制香附丸不见好转,本次月经已过四十天仍未来潮。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2克,生姜4片,大枣6枚。3剂。
药服完后,怯寒大减,少腹发温发胀,此乃阳已温通,月经将至之象。遵上方加当归15克,熟地15克,3剂。服至2剂后,月经来潮,但仍量少,色淡。照上方续服5剂,怕冷、腰痛、腹痛等症消失,停药观察。月经于11月13日来潮,经色,经量基本正常。此后月经周期一直为28~32天,未再出现后期现象。(河南中医;(5:43)
按语:患者禀赋不足,素体阳虚,加之产后失血过多,更伤其阳,虚其阴血而致经行后期。故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散寒,继加当归、熟地以养血活血。药后阳气通,冲任盈,故月经能依时而下。
二十四、痛经
金志春医案:李某,女,35岁,孕4产2,人流2次。患者自去年流产后,每逢经行及经后小腹疼痛,经量少、色暗,有时有小血块,伴有小腹轻度发凉,面色苍白无华,唇淡,舌质淡、舌边轻度紫暗,脉细无力。证为气血亏虚,冲任不足,胞宫失养兼瘀血阻滞胞络之痛经。治以调补气血,滋养冲任,兼以活血祛瘀,通畅胞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克,桂枝、赤芍、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上方每次经净后连服5剂。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加强营养,连续治疗3个周期,痛经消失。(陕西中医;(12):)
按语:(原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气血充盛则胞宫得养而无痛经之虞。若气血虚弱,冲任不足,胞宫失营而痛生;胞络以通为顺,不通则痛矣。患者平素多产,耗气损血,复为人流器械所伤,瘀血阻胞,气血虚衰与瘀滞相互影响,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加重血瘀,血瘀则阻遏阳气运行,如此则病情缠绵,经月不愈。因此,治疗必须养气血兼祛瘀滞。方中黄芪益气以生血,桂枝辛温入络,温运阳气,阳气健则血易行;赤芍、当归养血活血,补而不留滞,活而不伤正;姜枣调和脾胃以滋化源。诸药合用,可补养气血,调理冲任,温运阳气,兼以祛瘀生新,实乃治此证之良方也。
二十五、白带
张宽智医案:王某某,35岁,已婚,于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行人流术后,渐觉白带量增多,状如鸡子清,淋漓不断,伴腰痰小腹冷痛,夜尿频数,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治宜益肾健脾、固涩止带。处方:黄芪20克,杭白芍15克,桂枝、白术、生姜、芡实、制附子各12克,益智仁、补骨脂、杜仲各10克:大枣12枚。6剂后,白带量大减,效不更方。续服6剂,白带尽除,余症全消。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以巩固疗效。(浙江中医杂志;(2):68)
按语:本例因行人流术后,将息失宜,日久伤精耗血,导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白带量多,状如鸡子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益气升阳,健脾散寒;更配以制附子、益智仁、补骨脂、杜仲、芡实温肾阳,暖下焦,固肾涩带。诸药合用,肾固脾健,阴寒自散,带下之症自已。
二十六、妊娠恶阻
王金洲医案:韦某,21岁,农民,年3月5日就诊。患者十多天前自觉恶心,不思饮食,未予注意。渐至食入即吐,不能进食。近两日气短,神疲,四肢无力.动则汗出;末次月经1月10日来潮,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无力,乳胶试验结果亦为阳性。
证属恶阻无疑。方用: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生姜6片,大枣5枚,白术10克,砂仁10克。两剂后汗出已止,气短等症亦减,恶心呕吐稍见好转,于上方中再加半夏10克,服3剂后,恶心呕吐止,饮食增加,精神转佳,后用香砂养胃丸调理而愈。(河南中医;(5:43)
按语:此证因患者脾胃虚弱,孕后经血不泻,冲脉之气上逆犯胃所致。汤中黄芪甘温入脾,能补中气,健脾胃;桂枝降冲逆之气;白芍柔肝益脾;生姜、大枣补脾和胃止呕。宜以砂仁、半夏、白术更增强其健脾和胃止呕之效。脾健胃强,胃气得降,恶心呕吐等证自除。
二十七、转胞
王金洲医案:刘某,40岁,农民,年11月14日就诊。患者妊娠七个月。自述20多天前似有尿不尽之感,症状逐日加重,近几日来频频入厕,但所溺甚少,伴少腹胀痛,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滑。
处方:黄芪6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升麻6克,通草10克,生姜4片,大枣6枚。2剂后小便增多,少腹胀痛减。继服3剂,小便得通,伴随症状也随之消失。(河南中医;5):43)
按语:转胞一证,多发生在妊娠后期,平素气虚、肾虚之人,此时胎体渐大,举系无力,胎儿压迫膀胱,水道不通,溺不得出。黄芪桂枝五物汤适用于转胞属气虚者。方中黄芪益气升阳,桂枝温阳利水,大枣助黄芪以益气;生姜资桂枝以温通,白芍敛阴,更加升麻、通草二味以助其升举行水导溺之功。故服之溲利而症除。
二十八、产后自汗
王金洲医案:鲁某,32岁,职工,年4月10日就诊。患者于去年十二月份产一子,因是臀位,产程较长,出血较多。此后便觉比以前爱出汗,平时不动即觉汗出溱溱,稍有活动便汗出湿衣,多次服用西药及煎服浮小麦不效,近来头晕目眩,疲乏无力,望诊:面色觥白,舌淡,诊其脉虚数无力。
处方: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6枚,当归12克,煅龙牡各20克。服3剂后汗出大减。但仍于活动时出汗,头晕,身懒。照上方黄芪加至30克,当归加至18克,继服3剂后,自汗等症状均愈。(河南中医;(5:43)
按语:由于患者产时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耗,营阴内弱,表卫不固而自汗不止。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芍姜枣调和营卫。加用当归养血,龙牡收涩敛汗。药中肯綮,故能如鼓应桴,数月沉疾,旬日而愈。
二十九、产后痉证
金志春医案:刘某,女,22岁,农民。素有月经过多史,自然流产1次,患者于2月13日住院分娩,产程顺利,出血稍多。产后第2d突然出现四肢抽搐,西医给予镇静、解痉及液体疗法,但均只暂时缓解,药力过后,病情如故。治疗两日毫无改善,遂求中医诊治。患者诉产后第2d起自觉恶寒,汗出,头晕,次日出现低烧(38.5℃以下),口渴,小腹轻度疼痛,恶露量少、色淡。诊见:面色苍白,唇淡无华,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而见浮象。
