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时诞辰周年
走进福建将乐杨时纪念馆
自媒体记者张桂守
杨时纪念馆,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古镛镇电信巷6号,始建于年的杨氏贞节坊改造和扩建而成。该坊由牌坊式门楼、正堂、后堂、边厢房及前、中、后三天井组成。正堂面阔五门、进深四间,建造精美,布局合理,古色古香,曾经是杨时后裔祭祀先祖的祠堂。
年,将乐县整修杨氏贞节坊,改造为杨时纪念馆,由展览厅、演播厅、会客厅、将乐杨时研究会办公室等组成,馆内收藏有关杨时的史料20余种、图片和图表60多幅。展览内容分为前言、故里渊源、倡道东南、杨时精神、流芳千古和编后语等六个主题版块,较好地展示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生平事迹和理学思想。杨时纪念馆是海内外杨时后裔寻根谒祖的重要活动场所。
杨时,(年一年),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人,即今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下的龙池社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北宋仁宗皇佑五年11月25日生,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4月24日,葬将乐县城水南乌石山,享年83岁,卒谥文靖。
杨时,是汉太尉杨震(号关西夫子)的后裔,祖籍陕西华阴。本支派始祖杨荣,字子江,唐未任将乐司户,因以为家,杨时,为其五世孙。从杨荣至杨时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
杨时,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美誉,文天样《赞杨时》:“维我先生,天立作傅;七岁能练,八岁能赋…”受学于含云寺肖庆真大师及邵武名士之门。熙宁九年(),24岁,登徐铎榜进士。调汀州司户,以病为由不赴任,著《列子解》。元丰四年(),29岁,受任徐州司法。因闻程颢、程颐兄弟讲孔孟绝学于洛阳,遂弃官不就,偕建安游定夫(游酢)同往颍昌(今河南许昌)师事程颢,甚得程颢器重,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学成辞归之日,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程颢,逝世后,杨时又于元祐八年(),41岁,偕游酢再度北上洛阳,转师程颐,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曾任徐州、虔州司法,荆州府教授、浏阳、余杭、萧山知县等。徽宗时,以荐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除迩英殿说书。钦宗时,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监祭酒。寻改给事中,除徽猷阁直学士。高宗时官至工部侍郎,除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归,以著书讲学为事。
杨时,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桃李满天下。他在江苏无锡讲学,并创设东林书院。培养出大批著名弟子,号称“东南三贤”的朱熹、张杖、吕东莱都出于他的名下。其弟子达余人,杨时的学说思想,早在北宋时期就传入朝鲜半岛,宣和五年(),71岁,宋史臣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一见面就问:“龟山先生安在?”后又传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受到世界人民的景仰。
杨时,“上接濂洛之传,下启罗(从彦)、李(侗)、考亭(朱熹)之绪”,把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濂学和洛学,从北方引到福建和我国南方,不仅为闽学的崛起莫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开湖湘学、婺学等学派的先河,对我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及闽文化的开发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向被尊为“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之首,“闽学鼻祖”、“道南第一人”。宋绍兴十二年追封吴国公。南宋咸淳三年(),将乐人礼部尚书冯初心(梦得)奏请在杨时旧宅之右建龟山书院。度宗御书“龟山书院”额,赐给祭田,春秋祭祀。元代,对杨时“诏赠太师”、“追封吴国公”。明弘治八年(年),诏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康熙四十五年,获清圣祖钦赐“程氏正宗”匾额。
杨时,集理学、经济(“经邦济世”)、气节(指道德)、文章(指诗文)四长,把“四者合而为一”。宋代最有气节的李纲、文天祥等人均为杨时作“画像赞”。“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门下生朱熹拜赠)宋以后,福建有“理学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杨时是重要的奠基者。“诚学穷理、尊师重教、爱国怀乡、清廉为民”的杨时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当你走进杨时纪念馆,照壁是一幅巨大碑刻《龟山序简》是张景信书。
左右,分別为展厅,再现杨时,不同阶段的情景。
“程氏正宗”,是康熙四十五年,清圣祖钦赐。
下方一幅画像上款:龟山先生遗像,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下款:门下生朱熹拜赠。
两边一副对联是宋尚书李纲书:
国家栋梁儒林仪表,
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杨时宅
在县北之遵道坊。时卒于绍兴五年,不久宅废为民业。嘉定间,郡守余嵘以其上承二程之道统,乃出帑金赎回,立祠,仍拔田以膳其后。落成,遗僚吏往祭。陈守宓、董守洪相继修葺。宝祐五年,邑令林式之重修。汤汉为记。元至正二十一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初,知县王克刚重构。正统戊辰,复毁于寇。次年,佥使曾蒙简徙于城中城隍庙西。成化庚寅,副使何乔新复徙就于故居地。明·弘治《将乐县志》。
四知堂,两边,抱柱一副楹联曰:
立雪家声远,
弘农世泽长。
外柱一副楹联曰:
坛上弘歌思孔壁,
阶前雪色映程门。
厅边,左右,分別悬挂匾额“中和”、“学贵及时”是龟山书。
龟山书院
宋咸淳二年,礼部尚书邑人冯梦得以杨时载道而南,为师儒宗,奏请立龟山书院,特奉度宗御笔,赐“龟山书院”四字,仍诏郡县拨田养士,优其后世。明正统十四年,佥事曾蒙简徙建于县城隍庙之右,曰“道南书院”。成化初敕建“道南书院”。六年,都御史滕昭檄副使何乔新仍迁于北门外,前有仪门,额“道南祠”;大门,额“龟山书院”。
道南祠,两边抱柱一副楹联曰:
接伊洛之渊源,
开海滨之邹鲁。
伊洛:指二程理学,也称为“伊洛之学”。
邹鲁:是孔子与孟子的出生地,因此邹鲁一词常见于各种表示文明的场合,比如海滨邹鲁、江南邹鲁的称呼,可见邹鲁一词受尊崇。
故里情深
杨时在外从政和讲学,心系故里将乐百姓的疾苦。北宋元祐五年(),他回乡为父亲守孝期间,将乐大旱,发生饥荒。杨时协助将乐县令组织赈灾。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洛阳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顾,顾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元·脱脱《宋史》)
杨时,精通史学,能文善诗,人称龟山先生。他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钻研学问。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俩不忍心惊扰老师,又不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这时,杨时和游酢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余杭护田
杨时任余杭县令时,权倾朝野的蔡京想要夺占良田,泼南湖蓄水为其母亲建风水宝地。杨时闻知后,毅然顶掉了这件事。
闽学四贤
南宋时期,南剑州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中原二程洛学,形成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体系,又称“闽学”。
萧山筑湖
北宋政和二年至三年(一),萧山知县杨时率百姓修筑湘湖,灌溉农田14万亩,解决了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的问题。萧山百姓感恩杨时的功绩,为他建祠“德惠祠”。
浏阳赈灾
杨时任浏阳县令时,值天大旱,稻田颗粒无收。他“自备金驰书于州牧,乞米三千石,赈济饥民”。后被漕使胡师文以“不催积欠而罢官,亦不以为意。
自媒体记者张桂守,从事书画楹联艺术方面研究,撰写评论文章。“逐梦前行,不负韶华”,饱览名山大川,遍访名胜古迹。拙作及艺术作品散见《中国楹联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神州诗书画报》、《书画名家报》,易见网络《百家号》、《今日头条》、《腾讯新闻》、《艺术杂赏》、《诗词轩》、《古村记》、《环球网·文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