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夺走了无数百姓的生命。面对这一困境,当地的县太爷决定前往神农山药王庙寻求神灵的庇佑。在庙中,他得到了一株奇特的草药,其根状部分粗壮而短小,形态酷似山萝卜,色泽微黄,品尝起来带有苦味。送药人将这种草药命名为地皇,寓意皇天赐予的灵药。县太爷得知神农山北草洼地区遍布这种草药,便派人前往采挖。最终,这种草药被广泛用于治疗瘟疫,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瘟疫过后,百姓们纷纷将这种草药引种到自己的农田之中。由于其色泽微黄,人们便将地皇改称为地黄。地黄这一名称,意为汲取了地气之精髓,寓意着其独特的药用价值。通常,一块土地在种植过地黄一年之后,土壤便会变得苦涩,不宜再次种植地黄,必须等待至少八年之后才能重新耕种。这一特性,更彰显了地黄的稀有与珍贵。《神农本草经》中将地黄尊为上品,并详细记载了其诸多功效,如治疗骨折、筋伤,驱除血痹,补充骨髓,增长肌肉,以及消除寒热积聚和痹症等。特别是生地黄,其疗效尤为显著。
生地黄生地黄的味道甘甜而性质寒凉,主要归属于心、肝、肾三经。
它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导致的舌绛烦渴,以及阴虚内热、骨蒸劳热等症状。此外,它还能缓解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病症。
生地黄含有丰富的β-谷甾醇、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等成分,同时还含有生物碱、铁质和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
使用时,鲜生地黄的推荐用量为2~30克,而生地黄的用量则为9~5克。
由于生地黄性质寒凉,可能对脾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应谨慎使用。
熟地黄(生地黄经九蒸九晒)生地黄经过黄酒炖煮至酒吸尽,或蒸至黑润后晒干,便成了“熟地黄”。这一过程使得其药性相较于生地黄发生了显著变化。
熟地黄呈现出微温的特性,味道甘甜,主要归入肝、肾经。
它擅长滋阴补血,同时还能益精填髓。对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以及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等病症,均有显著疗效。此外,它还能用于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及须发早白等病症的改善。
使用熟地黄时,推荐用量为9~5克。
由于熟地黄性质黏腻,较生地黄更为显著,可能对消化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凡气滞痰多、腕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应谨慎服用。