诊为产后痉证,证属气血亏虚,外感风邪,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治以补养气血、濡润筋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10克。水煎服。1剂之后,诸证明显减轻,次日再进1剂而抽搐止。余仅长年气血亏虚之证。再拟他方治之。(陕西中医;12):)
按语:(原按)本例患者素有经多之证,复因自然流产,重伤其血,气血本虚,今又逢产子,再耗气损血,气血更虚,加之产时不慎,正气方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失调、筋脉失养,故病作焉。因此,治疗重在补气养血,滋养筋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安内攘外。方中黄芪益气以强卫,补中以生血;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祛风;芍药酸甘,益阴敛营,生津润筋;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表;大枣甘平,即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合用,升腾脾胃之气而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具有补气生血,生津舒筋,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方证相符,故药之则筋脉得养,抽搐乃息,营卫调和,外证悉平。
三十、产后腰腿痛
闵捷医案:圣某,女,29岁,工人,年5月11日初诊。剖腹产后4月余,腰腿疼痛,头昏神疲,自汗肢麻,奶水不多,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尿检:(一),舌淡苔白脉微而紧,证属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脉络。治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重用黄芪。药物:黄芪30克,桂枝6克,白芍6克,怀牛膝10克,全当归10克,生姜3片,大枣15克。服上药5剂后腰腿痛减,自汗已止,服药10剂后腰腿痛除,继以八珍汤加减调治而愈。(云南中医杂志;(4:36~37)
按语:(原按)产后腰腿痛,多数患者由于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疏,风寒之邪乘虚而侵。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卫为主药,辅以桂枝温经、通阳,佐以芍药养血和营,怀牛膝壮腰,姜枣同用调和营卫,合而为剂,可使气行血畅,则痹痛自除,故使用该方治疗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之腰腿痛能获良效。
三十一、产后癃闭(尿潴留)
张雯医案:秦某,女,24岁,年6月14日诊。足月顺产后已12小时,小便欲解而不下,伴小腹部胀痛,面色少华,腰酸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未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以手扪之下腹部,膀胱充盈较甚。
证属脾虚气弱,中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方药:生黄芪30克,川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白茯苓20克,木通5克,生姜3片,大枣10枚。取上方1剂,煎汤约毫升内服。服药后3小时小便自解,小腹胀痛亦除,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山西中医;(3:33)
按语:《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例患者小便欲解而不下,小腹胀痛等证,是由于产后脾气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膀胱气化失司,开阖无权所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茯苓、木通煎汤内服,以益气健脾,通阳化气行水,使脾虚得补,中气能升,浊阴能降,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故小便自解。
《黄煌经方医话》“不可思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作者/黄煌
今天孙老来我办公室复诊,他告诉我,自从服用汤药以后,体温一直正常,3个月来,从未出现那恼人的高热。
孙老今年已经年近90高龄,虽然有糖尿病、帕金森、房颤、前列腺肥大等病,但脑子不糊涂,身板还硬朗。但是,去年春天开始,竟然不明原因发高热,发作时寒战,继而汗出而退,几乎每月一发,连续住院多次。医院先前查不出原因,后来血培养诊断是菌血症,使用了不少抗生素,有效,但好好坏坏,医院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建议请中医调理。去年冬天他来诊时,手抖、腿颤,舌苔厚干,舌质暗淡,下肢浮肿,脉缓,时有歇止。
确实是元气大伤。我用的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生黄芪60克、桂枝10克、肉桂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葛根60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水煎,每剂服用2-3天。老人服药很认真,坚持服药近三月。
望着老人欢快的神情,我也很高兴。当我为他诊脉时,老人又告诉我,他本来非常严重的灰指甲也没有了。他骄傲地伸出那十个指头,指甲居然红润完好。效果真是不可思议!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我经常用此方治疗身体臃肿龙钟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其身体特征是面色黄暗或暗红,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此方服用后大多患者气力增进,浮肿消退。所以,我将黄芪桂枝五物汤看做是一种调体方。
孙老恼人的发热,应该与其年老体质下降有关,黄芪桂枝五物汤不是退热方,也不识血中的细菌为何物,也不知灰指甲是真菌作祟,但此方能够增强体质,是治本方。难怪孙老服用此方以后,许多症状消失了。他还告诉我,现在每天能写字半小时,手抖也大大好转了。治病必求其本,这是古训。本在哪?对慢性病来说,本在体质。黄芪桂枝五物汤,效果不可思议,取效道理其实非常简单。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为方。其中黄芪补气固表,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养血益营,姜枣调和营卫,五药相协,温、补、通、调并用,共成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效。原书指征主治血痹,为邪气凝于血分也,所谓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故本方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旨在振奋阳气,温运血脉,调畅营卫。所以,凡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本方。举例如下:
1.过敏性鼻炎
黄某,男,22岁,年10月27日诊。患过敏性鼻炎4年余,每于清晨起床即发鼻痒,继而喷嚏频作,鼻塞不通,或流清涕,片刻后缓解,发作时头微汗或头痛。平素易感冒,经专科检查诊为过敏性鼻炎,服中西药无效,转来诊治。刻下面色萎黄,恶寒头痛,时有呕恶,腹胀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卫阳不固,外受风寒,肺窍不利,治宜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宣通肺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20g,桂枝、白芍、生姜、白术、防风、苍耳子各10g,辛夷花9g(包煎),杏仁15g,大枣5枚,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五剂后诸症减轻,以上方随证稍有出入,服药1个月,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过敏性鼻炎迁延日久,阳气益虚,卫阳不固,故平素易感冒,今外感风寒,营卫失调,肺气虚弱而发作频繁。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振奋阳气,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标本同治,则肺气复,卫阳固,风寒除,营卫调,病告愈。
2.慢性痛风
唐某,男,49岁,年4月17日诊。自诉患痛风6年余,右拇趾跖趾关节有痛风结石如黄豆大,皮肤暗斑。近1年来跖、趾、踝、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服秋水仙碱缓解一时,偶服别嘌呤醇,但有身体不良反应而难以坚持,血尿酸在~umol/L,易感冒。刻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恶寒身痛,膝踝关节活动受限,神疲乏力,舌苔薄白微腻,舌淡紫有瘀斑,脉弦无力。
诊为痛风慢性期,属脾肾阳虚、肝肾不足、营卫失调,治宜温阳益气、调补肝肾、化痰祛瘀。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g,桂枝、独活、南星各10g,白芍20g,当归、川芎各15g,地龙8g,大枣5枚,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劳累。1周后复诊,关节疼痛消失,余症减轻,照上方随证稍有进退,服药20余剂,除痛风石外,余症消失,查血尿酸umol/L,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或谓历节,其形成皆因体虚。《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痛风病久,气血周流不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肌肤则瘀暗、硬结,或痛风石形成。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本,经脉气血闭阻为标,慢性期缓则治其本,在补虚的基础上通经络,调营卫,宣痹阻,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益气,使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寓通于补,故能取效。但饮食调摄在痛风慢性期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应告诫患者限制饮食中嘌呤含量,避免进食动物内脏及海鲜、豆类、发酵食物,并需戒烟酒,防止肥胖,以协助治疗。
3.胃溃疡
王某,男,47岁,年3月22日初诊。自诉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反酸2年,饥饿时加重,一度大便柏油样,曾经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平素易感冒,有烟酒嗜好,饮食不当症状加重,用中西药治疗少效。刻下胃脘部痛饥饿时明显,喜温按,大便溏,恶寒肢冷,头目眩晕,舌苔薄白,舌质淡暗有齿痕,脉弦缓。本院胃镜复查仍提示胃溃疡改变。
证属脾胃虚寒、营卫失调,治宜温阳健脾。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g,桂枝、半夏、白术各10g,白芍、白芨、枳壳、当归各15g,陈皮、川楝子、炒蒲黄各9g,大枣7枚,甘草8g,干姜3g,云苓12g,山药30g。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复诊,疼痛消失,诸症减轻,再服药2周,诸症消失,精神好转,潜血试验阴性。以上方稍有进退服药2个月,告愈,复查胃镜,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随访2年半未见复发。
按:消化性溃疡与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胃虚弱有关,久则营卫失调,瘀血痰湿内阻,伤及血分。本证属虚寒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虚通阳调营卫,配用理血调气、生肌止血之品,能标本兼治而取效。
4.冠心病心绞痛
严某,女,49岁,年10月14日诊。在胸心前区疼痛,间或刺痛,活动及情志变动时加剧3年,曾做心电图多次及彩超、血液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曾服中西药未效,症状无减轻,心电图未见改善。刻下心前区隐痛,甚则刺痛,活动后加剧,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眩晕,自汗便溏,舌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缓。
证属心阳不足、瘀阻心脉,治宜温阳益气、通脉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g,桂枝10g,白芍20g,甘草9g,生姜8g,大枣7枚,薤白9g,半夏12g,丹参20g,细辛3g,寄生30g,吴萸5g,黄精15g,五味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诸症减轻,左胸痛亦减,舌脉同前,再服7剂,症状明显减轻,仅在活动后左胸轻度疼痛;复查心电图,提示好转,T波正常。即随证以上方稍有出入服药1个月,复查心电图正常,血脂亦降至正常范围。改服逍遥丸合复方丹参片及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半未见复发。
按:本例为胸痹心痛,虽有阴阳寒热虚实之分,但总以心之阳气亏虚不运为多见。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以阳气为先,非以血脉为先。欲通心血管之瘀塞,必辛温通阳为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从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入手,则能使心之阳气通达,血脉流通,诸症自除,病告痊愈。
5.慢性肾盂肾炎
马某,女,39岁,年11月12日诊。患慢性肾炎5年,每因外感或过劳而发。小便频数,夜间为甚,尿急无痛感,间服中西药,未能控制。刻下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少腹拘急,下肢轻度浮肿,晨起眼睑微肿,大便溏薄,头晕目眩,纳差腹胀,舌苔薄白而腻,舌质淡红,脉沉弦或滑细。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少许。
证属脾肾阳虚、痰瘀交阻、水湿内停,治宜温阳化气、化瘀通脉、利尿除湿。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9g,大枣7枚,制附片9g(先煎),山萸肉、益智仁、怀牛膝、丹皮各15g,泽泻、石苇各20g,丹参20g,赤芍30g,生熟地各12g。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诸症减轻,续服20剂,诸症悉除,再隔日服1剂,共服10剂以巩固疗效,尿检多次均在正常范围,随访1年未发。
按:本例迁延日久,本虚标实,心阳不振,脾阳不适,肾气不化,湿邪内阻,诸症丛生。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温阳益气,和营通痹,托实表里,驱邪外出,故能切中病机而取效并杜绝其复发。
6.痔疾术后尿潴留
谢某,女,60岁,于年10月19日因混合痔出血,行内扎外切术,术后3小时自觉有尿意,但未能排出,伴腹胀嗳气,呕恶时作,神疲乏力,肛门无排气。因伤口疼痛而给止痛剂,痛减但小便仍未排。次日晨少腹胀痛明显,面色苍白,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属气血虚弱、膀胱气化不利、湿浊痹阻,治宜通阳化气、益气利尿。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桂枝9g,白芍30g,茯苓20g,泽泻20g,乌药9g,生姜8g,大枣7枚,杏仁12g,甘草梢9g,大黄6g。服药1剂小便始通,再进3剂诸症消失,未再出现尿潴留。因其年高术后,故以金匮肾气丸巩固调理1个月。
按:膀胱与大肠同属下焦,经络相贯。肛肠疾患术后,因疼痛而反射性引起膀胱运动异常,加之肺与大肠相表里,年高之人肺肾先虚,致肺之清肃和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导致癃闭发生。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化气为主,营卫通畅,气机复常,则腑通便利,故能1剂而效。
推荐:阅素灵老师的脉学课程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桂枝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加术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黄芪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牡蛎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苦参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雄黄熏方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赤小豆当归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升麻鳖甲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鳖甲煎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蜀漆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侯氏黑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风引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地黄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头风摩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汤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
是学习中药的启蒙读物,它以四言韵的形式,介绍了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押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是学习中药知识的启蒙文言,数百年来广泛流传,深受初学者的欢迎。
推荐阅读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人参、黄芪、白术、茯苓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甘草、当归、白芍、赤芍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生地、熟地、麦冬、天冬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连翘、石膏、滑石、贝母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大黄、柴胡、前胡、升麻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桔梗、紫苏、麻黄、葛根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薄荷、防风、荆芥、细辛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羌活、独活、知母、白芷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藁本、香附、乌药、枳实、枳壳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枳壳、白豆蔻、青皮、陈皮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苍术、厚朴、天南星、半夏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藿香、槟榔、大腹皮、香薷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扁豆、猪苓、泽泻、木通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车前子、地骨皮、木瓜、威灵仙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丹皮、玄参、沙参、丹参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苦参、龙胆草、五加皮、防己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地榆、茯神、远志、酸枣仁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菖蒲、柏子仁、益智仁、甘松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小茴香、大茴香、干姜、附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川乌、木香、沉香、丁香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砂仁、毕澄茄、肉桂、桂枝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吴茱萸、元胡、薏仁、肉豆蔻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草豆蔻、诃子、草果、常山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高良姜、山楂、神曲、麦芽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苏子、白芥子、甘遂、大戟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芫花商陆海藻牵牛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葶苈子、瞿麦、三棱、五灵脂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干漆、蒲黄、苏木、桃仁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莪术、姜黄、郁金、金银花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漏芦、白蒺藜、白及、蛇床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天麻、白附子、全蝎、蝉蜕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僵蚕、蜈蚣、木鳖、蜂房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花蛇、蛇蜕、槐花、鼠粘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茵陈、红花、蔓荆子、马兜铃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百合、秦艽、紫菀、款冬花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金沸草、桑皮、杏仁、乌梅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天花粉、瓜蒌仁、密蒙花、菊花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决明子、犀牛角、羚羊角、龟甲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木贼草、鳖甲、桑寄生、火麻仁、山豆根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益母草、紫草、紫葳、地肤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楝根皮、樗根、泽兰、牙皂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芜荑、雷丸、胡麻、苍耳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蕤仁、青葙子、谷精草、白薇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白蔹、青蒿、白茅根、大小蓟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枇杷叶、射干、鬼箭羽、夏枯草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卷柏、马鞭草、鹤虱、白头翁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旱莲草、山慈菇、榆皮、钩藤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豨莶草、辛夷花、续随子、海桐皮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石楠叶、大青、侧伯叶、槐实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瓦楞子、棕榈子、冬葵子、淫羊藿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松脂、覆盆子、合欢、金樱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楮实、郁李仁、密陀僧、伏龙肝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石灰、穿山甲、蚯蚓、蟾蜍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刺猬皮、蛤蚧、蝼蛄、桑螵蛸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田螺、水蛭、贝子、海螵蛸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青礞石、磁石、花蕊石、代赭石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黑铅、狗脊、骨碎补、茜草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王不留行、狼毒、黎芦、蓖麻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荜茇、百部、京墨、女贞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瓜蒂、罂粟壳、巴豆、夜明砂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斑蝥、蚕砂、胡黄连、使君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赤石脂、青黛、阿胶、白矾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五倍子、玄明粉、通草、枸杞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黄精、何首乌、五味子、山茱萸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石斛、破故纸、薯蓣、苁蓉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菟丝子、牛膝、巴戟天、仙茅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牡蛎、川楝子、萆薢、续断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龙骨、人之头发、鹿茸、鹿角胶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腽肭脐、紫河车、枫香、檀香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安息香、苏合香、熊胆、硇砂、硼砂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朱砂、硫磺、龙脑、芦荟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天竺黄、麝香、乳香、没药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阿魏、水银、轻粉、砒霜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雄黄、珍珠、牛黄、琥珀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血竭、石钟乳、阳起石、桑葚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蒲公英、石韦、萹蓄鸡内金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鲤鱼、芡实、石莲子、藕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龙眼、莲子须、石榴皮、陈仓米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莱菔子、砂糖、饴糖、麻油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白果、胡桃、梨、榧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竹茹、竹叶、竹沥、莱菔根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灯草、艾叶、绿豆、川椒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胡椒、石蜜、马齿苋、葱白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胡荽、韭、大蒜、食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莲子、大枣、生姜、桑叶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浮萍、柽柳、胆矾、番泻叶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寒水石、芦根、银柴胡、丝瓜络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秦皮、紫花地丁、败酱草、红藤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鸦胆子、白藓皮、土茯苓、马勃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橄榄、鱼腥草、板蓝根、西瓜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荷叶、豆卷、佩兰、冬瓜子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海金沙、金钱草、赤小豆、泽漆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葫芦、半边莲、海风藤、络石藤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桑枝、千年健、松节、伸筋草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虎骨、乌梢蛇、夜交藤、玳瑁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石决明、香橼、佛手、薤白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荔枝核、柿蒂、刀豆、九香虫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玫瑰花、紫石英、仙鹤草、三七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百草霜、降香、川芎、月季花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刘寄奴、自然铜、皂角刺、虻虫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蟅虫、*参、太子参、鸡血藤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冬虫夏草、锁阳、葫芦巴、杜仲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玉竹、沙苑子、鸡子黄、谷麦芽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白前、胖大海、海浮石、昆布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海蛤壳、海蜇、荸荠、禹余粮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小麦、贯众、南瓜子、铅丹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樟脑、炉甘石、大风子、孩儿茶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讲:木槿皮、蚤休、番木鳖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